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蒋履良  朱树生  李立华 《橡胶工业》2002,49(12):737-739
分析了包布V带的特定使用环境和广角帆布相对于普通平纹帆布在使用中的优越性。在使用环境相对恶劣及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包布V带比切边V带表现出特定的优越性;广角帆布用于传动V带的外包层能大幅提高带体的耐磨性和耐反向屈挠疲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动带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贻珍 《中国橡胶》2006,22(24):16-22
(接上期)三、制造工艺与装备1.包布V带包布V带按其骨架材料结构可分为包布式帘布V带和包布式线绳V带。因帘布V带已近淘汰,这里主要描述线绳包布V带的制造。线绳包布V带如按其截面形状和使用要求还可分为普通V带、窄V带、汽车V带和农业机械用变速V带等,其制造工艺主要为:各部件准备(线绳挂胶、出片、压缩胶条挤出、裁布),成型(排线、上压缩胶、包布),硫化,检验(外观、尺寸、性能)等。(1)部件准备包布V带生产部件准备包括线绳挂胶、出片、压缩胶条挤出、裁布等,这里主要谈谈线绳挂胶问题。线绳虽然进厂前都在线绳制造厂经过浸胶粘合处理,…  相似文献   

3.
《橡塑化工时代》2006,18(2):16-17
我国传动带生产的工装设备通过多年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开发,已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生产线绳V带和切边V带、同步带及多楔带两大系列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装备已达到相当水平,基本能满足我国传动带制造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近几年来传动带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发展状况,介绍其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阻燃导静电V带是V带的一个新品种,它因使用特殊胶料配方面具有阻燃和导静电性能。该V带适用于煤矿井下动力传递及其它易燃、易爆或有静电聚集而易产生灾害的场合,本文针对这种V带研制使用的胶料配方设计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低污染缝纫机胶带的结构、配方、工艺的设计,提高了V带的使用功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所生产的胶带达到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6.
唐全胜 《特种橡胶制品》2004,25(1):30-32,50
分析和研究了影响V带疲劳寿命的结构因素:线绳结构V带的缠绕系数、线径、张力,帆布的结构、加工工艺,硫化方式、硫化工艺等,并确定了较合理的生产工艺,提高了普通V带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聚酯纤维的性能及作为V带骨架材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叙述了V带帘线贴胶配方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青岛宜利达工业公司研制的切割V带测量研磨机的功能,特点,详细介绍了该机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闫传新  黄靖 《轮胎工业》1999,(5):298-302
介绍了轴定位模块的特点、DIP开关的设定、输入/输出信号的作用、存储器的数据设置以及试运行的步骤和方法。以V 带测长打磨机为例说明其应用环境及制作方法,由此提出在多功能V 带成型机上应用来解决切割宽度和排线间距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杨娅君  陈德传  周晓辉 《橡胶工业》2005,52(12):744-746
介绍一种具有测长功能的V带磨削机(简称V带测长磨削机)的研制情况。简述其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系统。与常用的V带测长打磨机不同,V带测长磨削机能根据V带配组要求直接磨带,生产效率高且抗干扰能力强。其控制系统由单片机和PLC两部分组成,具有手动和半自动两种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计算V带额定传动功率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雍德 《橡胶工业》1994,41(2):103-108
以基本公式为基础,通过定义修正系数(长度系数KL、速度系数Kv、预期工作小时系数Kh、传动比系数Ki、包角系数Kα)和设计常数Ca、Cb、Cc,得出V带传动额定功率新的计算公式,克服了通用计算方法的缺点。并介绍了确定Ca、Cb、Cc和计算Ki的方法。同时提供了设计常数和修正系数的计算用表及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2.
张程  肖泓  梅俊华 《辽宁化工》2009,38(6):409-411
从设计和选择、传动和环境条件、安装、维护和保养及贮存保管几个方面阐述了三角带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的方法,例举了错误使用三角带会出现的后果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国外汽车传动带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几年来国外汽车传动带最新技术发展作了简介。汽车传动带主要往高性能、长寿命、节能、高安全性、低维护费用、低排放和低噪音以及一带多用途的集成化模块式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木质素-蒙脱土复合物代替三角带底胶中炭黑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共沉淀-脱水法制备了木质素-蒙脱土复合物填料,并湿法混炼制备了木质素-蒙脱土复合物填充三角带底胶试验胶。研究了硫磺和促进剂的量、天然橡胶(NR)和顺丁橡胶(BR)的质量比对三角带底胶试验胶的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将木质素-蒙脱土复合物填充三角带底胶与炭黑填充的三角带底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加硫磺和促进剂的量,提高了三角带底胶试验胶的硬度和300%定伸应力。增加天然橡胶和顺丁橡胶的质量比提高了三角带底胶试验胶的拉伸强度。调整配方后三角带底胶试验胶的综合性能已与N330填充胶料相当。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切边联组带的结构、工艺、配方,确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满足了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木质素-硅藻土复合物在三角带底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共沉淀-脱水法制备了木质素-硅藻土复合物填料,并湿法混炼制备了木质素-硅藻土复合物填充三角带底胶实验胶。通过无转子硫化仪、电子万能试验机、邵氏硬度计研究了硫磺和促进剂的量、天然橡胶和顺丁橡胶的量对三角带底胶实验胶的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将木质素-硅藻土复合物填充三角带底胶与炭黑填充的三角带底胶实验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加硫磺和促进剂的量,提高了三角带底胶实验胶的硬度和300%定伸应力;将顺丁橡胶替换成天然橡胶则提高了三角带底胶实验胶的拉伸强度。配方调整后三角带底胶实验胶的综合性能已与N330填充胶料相当。  相似文献   

