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苏州煤矿机械厂生产的“QZS—120型切顶支柱”为国内首创达国际水平的新产品。采用双柱斜撑式结构,用于顶板中硬以上、倾角小于15°的中厚煤层高档普采或普炮采工作面支护和机械化放顶,在顶板管理、人身设备安全、机械化程度和工作面单产提高30~50%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已在国家计委、税务局、物价局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颁发的计科委(1989)1119号文中被列为1989年度国家级重大新产品,并享有计科技(1988)680号文规定的税收、物价等优惠政策。该厂可根据用户需  相似文献   

2.
FZ20A型切顶支柱是河北煤研所设计的系列产品,是高档普采工作面的配套设备,1986年我局装备一套,现将使用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FZ20A切顶支柱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矿压文摘     
试验QZ-120型双柱切顶支柱矿压观测研究报告秦斌青等人在《西山科技》杂志1987年第3期上撰文介绍使用QZ-120型双柱切顶支柱在西山矿务局西铭矿高挡工作面工业性试验情况。该工作面顶板为石灰岩,页岩和砂页岩。底板为细砂岩及砂  相似文献   

4.
苏联顿巴斯煤田有600个薄煤层工作面,其中400个综采面,200个为配有“卫星”型机械化放顶支柱的普采及高档普采面。这种机械化放顶支柱使工作面达到了安全、高产、高数.切雷斯金采夫矿经验丰富,连创高产纪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科技信息     
为了尽快实现普采和高档普采工作面放顶工序和输送机移设工序的机械化,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与大同齿轮厂、鸡西矿务局合作、研制成功的QD13型液压切顶支柱。在鸡西局二道河子煤矿五井十号层右十八工作面的井下工业性试验中,支柱经受了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考验,显示出初撑力高、操作方便、切顶性能良好的突出优点。在平均采高1.25m、倾角6°~8°、长180m的工作面中,连续3个月平均月产19223t,效率9.399t/工。与未使用液压切顶支柱的相同条件的工作面  相似文献   

6.
针对“单体液压支柱不宜用于放顶煤工作面”的看法,论述了在急倾斜特厚、松软、不稳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比使用滑移顶梁液压支架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论述了单体液压支柱是目前我国中小型矿井采场支护的主要装备;要保证单体液压支柱在松软煤层放顶煤工作面的稳定性及能正常发挥作用必须建立“穿鞋—铺网—力显示注液枪—工作阻力检测仪”一套“保证系统。  相似文献   

7.
鹤壁六矿自1984年以来,先后在四个炮采工作面切眼掘进中直接使用金属支柱铰接顶梁,提高了掘进效率,节省了大量坑木,且有利于工作面初次放顶工作。具体作法是:①切巷掘进时直接使用金属支柱铰接顶梁,完全取代坑木。此法一般使用在顶板完整的顶分层工作面切巷掘进中;②金属网下  相似文献   

8.
1992年3月底,荥阳县王河煤矿购置了40台ZQS14型双伸缩切顶支柱(技术特征见表),在矿井东翼下山113010回采工作面进行了试用。该采面走向长为260m,倾斜宽120m,煤厚1.09m,煤层倾角平均14°,可采储量5.2万t,顶板为10m厚的石灰岩,底板为9.18m的铝土泥岩。切顶支柱之间支设4组8根摩擦支柱,排距1.2m,柱距0.75m,最大控顶距离4.8m,最小控顶距离为3.6m;工作面配备80T可弯曲刮板运转机,外加铲煤板、挡煤板。采用微差爆破法落煤,边采边准备,循环进度为1.2m,一日三循环(见图1)  相似文献   

9.
有效解决了薄煤层炮采工作面转载机尾后无切顶支架时人工回撤单体支柱的安全隐患问题,详细介绍了切顶支架的原理、结构和特点,以及在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禹州市吕沟煤矿投资28 O万元,装备了Z B 2—10 0型采煤机组、S G W一150C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以及D 2外注式液压支柱,配合HDTA—1000铰接梁和Z a切顶支柱等武装了一个高档普采面,并于1992年11月正式投入生产,在采煤机械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⑨吕沟煤矿武装了一个高档普采@许凤岐$禹州市吕沟煤矿~~  相似文献   

