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平炉炉底的工作层历来由镁砖层和烧结(或打结)层组成。烧结层直接与钢渣接触,用以保护镁砖免遭破坏。随着平炉强化冶炼的发展,小时供氧量已提高到13500Nm~3(加拿大希尔顿钢厂),且大量生产低碳薄板钢。钢与渣中的含氧量明显提高,终渣15~26%FeO,出钢温度提高到1630~1660℃,加快了对炉底耐火材料的浸蚀。一些氧气平炉的炼炉率高达5~8%,明显降低了平炉的作业率。为此,各主要平炉产钢国争先研制新型炉底耐火材料。本文着重介绍分析国内外的三种新型炉底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2.
郑国富  陈方然 《炼钢》1992,8(3):20-26
为提高车轴钢质量,增设炉外喷粉处理。处理时,平炉出钢温度应控制在1650~1660℃为宜。使用不同粉剂效果不同,以CaO基合成剂效果较好,其平均脱硫率为28~50%,钢中夹杂物基本球化、细小、分布均匀,夹杂总量可降低28~45%,经处理的车轴钢达到优质钢水平,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平炉的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平炉出钢量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出钢量又取决于平炉熔池和盛钢桶之容积。因此许多平炉厂家,五十年代在设计一个平炉车间、选择炉子吨位时,总是趋于大型化。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现状及原设备技术条件,平炉仍然是炼钢的主要设备之一,现有平炉产钢能力约占总产钢能力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武钢目前平炉钢约占总产钢量的60%,可见武钢平炉钢在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占较主要地位,对平炉的挖潜、革新、改造就成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课题之一。武钢平炉炉底炼炉率比较高,一般在3—4%左右(最高达80%),炼炉料单耗6—8公斤/吨钢,最高达12公斤/吨钢,为提高武钢平炉炉底寿命,以前采用不同炼炉料和工艺,曾作过许多工作。先后用烧结白云石作  相似文献   

5.
工业试验使用平炉冶炼的16Mn钢水,钢包喷吹CaSi粉或CaO+CaF_2粉剂。喷吹CaSi粉后钢中电解夹杂含量显著降低,钢中夹杂物明显细化。促使钢中夹杂物变性重要的是控制钢中Ca,Al,S,O含量。喷吹CaSi粉可将A_2O_3和绝大部分MnS夹杂变性。喷吹CaO+CaF_2粉剂时,部分Al_2O_3夹杂变性,而MnS变性却很困难。  相似文献   

6.
靳汉 《钢铁》1959,(19)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平炉容量是500到600吨。为了避免庞大的注锭吊车和钢水(?)所引起的厂房及设备制造和浇注操作上的一系列严重困难,在这种极大吨位的平炉上,都采用了双槽出钢。在太原钢铁公司创造了平炉三槽出钢的重要先进经验以后,鞍钢已经成功地将这个方法推广到全国最大的平炉上,取得良好成绩。(图1)这座平炉设计容量是500吨,使用三个200吨的钢水缶进行三槽出钢,扩装至600吨。在这座平炉上,除了将衬砖适当减薄,将门坎及炉顶相应提高,从而使炉膛扩大到600吨以外,其他部份与500吨炉相同。炉后钢水缶座由两个增加到三个,同时,将炉后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关于使用平炉终渣作复合脱硫粉剂的实验情况,并初步认为该粉剂脱硫与CaO基粉剂有一致性的效果,但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益还待深入工作。  相似文献   

8.
继平炉三槽出钢试验成功之后,大冶钢厂为解决平炉——电炉混合炼钢时,钢包中不带入平炉渣问题,试验了“单槽双包出钢”法。此法已于四月中旬试用成功,并已投入生产,正式代替了该厂不久前刚试验成功的双槽出钢设备。单槽双包出钢法是充分利用旧有车间设备,能加倍提高炉产量的一项新措施。大冶钢厂用了此方法,在不增添任何设备条件下,将某号平炉产量提高了100%。虽然这种方法与应用双槽出钢具有同等的意义,但是因为老车间设计的不合理,不一定所有的地势都有可能采用双槽。应用单槽双包出钢法,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此法给四槽出钢打开了大门。此法还有下述各项特点:1.在同一个炉子上,同时可以冶炼两种不同的钢种,合金钢,炭素钢均可(已试验过的一包为35TL,而另一包可为3号沸腾钢,35钢或5号钢等)。  相似文献   

9.
宋士超 《鞍钢技术》1990,(10):15-20
鞍钢炼钢平均工序能耗60kg/t钢标准煤,其中转炉钢工序能耗32kg/t钢标准煤,一炼钢厂氧气顶吹平炉钢76kg/t钢标准煤,二炼钢平炉和双床平炉钢79kg/t钢标准煤。钢铁料消耗、铁水质量、平炉用氧、余热回收和转炉煤气回收等都影响炼钢工序能耗。转炉应进行煤气回收,鞍钢3号转炉煤气回收已转入正常生产,用氧平炉节能措施包括加强烟道系统密封,减小排气系统阻力,提高热效率,如取消格子砖、采用喷淋塔代替余热锅炉等;双床平炉减少铁水消耗,降低累计能耗,减少油氧消耗,降低工序能耗。  相似文献   

