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2—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盆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孟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   相似文献   

2.
四川碳酸盐岩气田的硫化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自晚震旦亚代到三叠世,沉积了厚约6000米的海相地层,其中碳酸盐岩层约3000米、页岩及泥岩约2400米、膏盐层约600米。在已知的气田中,发现了15个碳酸盐岩气层,即震旦系上统(Zb3-4)气层,寒武系中上统洗象池组中部(ε2+3)气层,奥陶系下统罗汉坡组下段(O1)气层,石炭系中统(C2)气层,二叠系下统(阳新统P12、P13)气层,二叠系上统(乐平统P22)气层,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1)和嘉陵江组(Tc1、Tc2、Tc3、Tc5)气层、中统雷口坡组(Tr1、Tr3)气层等。这些气层产出的天然气,均不同程度地含有硫化氢气体。因此,对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形成和分布进行研究,无疑对天然气的勘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该盆地寻找“大油田”只能依赖于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度的烃源岩。本文从石炭纪原型盆地类型与有机岩相带预测出发,指出了呈区域性展布的、发育在被动陆缘厌氧陆架环境的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即为这类源岩,主要发育在麦盖提斜坡部位。烃源岩晚期成熟,石油排运充分,阿尔塔什组区域盖层封盖,多套储集层段(Q1、C1b、C1-2k、C2x、P2)等构成了麦盖提斜坡有利的石油成藏条件。本文指出以地层—岩性型油藏为基础可在麦盖提斜坡形成大油田。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发育了3套盆地原型,即P2—T2-3的后裂谷期充填盆地、T33—J1-2的裂谷后前渊盆地、J3—E的陆内前陆盆地的并列叠加作用;发育了3套主力生油岩系,即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和上三叠统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及下、中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并赋存于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五彩湾凹陷、黄草湖凹陷之中,形成了多个供油中心。生储盖分析表明,该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并具备在不同区块分别勘探油和油气的特点。构造分析表明,博格达推覆构造和2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块构造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好,是值得进一步工作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新建立的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对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分布层位和岩性,详细论述了各层位烃源岩的特点,提出了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区块.中下扬子区震旦系-三叠系可划分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共6套主力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和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中、下扬子区都有分布,面积广泛,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在局部发育,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在下扬子区分布,这3套烃源岩属地区性主力烃源岩.中扬子区下志留统、下三叠统烃源层生烃量以石柱-万县复向斜最大,利川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上震旦统-奥陶系烃源层以宜都-鹤峰复背斜的生烃量最大,花果坪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下扬子区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作用明显,白垩纪-新近纪部分层系仍然是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柴西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多呈偶奇优势(CPI<1),而烃源岩样品则多呈奇偶优势分布,只有少数呈偶奇优势分布。从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出发,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西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以确定柴西原油形成的主力烃源岩。研究表明,柴西深层主力烃源层为E23,次要烃源层为E1+2和N31;浅层主力烃源层为N1,次要烃源层为N2。从生烃性能角度看,正构烷烃分布呈偶奇优势的烃源岩样品,其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转化系数等都比呈奇偶优势分布的样品高,生烃性能较好,应为柴西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上干柴沟组(N1)烃源岩作为新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层位,由于沉积中心从英雄岭地区转移到小梁山地区,其地球化学特征在区域内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柴西地区E32—N1烃源岩在沉积中心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生源及沉积环境的变化,进而探究烃源岩形成机制,开展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E32—N1烃源岩有机质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受隆升影响,沉积时期更早的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成熟度反而低于小梁山N1烃源岩。英雄岭地区E32烃源岩沉积期处于炎热干燥环境,有利于形成水体分层,小梁山N1烃源岩沉积时期湖盆水域开阔,水体加深、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32烃...  相似文献   

8.
原油中甾烷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喜氧细菌对原油的模拟生物降解实验,以及对模拟产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对原油饱和烃中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则甾烷先于重排甾烷发生生物降解,甾烷降解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27>C28>C29。在甾烷被大量降解前,20S/(20S+20R)(甾烷异构化作用)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成熟度指标基本无变化,但某些用于油源对比、母源和沉积环境研究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规则甾烷/17α(H)-藿烷、C27-C28-C29甾烷、C27-C28-C29重排甾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   相似文献   

