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简捷获得较精确的汽轮机定滑压曲线,分析了主汽压力变化时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实际特性,基于高压缸效率实际变化非线性假设,在忽略随主汽压力和热耗率线性变化的其它热力参数前提下,结合调门流量特性曲线,提出了汽轮机定滑压曲线简化计算方法,以某350MW和某600MW机组的性能试验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简化计算获得的定滑压曲线斜率与试验结果偏差在3%以内。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某电厂630MW亚临界汽轮机组基于阀点滑压运行优化的试验情况,提出“宽度滑压优化”的概念,即在5个常规负荷点(535MW、473MW、410MW、347MW和300MW)基础上,增加目前省电网调度对600MW容量等级机组要求的深度调峰下限负荷点(240MW)。通过不同负荷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滑压比对试验,发现高压缸效率、高排汽温等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调峰范围内最优的机组运行方式,同时也获得优化后的滑压运行曲线,并给出了滑压曲线背压项修正公式。与原滑压曲线相比,优化后滑压曲线尤其在深度调峰下限负荷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机组发电热耗率和供电煤耗率,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调峰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600 MW汽轮机在我国电网中需参与调峰的问题,提出了用顺序阀配汽方式替代原复合配汽方式的方案,并优化机组滑压运行曲线,使汽轮机在仅修改DEH逻辑和锅炉滑压压力的前提下,提高超临界600 MW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的实际运行经济性。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运行优化可使机组在部分负荷下各负荷的算术平均热耗降低约37 kJ/(kW.h)。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机组低负荷时运行效率,优化机组调峰运行方式,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某200 MW机组为例,对不同负荷下机组热耗率与初压的变化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负荷下机组的最优初压,据此绘制出机组滑压运行时最优初压变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机组的老化,机组实际最优初压普遍高于设计初压。因此需要通过热力试验等方式来确定机组实际的最佳滑压运行方式和最优运行初压,指导机组调峰时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型火电机组通常采用复合滑压运行,在变工况下确定机组主蒸汽压力的最优值对提高热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某N1000-32.1/600/620/620机组为例,通过变工况算法对机组热耗率进行计算,建立以机组热耗率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主蒸汽压力、配汽方式和其它参数为约束条件。机组采取不同配汽方式时热经济性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通过计算来选取机组最小的热耗率,与其相对的压力值为最优初压。结果表明:该变工况算法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最优初压值略高于同一工况的设计值,而且配汽方式为两阀全开,主要原因是机组调节阀个数较少,调节阀门的节流损失对热经济性影响较大,优化热耗率也比设计值略低;当负荷高于90%THA或低于30%THA工况时采用定压运行,对机组的实际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电厂超临界600MW机组滑压优化运行的试验研究.通过分别在510MW、480MW、420MW、360MW、300MW工况下进行定滑压运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到了机组调门管理曲线优化后的滑压运行曲线.新的滑压运行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汽轮机热耗率,提高了机组变负荷时的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机组经济性在全负荷段变化较小时的滑压曲线,对某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组进行了全负荷段工况性能试验、宽负荷配汽方式性能试验、变背压特性性能试验及循环水泵优化试验,对全负荷段工况滑压曲线进行优化,并根据机组实际背压特性曲线和循环水泵优化试验结果调整滑压曲线,得到了经济性较优且满足负荷响应速率的滑压曲线。结果表明:同负荷下不同高压调节阀开度运行时,全开方式运行高压缸效率最高,热耗率最低,经济性最好,但负荷响应却较慢,采用38%高压调节阀开度可以满足负荷响应速率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成为常态化,然而机组低负荷运行时往往会偏离最优运行工况,因此研究低负荷下多参数热力耦合特性以及控制策略优化能有效地改善火电机组的经济性能。本文分析研究了低负荷下汽轮机关键热力参数对机组的效率、热耗率以及节能量等多个变量的影响,优化了机组滑压运行曲线并确定了控制策略优化方案,提高了机组经济性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300MW 汽轮机组不同运行方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300MW机组编写了汽轮机定压运行和滑压运行的变工况热力计算程序,利用程序计算出了在定压运行和滑压运行方式下调节阀门压损、高压缸排汽温度、调节级相对内效率、给水泵耗功、热耗率、理想循环效率等各项指标。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分析比较,得到了机组滑压运行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而确定了机组滑压运行的负荷区域,并分析了滑压运行对机组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600MW汽轮机在我国电网中需参与调峰,提出了用顺序阀配汽方式替代原复合配汽方式的方案,并优化机组滑压运行曲线,使汽轮机在只修改DEH逻辑和锅炉滑压压力的前提下,提高超临界600MW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的实际运行经济性。通过在多个电厂实施运行优化试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方超 《热力透平》2007,36(1):24-25,62