10.
对湘钢平炉炼钢重油单耗逐年降低的情况作了总结与分析,指出平炉的技术改造,强化重油考核,促进热工制度的落实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单炉产钢量和坚持合理开炉,重油掺水乳化等是节能降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А.  СЭ 刘治平 《武钢技术》1990,(8):40-43,61
1988年,苏联整个冶金行业的平炉车间共生产了8110万吨钢,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4%,其中平炉钢为6580万吨,双床平炉钢为1530万吨。在苏联冶金行业中,用转炉和电炉取代平炉的进程比拟定的发展计划要慢得多,因此平炉车间的产钢量变化不大。许多平炉车间(看来比全行业发展计划要多)将长期生产下去,原因之一是,认为将资金优先用于建造连铸车间更为合理,特别是在使用铁水炼钢熔池吹氧的大型平炉车间,全行业70%的平炉钢都是由这些车间生产的。对这些大型平炉车间需要给予极大的关  相似文献   

12.
冶金部组织了平炉热工铸锭工作组到全国14个平炉厂(车间)检查工作。调整以来,各厂平炉生产情况总的来说是:秩序稳定,面貌日新,质量品种及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水平。现仅就见闻所及,简述如下: (一)品种质量方面近两年来各厂根据中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冶金部指示,狠抓了品种及质量工作。许多过去只能依靠进口的钢现在在平炉上已能生产了:如刀刃钢,16Mn钢,三层犁铧钢板等,或特宽、特厚、特薄的板用钢:如大桥用钢16Mn、08镇、08F等;并生产了一些过去只能在酸性平炉或电炉上冶炼的钢种:如GCr15A,18CrMnTi,60Si_2……等。许多新钢种的物理性能要求都是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自1865年平炉炼钢法问世以来,已经历120年了。这期间,平炉炼钢法经过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曾达到兴旺时期,1955年平炉钢占全世界总产钢量的81%。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以后,平炉炼钢逐渐走向衰退,到1983年,平炉钢仅占世界总产钢量的21.0%,而氧气转炉钢却上升到55.2%。平炉炼钢法所以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它同转炉炼钢相比,显出生产率低,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平炉采用氧气炼钢新工艺,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我厂八号平炉1978年产钢四十多万吨,进入了我国同类型平炉的先进行列。此外六号平炉采用小管吹氧,其钢产量也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我们为1978年全国完成3000万吨钢作出了贡献。从1971年开始小管吹氧到1973年,七、  相似文献   

15.
李春民 《鞍钢技术》1991,(1):34-41,25
平炉出钢口用耐火材料周期性地经受高温钢水和熔渣的侵蚀与冲刷,工作条件十分苛刻。采用新型镁碳材质耐火制品后,使用寿命提高4~10倍,因而提高了平炉作业率和钢的质量。详细介绍了新耐材的研制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近年来,平炉炼钢成功地采用了引进SL钢包喷粉设备,进行了喷粉脱硫、吹氩净化钢液等炉外精炼外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脱硫粉剂暂无货源,被迫使脱硫任务仍在炉内进行。此外,由于炼钢用生铁硫含量较高和炼钢过程中经常出现软熔现象。因此,为探索强化平炉炉内脱硫操作和炉内增碳处理软熔的新途径,于1989年4月开展了平炉炉内喷粉工艺研究,共进行41炉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炉内喷吹脱硫剂,其脱硫效果不明显,但有一定的控制硫化物形态的作用;炉内喷吹增碳剂处理  相似文献   

17.
钢包加固体合成脱硫剂脱硫能够缩短炼钢时间,降低钢中硫含量,是较简单的炉外处理技术。介绍了根据天钢平炉炼钢特点配制的固体合成脱硫剂,其用量为2~4kg/t钢,脱硫率可达到22.8%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平炉炼钢生产。  相似文献   

18.
对湘钢顶吹氧平炉炉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平炉炉龄愈来愈低,系炼钢前期供热不足,精炼期铁水中碳元素氧化供热使钢水温度达到出钢要求的冶炼操作不正常,即碳温不协调,后期开油提温炉次愈来愈多所致。并提出了提高湘钢平炉炉龄应提高碳-温协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湘钢顶吹氧平炉炉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平炉炉龄愈来愈低,系炼钢前期供热不足,精炼期铁水中碳元素供热使钢水温度达到出钢要求的冶炼操作不正常,即碳温不协调,后期开油提温炉次愈来愈多所致,并提出了提高湘钢平炉炉龄应提高碳-温协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第四届全国平炉炼钢学术年会于198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成都召开。到会的有鞍钢、武钢等36个单位85名代表。与会代表交流了研究成果和信息,现摘述如下: 苏联平炉炼钢技术进展动向苏联虽然停建新平炉,但对平炉炼钢技术的研究工作很重视,近年来取得以下一些成果: 1)采用喷煤增碳技术,扩大废钢用量:库兹涅茨克钢铁公司用焦粉作增碳剂,在400吨不用氧平炉上使用,每喷入1.3公斤/吨钢焦粉可使钢中含碳量提高0.19%,碳回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