9.
伊犁盆地沉积岩颜色指数特征、盆地演化与有利勘探层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伊犁盆地伊宁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宁3井沉积岩颜色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伊犁盆地从二叠纪至第四纪,其沉积环境明显经历了两个氧化—还原环境旋回,与盆地演化相对应;指出二叠系铁木里克组(P2t)和三叠系小泉沟群(T2-3xq)至侏罗系西山窑组(J2x)为两套还原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层,盆地中存在二叠系和三叠—侏罗系两套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质量分析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生气潜力较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彩南及陆东—五彩湾石炭系天然气与盆地其它地区不同,其甲、乙烷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值特征(δ13C1>-33‰,δ13C2>-28‰),表现出明显的偏腐殖—腐殖型母质来源,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比关系。资源计算证实,石炭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陆东—五彩湾、莫索湾及其北部是今后石炭系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1.
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成藏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提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南-黔北地区为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新区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层序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后,将巴楚隆起区寒武系划分为2 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及14 个三级层序。每个二级层序又分为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研究表明,SS1-TST 发育时期,区内地壳下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本区接受一套深水盆地相沉积;SS1-HST 发育时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盆地直接向局限台地转化,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和膏岩为主,形成一套重要的区域性致密盖层;SS2发育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带的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钻井岩性统计、岩心观察、露头沉积相研究与地震相分析,结合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4张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三叠世印度期岩相古地理图,明确了开江-梁平盆地相主要发育于飞仙关组一段及二段沉积期,在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已演化为台内洼地,以及不同时期盆地内部鲕粒滩体的展布与迁移特征,且在盆地周缘绵竹、湖北利川等露头发现了台地边缘鲕粒滩,为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各体系域都有鲕粒滩体分布,其中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二段)及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鲕滩规模最大,也是主要产气层段,滩体展布具有由台地内部不断向盆地相区迁移的特征。层序TSQ1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一段)沉积期,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的镶边台地边缘鲕粒滩(坝)规模不大,鲕粒滩体主要分布于台内古地貌高地以及滨岸地带;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沉积期,鲕粒滩(坝)沿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及城口-鄂西盆地相西南缘台地边缘集中分布;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沉积期,川北、川东地区发育鲕粒滩体且规模较大;层序TSQ2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四段)沉积期,滩体分布较少,主要为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主要是环开江-梁平盆地白云石化台缘滩相、城口-鄂西盆地西南缘白云石化台缘滩相以及溶蚀的台内滩相。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志留系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南方志留系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志留系自身油气成藏特点的研究和认识。从烃源岩的时空分布、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生烃史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南方上奥陶统-志留系的烃源条件;分析了志留系发育碎屑岩、碳酸盐岩两类储层的条件,对中国南方志留系油气成藏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该区上奥陶统-志留系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以好-最好烃源岩为主,川东南-鄂西渝东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条件最好。上述两类储层均以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为特征,其中,碎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类。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优势盖层发育层位,是一套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扬子区志留系泥岩具有较低孔隙度、较低渗透率、高突破压力、以超微孔为主的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现今演化程度虽高,但仍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志留系天然气具油型气特征,并可能与储层中原油裂解成气有关,至少具有2期油气生成和运聚过程。结论认为:川东南-鄂西渝东区为志留系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区,江汉平原南部冲断褶皱区和下扬子海安地区则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各岩性段进行分析对比和沉积古地理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成5个二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S1—SS5)和11个三级层序(依次为S1—S11)。在层序等时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了各层序岩性组合在盆地中不同区带的发育状况、展布特点以及优质储集层可能的发育区。二级层序SS5和SS2高位体系域的一套白云岩储集层和一套滩体灰岩,分别与SS5顶部和SS3中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并形成重要的油气藏。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来看,区域构造位置相对高的部位有利于碳酸盐岩储集相带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层序格架内讨论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烃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结合盆地现有的油气勘探成果,建立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图解.研究表明,二级层序格架内盆地发育2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储集层;SS5和SS6海侵期,以发育富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岩和泥岩为特征,克拉通台内坳陷和深水陆棚的烃源岩在后期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生烃中心;SS4海侵体系域储集层主要是一套与古隆起相关的岩溶储集层,SS5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干台地边缘礁滩相带,SS6海便体系域一高位体系域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发育综合型、高位型、海侵型3种生储盖组合;区域性烃源岩发育于二级层序海侵期;区域性储集层发育于二级层序高位期;区域性盖层分布与烃源岩晨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图3参32  相似文献   

18.
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油气藏越来越难以被发现,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精细勘探的需要.以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为切入点展开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烃源灶(S)、沉积相(D)、区域盖层(C)和低势区(P)四类功能要素的控制: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已发现油气藏全部分布在源灶中心2倍排烃源岩半径范围内(S);绝大部分分布在沉积物颗粒为0.1~0.5 mm的河流、三角洲优相储层中(D);全部分布在区域盖层的厚度大于25 m的地层之下(C);全部分布在距离古隆起顶点相对距离小于1的构造高部位(P1=M);全部分布在距离断裂带3 km范围内(P2=F);96 % 油藏分布在势指数小于0.5的低界面势能区(P3=L).综合分析建立了大量成藏期(T)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PS),并基于这一模式预测了辽河坳陷主成藏期(T)背斜类(T-CDMS)、岩性类(T-CDLS)、潜山类(T-CSMF)3类油气藏有利分布发育区共117个.回放检验表明整个辽河坳陷95 % 以上已发现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烃源灶(S)、储层相(D)、封盖层(C)、低势区(P)四要素叠合的有利成藏区带内,成藏概率越高的地区发现的油气藏个数越多、找到的储量越大,反映了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3×1012 m3,其中震旦系灯影组占56.3%。目前灯影组勘探开发主要围绕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展开,且台缘带单井产能明显高于台内地区。基于台缘带和台内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藏对比关系,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其成藏差异性。研究表明:(1)灯影组台缘带较台内地区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明显偏重,对应寒武系源岩古水体介质盐度高于震旦系,反映由台缘带到台内地区震旦系烃源岩贡献比例的增加;(2)台缘带与台内地区储层在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等方面一致,但台缘带储层内部溶蚀孔洞发育程度强于台内地区,主要受控于丘滩发育程度和表生岩溶作用强度;(3)台缘带和台内地区成藏组合存在差异,台缘带紧邻裂陷内烃源岩,储层侧向对接烃源岩,存在旁生侧储、上生下储等多种成藏组合,而台内地区距裂陷内烃源岩较远,需要通过沟通油、源的断裂输导油气,成藏组合单一;(4)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贡献比例的不同和优质储层发育位置及组合类型的差异,是导致台缘带和台内地区产能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川西北蓬莱—剑阁地区是...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探区发现的徐深气田储量规模超1000×108m,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火山岩气藏。徐深气田的发现经历了探索阶段、小型构造气藏发现阶段、大型岩性气藏突破阶段。徐家围子断陷具备好的烃源岩条件,火山岩发育,烃源岩、火山岩储层、区域盖层在纵向上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有利于大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