11.
某矿首采普采工作面受岩浆岩侵入,矿压显现强烈。在对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采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切顶排加强支护结合人工强制放顶"的方法处理顶板,并对强制放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结合新庄煤矿22101炮采工作面地质资料和井下实际调研情况,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控顶设计方法,从防漏、防压和防推三方面考虑,对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和初采期间的控顶距、支柱工作阻力和初撑力等支护参数进行研究,并对工作面支柱的承载特征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回采期间和初采期间,22101炮采工作面应采用"四·三"排支护;应适当提高支柱的初撑力使之达到额定初撑力的80%,选用阻力在400kN以上的支柱以适当降低支柱阻力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科研成果     
ZQ19/1200F型防倒、防滑切顶支柱1989年8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技术发展局根据研制单位申请,聘请了有关专家对该切顶支柱进行了函审.该型支柱在完成样机强度试验,25°以下倾角性能试验后,于1989年4~6月,在新汶矿务局良庄矿13层煤21304西工作面进行了井下工业性试验.试验期间共出原煤27515t,最高月产10072t,最高工效5.282t/工,共推进75m,经历了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考验.矿压观测表明,控顶区顶板始终完整,切顶线整齐,为解决坚硬厚石灰岩顶板控制创出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工作面平均月产及工效分别提  相似文献   

14.
矿压文摘     
高档普采工作面新的支护方式金智新在《同煤科技》1988年第一期上撰文介绍了高档普采工作面一种新的支护形式。该种支护方式在雁崖煤矿8903工作面应用取得了成功。其支护方法是:工作面使用0.55m长的铰接顶梁和DZ-16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回采工作面,顶梁见四回一,最  相似文献   

15.
《山西焦煤科技》2021,(2):F0004-F0004
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团队及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开展高突近距离煤层群大采高双巷切顶成巷智能化无煤柱开采及瓦斯与火灾共治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内首创双巷切顶成巷技术。双巷切顶成巷技术主要通过在轨道巷、胶带巷双巷进行爆破定向切缝,在局部范围切断工作面顶板应力传递,减弱巷道顶板压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沿空留巷坚硬顶板条件,在传统巷旁密集单体支柱切顶支护的基础上,提出了"锚索+单体液压支柱"巷旁主动强力切顶支护技术。巷旁先采用密集单体支柱支护,然后打锚索支护,构成强力切顶结构,待采空区顶板垮落后,将密集支柱回出,支设新的一排柱距较大的单体支柱。通过力学分析得到了巷旁单体支柱和实体煤的支护阻力大小,并对木城涧煤矿六槽东四壁运输巷进行沿空留巷试验。围岩监测数据表明:一次采动后沿空留巷顶底板移近量达125mm,两帮移近量达到52mm;二次采动对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量影响较小,仅分别增加了40mm、5mm。可见,采用"锚索+单体液压支柱"巷旁支护对坚硬顶板沿空留巷的围岩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卧龙湖矿首采工作面煤层受岩浆岩侵入,开采过程中,矿压显现强烈.在对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支柱工作阻力随循环推进变化规律、工作面倾斜方向的压力分布、不同来压期间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并提出了"切顶排加强支护结合人工强制放顶"的方法处理顶板.实测表明,采用该项技术后,直接顶一般随采随冒,对于部分不能及时冒落的直接顶,采取人工强制放顶后无悬顶或悬顶长度小于2.0m.  相似文献   

18.
鹤壁四矿2112—1高档普采工作面长125米,走向长530米;煤层倾角10~15;煤层厚8.4米,采上分层并铺设金属网假顶,采高为2.2米。工作面使用MLS_(3p)—170双滚筒采煤机和SGWB—180刮板运输机,滚筒截深0.6米。顶板破碎易脱落,支护用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和3米长的柱芯梁(重140kg)。梁要成对架设,对粱的中心距为0.2~0.25米,对梁与对梁的中心距为0.8米。迈步移梁距1.2米,放顶步距0.6米。 1.移粱器的构造(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正> 提高炮采工作面单产新工艺的研究成果,自1989年被列为统配煤矿总公司“八五”期间100项推广项目中的20项重点之一后,很快在全国统配煤矿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新工艺的主要内容是:在炮采工作面应用毫秒爆破为主,与单体液压支柱、大功率运输机相配套,相应改变劳  相似文献   

20.
同忻煤矿三盘区开采山2号煤层,顶板坚硬,采用无煤柱连续开采,在首采8301综采工作面对切顶预裂爆破卸压、补强支护、挡矸支护、开采工艺等综合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8306接替工作面采用该综合技术进行了无煤柱开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确定采用双向聚能爆破技术超前预裂顶板卸压;对沿空留巷顶板在切顶前采用10.3 m长锚索加固支护;采用29U型钢和单体液压支柱并排布置挡矸;沿空留巷顶板支护单体液压支柱支设长度不少于200 m,之后随采随回撤单体,沿走向支设5列单体液压支柱,有效地控制了沿空留巷巷道顶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