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11,(6):122-125
本案结合厦门鼓浪屿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力求塑造时尚、简约、精致,并结合闽南当地文化、低调而奢华的高品质怀旧氛围精品酒店。建筑结构和外观立面忠实保留历史原貌,选用具有鲜明闽南风格特征的水洗石外墙,搭配以质朴纯净的浅灰色调与当地特有的建筑文化环境及鼓浪屿特色溶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厦门鼓浪屿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历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两种建筑文化形态碰撞、互动至交融的三个层次阶段。笔者借鼓浪屿建筑形态,对深藏其后的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生活习俗及审美层次等诸多建筑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会现实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内核浅议中西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内核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西方的建筑体系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颜朝星 《山西建筑》2000,26(4):18-19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一定的思想行为和方法世代相袭而形成的文化要素。它亦是千百万劳动者生活习俗和精神上的共识而自觉的被认可。建筑作为一种与自然、人、社会有密切相关的载体,除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之外,在传统上要处理好空间与环境的融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国传统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地形象矗立在世界建筑之林。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当今中国的现代建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作为“石头和  相似文献   

6.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7.
探索真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荟萃精英的大学校园,历来被视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摇篮、学术和艺术的圣殿。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最具表现力的特征之一。大学校园文化所体现的那种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寻求知识,追求高、精、尖的拼搏精神,铸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即精英文化。这是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同时也是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主旋律。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包括了创新性、国际性、地域性、多元性、复合性等多种特性,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8.
"嘉庚建筑"承载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中外建筑》2006,(3):57-58
嘉庚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嘉庚风格建筑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将闽南传统的翘檐屋顶和欧式建筑的造型柔和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嘉庚建筑的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包括多元文化兼容的创新实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构成与“诚毅”、爱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嘉庚建筑是爱国、为民的嘉庚精神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凌陵  尹海鹰 《四川建筑》2007,27(3):42-43
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及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7)
建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方地域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技术水平。在世界各大建筑体系中,中西建筑是起源最早、最具特色,而且是最具活力的两大建筑体系。本论文主要侧重于19世纪中叶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研究,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宏观形象以及建筑类型两个层次上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更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新建筑》2010,(4):57-57
汪原对2009中国建筑大事记总结的10个关键词,实际上涉及的是10个方面的主题。从第一个“迷茫”提出了学科自制和学科边界的问题,到最后一个,“回归”建筑教育上,在我看来,围绕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建筑学学科自身的构建,包括它的职业化;第二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概念,对建筑意味着什么,更准确地说,对中国建筑界和中国建筑师意味着什么?与“中国”概念紧密相关的,是经常被视为他者的“西方”。如果说第二个问题是以“本土”为出发点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可以称为“碰撞”——在急切地引入外来的建筑师、建筑作品、建筑思想、建筑理论的同时,又伴随着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焦虑与困惑。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其核心是第一问题,即在当代中国,建筑能构建什么?它自身的定位、知识结构的组织、职业规范及活动的领域与责任。  相似文献   

12.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辰嫄  申程浩  李芝也 《城市建筑》2023,(15):119-121+13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鼓浪屿建筑风格的变化反映着闽南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较量。研究通过实地测量拱廊建筑立面尺度,对比中西方建筑立面的构图比例,从拱廊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进行建构视角下的分析。发现鼓浪屿拱廊的变化与气候、中西方建筑理念等存在联系。不同时期的拱廊建筑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鼓浪屿西式洋楼建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良皋 《新建筑》2007,(3):52-58
叶廷芳先生肯定中国人创造的文明先进、文化灿烂,但从明代中期开始衰落。他以为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他从对历史之误读,而采纳了自“五四”以来的流行说法,把中国之衰落归咎于中国文化本身,忽视了清朝入关之承袭绝对皇权专制而实施300年民族压迫,置中国命运于万劫不复之地。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建筑在明代已露头的文艺复兴也被中断。叶先生正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反思并提出本于良好愿望的建议,由于立论基点之欠正确,几乎全盘不得要领。笔者主张:中国建筑传统必须继承,保护遗产必须具有继承传统的积极目标,更须放眼世界,通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补课,达到整合东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体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曾灿烂一时而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官式建筑,地域各异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稠密的人众又存活了顽强的、独特的传统地方建筑(以上都归为传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又使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建筑文化。那么,如何处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基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A:从时空上讲,这是一个纵与横的问题。先说“纵”——传统建筑文化。我觉得,传统建筑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的相遇,使中国民族建筑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型作品,与此同时产生的对建筑“民族性”问题的探索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初始冲突中产生的变化、发展隐含着方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1、历经磨难的传统建筑之路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比是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之一,以其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特色而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对于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本应取其精华、继承创新,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代建设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百年来的历史并没给中国的建筑师们留下多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大船大炮打开了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外来资本的输入,西洋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也造成了洋式建筑的大量泛滥和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西洋文化的入侵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从而导致了一些仿古建筑和中西结合建筑的出现。时过不久,爆发了抗日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产生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人口,56个民族,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各具特色,一般所指中国建筑皆以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对其他民族建筑影响较大的汉族建筑为代表。 中国建筑产生发展至今已有七千多年,世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技术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建筑体系。不幸传到19世纪后期,开始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现已岌岌可危,行将被外来建筑文化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根源,虚实关系是其特点之一,风水理论是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仿古建筑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现象.中国建筑师应当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和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中国建筑事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