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在建筑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城市建筑逐渐融入世界潮流之中,其建筑形式与风格日渐趋同;而中国乡村的乡土建筑则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这些原汁原味的老房子,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充满着浓郁的"乡愁"。关于乡土建筑遗产,在1999年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二届大会上,就通过了《乡土建筑遗产宪章》,提出了要对大量现存的乡土建筑进行识别与保护。关于乡土建筑的保护,当前业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原真性保护,另一种是活化再生。当然,两种方式及其  相似文献   

2.
佟士枢 《建筑师》2019,(4):86-94
以武陵山区与江西地区乡土建筑存有共性为起点,考察武陵山区乡土建筑营造用尺状况,并通过区内与周边尺系、尺法的交叉比对,结合江西填湖广移民线路分析该区域营造用尺的尺系与尺法,为厘清该区域内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系统源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徽州乡土建筑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伟 《规划师》2001,17(5):57-61
借鉴生态学和类型学的观点 指出适应与共生、模仿与类比的方式构成了徽州传统乡土建筑发展延续的内在机制,并由此阐述徽州传统乡土建筑对当代乡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伟 《规划师》2001,17(5):57-61,65
借鉴生态学和类型学的观点,指出适应与共生,模仿与类比的方式构成了微州传统乡土建筑发展延续的内在机制,并由此阐述微州传统乡土建筑对当代乡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乡土建筑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其设计与传承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在太阳公社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改造、猪舍鸡舍鸭舍等乡土田园式设计,探索乡土建筑与现代化交融共生的设计方式,并提出乡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乡土建筑的概念,从乡土建筑现状入手,研究了乡土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对策,指出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河北于家乡乡政府办公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建造环境与背景的调研,对其空间结构与外观形式进行解读,呈现其从乡土时代转向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结构、材料、形式等要素的演化方式,揭示出其建筑形态背后隐藏的时代特征。希望唤起学者对当下普通乡土建筑的关注,借此重新审视乡土建筑对"此时此地"的表达,从而对乡村复兴实践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以类型学方法比较和分析赣东闽北地域插梁架乡土建筑的侧样式样,提倡在调研和实践层面作深度"辨"析挖掘出原型,探求其转"变"方式,并探索该侧样原型在赣东闽北地域的空间"变"迁,从而带动插梁架乡土建筑乃至其他结构种类的类型学研究,探求该地域乡土建筑构成的本源,同时对其与《鲁般营造正式》一书的关系与起源问题作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生物学的基因理论,提出了以"文化基因"和"信息链"两大概念研究文化历史形态或建筑演变,探讨了新的乡土建筑设计形式,通过对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的分析,论证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建筑与景观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结构和建筑中,为中国乡土建筑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湘赣边界山区有大量以客家聚落为代表的乡土建筑存留,其建构特征与现实应用具有可以充分挖掘的潜质。文章以湘赣边界山区多处村落中的山地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在地测绘、建模分析、实体模型复原等方法,对当地民居建筑特征性构造光檐和天门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构造做法、物理性能、文化象征三个方面对湘赣地区乡土建筑的意义和影响。为保护湘赣地区传统民居乡土建造智慧,继承并应用于当代乡土建筑的转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青 《山西建筑》2009,35(30):41-42
在乡土建筑研究中引入营建能力的概念,对乡土建筑发展中涉及的建筑知识与信息获取能力、资源组织与利用能力及经济能力进行了论述,对营建能力与乡土建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促进乡土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剑 《城市建筑》2014,(32):219-220
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空间一直是建筑学界关注的课题与研究对象。文章以福建中部山区永安市吉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村落与建筑内部的行走体验,从序幕、展开、高潮及尾声四个阶段,解读了传统乡土建筑的空间序列。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各族人民因山就势,因地制宜,遵循各自的传统习俗,修建多姿多彩的乡土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其乡土建筑中的公共建筑,不仅造型各异,文化内涵尤其丰富有趣,是中华乡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立足桂林乡土建筑对气候、环境的适应特点来重新认识乡土建筑在新时代的发展,从其中提炼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建造材料和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往往需要涉及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其历史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是研究某一时期乡土建筑的重要资料,本文立足于建构理论的视野之下,通过对重庆部分地区碉楼建筑的调研、测绘等研究,对传统乡土建筑碉楼在建造方式、材料应用、技术手段、细部构造方面进行解读与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并且能够引发对乡土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学的视野以及实地调研,对滇池东岸海晏村的乡土建筑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其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改变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发掘乡土建筑存在的价值,并根据海晏村实地情况,提出乡土建筑保护和更新的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乡土建筑的高技化是当代乡土建筑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将高技术与地域性建筑完美的结合是文章探讨的重点。首先提出了地域性建筑从"传统乡土"向"高技乡土"转化的必要性,接下来从3个方面分析讨论了乡土建筑高技化的若干种设计手法,最后得出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建筑相结合已是当今地域性建筑设计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的概念,结合新乡土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现状,对新乡土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作了比较,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春来  王芳 《华中建筑》2011,29(9):160-163
从狭义来说,乡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乡土环境中由乡土文化孕育出来的建筑,合院民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方式的载体,它反映了地方生活形式和乡土特征,是理解乡土建筑的着手点。该文通过分析合院民居空间组织的“理”、格局、特色及现状。说明了其形成的原因、组织的形态及现实的发展。让人们在对它的状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乡土建筑所蕴涵的独特之美;同时感受到乡土建筑悄无声息的变化,去思索乡土建筑更好地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活乡土建筑的同时,理解其特有的原真性也愈发重要,这是乡土建筑能否在当代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乡土建筑的原真性特质在于其生命周期范围内的自发建造历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所居环境的再思考,使自发建造历程具有"实现的历时性""非专业性"及"封闭的地域性"三类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其材料与工艺都朴实地回应着与土地的联系。所以,从自发建造历程认识乡土建筑的原真性在当代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