从汽轮机组和凝汽器的热平衡入手,对汽轮机性能老化后低压缸排汽点变动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汽轮机性能老化后,其排汽压力略有升高,这就提醒我们,在凝汽器运行工况分析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汽轮机调峰运行时蒸汽初压的优化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汽轮机组在调峰运行时,如果采用滑压调节方式,其发电量主要是蒸汽初压和循环水进口温度的函数,提出以机组实施供电功率与计划调度负荷之差最小,作为优化确定蒸汽初压的目标函数,并对国产200MW汽轮机组进行了具体优化计划,得到的计算结果有助于指导运行人员的经济运行,并可作为电厂能耗分析的基准值。表5参3。  相似文献   

13.
蒸汽流场对凝汽器汽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两相流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凝汽器喉部出口蒸汽流场对凝汽器汽阻影响的机理。指出采用均流装置使300MW机组凝汽器喉部出口蒸汽流场趋于均匀以后,可以减小汽阻、降低排汽压力。为提高机组的经济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低压饱和蒸汽汽轮机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业平 《节能技术》2011,29(1):61-65
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化工、石油、冶金、轻工、建材、环保、纺织、造纸等工业企业存在大量的低品位能源——低压饱和蒸汽,这些低品位能源除少量回收利用外,大量排空,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开发研究低品位能量的回收利用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对低品位热能的回收利用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低压饱和蒸汽特种工业汽轮机技术进行了介绍,所做工作对于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巴基斯坦乌奇560MW联合循环电站工程蒸汽吹扫方案的成功案例,分析了连续中压蒸汽吹扫技术的特点,为蒸汽吹扫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热力系统的小扰动理论,在热系统变工况计算中考虑汽轮机内汽态膨胀线变化,建立了大型火电机组热力系统变工况计算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了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真空、再热汽温度、过热器喷水量和再热器喷水量发生扰动时,对机组效率和标准煤耗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过热器喷水、再热器喷水的影响基本呈线性关系,而主汽压力和汽轮机真空对机组的影响则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ANSYS CFX软件对某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缸的抽汽管道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抽汽管道系统内部的速度场与压力场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给出不同位置抽汽小管的流量和总压变化情况,分析了抽汽管道系统各段的流动损失.采用工程流动损失手册的计算方法对总压损失进行了计算,并将其结果与CFD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基本吻合,说明流动模型的选取与计算结果可信,可以指导实际流动损失的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8.
彭岚 《工业加热》1999,(1):14-16
通过分析重庆某钢厂汽锤排汽回收利用的方案,建立了排汽回收的基本方法和热力系统,并对排汽回收引起锻锤排汽压力升高等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田丰  余天龙  苏雷涛 《热能动力工程》2000,15(4):436-438,441
针对国内几种典型可调速抽汽的结构和原理,分析了其某结构特点,对抽汽投入过程中的现象及投入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正确,科学的投入方法,实践应用效果显著,对解决国内普遍存在的抽汽投入困难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蒸汽压力是机组实际运行中必须密切监视和调节的主要参数之一,在机组实际运行中会不可避免的偏离设计值,从而影响机组的发电标准煤耗率,影响机组的热经济性和安全性.在火电厂热经济性统一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得到主汽压变化对煤耗率影响的计算模型,并以某电厂660 MW机组为例进行验证,并计算了此机组不同工况下主汽压变化对机组煤耗的影响,并绘制成图,对其规律进行了分析.此计算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足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