17.
同步带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哲 《橡胶工业》1995,42(6):363-366
汽车发动机同步带在日本、欧洲、美国已在多种车型上广泛使用;我国正处于开发试验阶段,但已有一定数量的国产汽车使用。目前汽车发动机同步带的齿型主要为梯形齿,主体橡胶为氯丁橡胶.骨架线绳为玻璃纤维绳,齿包布为尼龙帆布;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齿型为圆弧齿,主体橡胶为氢化丁腈橡胶或氯磺化聚乙烯橡胶,骨架材料为芳给1414纤维、P84纤维和PBI(聚苯并咪唑)纤维,齿包布为耐磨且抗剪切的新型织物。  相似文献   

18.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研制了一种切割式V带。强力层材料选用进口硬质聚脂缆绳,压缩胶掺用短纤维。采用恒张力整体成型、胶套式硫化罐硫化、硫化后切割的新工艺。经检测和实际应用证明,成品带各项性能指标超过化工部HG4-401-74标准,达到了日本JASOE107-82标准。  相似文献   

19.
20.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a wide range of drugs of abuse acutely boost the signaling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where norepinephrine and epinephrine are major output molecules. This stimulatory effect is accompanied by such symptoms as elevated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more rapid breathing, increased body temperature and sweating, and pupillary dilation, as well as the intoxicating or euphoric subjective properties of the drug. While many drugs of abuse are thought to achieve their intoxicating effects by modulating the mono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 (i.e.,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dopamine) by binding to these receptors or otherwise affecting their synaptic signaling, this paper puts forth the hypothesis that many of these drugs are actually acutely converted to catecholamines (dopamine, norepinephrine, epinephrine) in vivo, in addition to transformation to their known metabolites. In this manner, a range of stimulants, opioids, and psychedelics (as well as alcohol) may partially achieve their intoxicating properties, as well as side effects, due to this putative transformation to catecholamines. If this hypothesis is correct, it would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biosynthetic pathways for generating these important signaling molecules, while also modifying our view of the neural substrates underlying substance abuse and dependence,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stress-induced relapse. Importantly, there is a direct way to test the overarching hypothesis: administer (either centrally or peripherally) stable isotope versions of these drugs to model organisms such as rodents (or even to humans) and then us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o determine if the labeled drug is converted to labeled catecholamines in brain, blood plasma, or urine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