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小涛  章婷  范学运 《陶瓷学报》2010,31(3):507-511
在对CaO-SiO2-P2O5系分相釉研究的基础上,对釉料配方、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影响铁红花釉制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青瓷素有“天青色”的美誉。从化学组成的角度看,汝釉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元素。汝釉具有低硅、高铝、高钙的特点,为汝瓷釉层中析晶—分相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理化条件。汝釉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成,铁元素主要以二价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使釉面呈较纯正的青色。汝釉的烧成温度较低,降温过程可能较慢,有利于釉层中析晶—分相结构的形成,而析晶—分相结构导致的物理着色作用有助于釉面表现出蓝色乳光。  相似文献   

3.
中温钛乳浊釉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春玲  罗宏杰 《陶瓷》1996,(4):39-44
采用Lan Currie调试方法,对K_2O-Na_2O-CaO-MgO-ZnO-Al_2O_3-SiO_2多组分陶瓷釉进行系统设计,研究TiO_2外加入量对乳浊釉形成的影响,并对典型釉料的形成过程进行讨沦,得到乳浊度及白度良好、烧成温度范围宽的中温分相钛乳浊釉。  相似文献   

4.
专利信息     
正一种斑点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斑点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配制的底釉和面釉,在氧化气氛下采用特定烧成制度,使底釉成分在1150~1180℃熔融温度下开始分相,形成富钙贫铁和富铁少钙不同成份的两相,然后底釉在1250~1280℃熔融温度下与上层面釉相互渗透,冷却后形成"鳝鱼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研究了分相底釉组成.并施以不同着色面釉,研制成功烧成范围宽、艺术效果稳定的高温兔毫花釉。分析讨论了该兔毫花釉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登其 《陶瓷工程》1998,32(1):22-24
本工作研究了分相底釉组成,并施以不同着色面釉,研制成功烧成范围宽、艺术效果稳定的高温兔毫花釉。分析讨论了该兔毫花釉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R2O-RO-Si O2-Al2O3-P2O5系非晶结构分相乳浊釉。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白度测试仪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非晶结构分相釉的显微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分相结构尺寸接近可见光波长、分相结构分布均匀的分相釉对光的反射作用较强,可以获得较好的乳浊效果。研究了不同烧成制度对分相显微结构的影响,发现烧成温度为1200℃、保温时间为10 min、缓慢冷却时,分相结构具有较规整、分布均匀、尺寸较小的特征,白度较高达到了93.0。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择具有大范围实用分相区、适合快速烧成的R2 O(K2 O ,Na2 O) -RO(CaO ,MgO ,ZnO) -Al2 O3-B2 O3-SiO2 系统 ,研究了该多元系统全熔块乳浊釉组成与结构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优化组成设计及物理化学过程的控制 ,使釉熔体在快速烧成过程中自发产生分相 ,形成微米 -亚微米级液 -液不混溶结构 ,从而产生良好的乳浊效果。本文对各氧化物对分相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R2O-RO-B2O3-SiO2-Al2O3-P2O5-CaF2系分相-析晶乳浊釉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伟辉  廖奇丽 《硅酸盐学报》2006,34(11):1356-1361
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制备了R2O-RO-B2O3-SiO2-Al2O3-P2O5-CaF2多元系光亮无锆的分相-析晶乳浊釉.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釉的显微结构及分相与析晶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析晶与分相结构并存,分相促进析晶;尺寸接近可见光波长的孤立液滴和所析出的钙钠长石晶体是釉面产生乳浊的根本原因.研究了不同烧成制度对分相-析晶乳浊釉显微结构的影响,发现缓冷釉样的分相液滴尺寸明显大于急冷釉样,急冷釉样中的第二相形貌表里存在明显差异,内部呈球形液滴状,表面则为蠕虫状.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低温一次快烧生料无光釉,分析探讨了废渣无光釉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条件,该釉不仅适于一次低温快烧工艺,而且可显著降低釉料成本,在墙地砖生产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新霞 《江苏陶瓷》2000,33(1):15-16,21
介绍了高档卫生瓷梦幻蓝色釉的研制过程 ,讨论了颜料本身属性、烧成制度和其它工艺因素对梦幻蓝色釉的影响 ,其工艺特点是底釉和面釉分别制备 ,两次施釉 ,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13.
低温烧结工艺是目前陶瓷行业节约能源、降低燃耗、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低温条件下烧制陶瓷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大幅度降低烧结温度,采用磷酸钠代替基础釉中的二氧化硅的方法,促使液相在低温形成,成功研制了烧成温度为890 ℃的基础釉。当磷酸钠质量分数达到33.25%时,基础釉的烧成温度降低了290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和断口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磷酸钠能够显著降低陶瓷釉的煅烧温度。通过在基础釉中加入显色剂,实现了在低温下制备红色陶瓷釉,并且烧成温度降低了350 ℃。实验结果表明,磷酸钠在低温陶瓷釉的制备过程中起到降低温度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彩色陶瓷釉的研制。  相似文献   

14.
以烧硼砂、石英、氧化铁、钾长石,苏州土等为主要原料制备铁系低温砂金釉。主要研究了釉料组成、最高烧成温度、析晶保温温度、析晶保温时间等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德化陶瓷工业常用原料,采用正交与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釉料配方中黑泥、瓷石、长石、锆英粉的量以及釉层厚度、保温时间、烧成温度、干燥方法等因素对釉面流纹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釉料配方及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釉料组成是影响流纹釉效果的内在因素.当面釉中黑泥加入量为8%时,可使釉面在干燥时开裂;瓷石加入量为61%时,会...  相似文献   

16.
油滴釉制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制氧化气氛烧制油滴黑釉器的基础上 ,探讨了影响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通过一系列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油滴釉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液液分相 ;釉料的化学组成是油滴晶斑形成的先决条件 ;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是决定釉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油滴晶斑的呈色不仅与烧成气氛有关 ,还与着色氧化物的引入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凌春平 《陶瓷研究》1999,14(4):20-23
介绍了阴阳釉的制备方法和施釉工艺。其工艺基础为底釉、面釉分别制备,三次施釉,一次烧成其装饰拈民桃花片轴相似。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物理化学的原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成果,特别是在古陶瓷釉的呈色、分相釉、陶瓷釉中的气泡和坯釉过度层形成等的机理研究,并介绍了古陶瓷烧成温度和烧制年代测量的原理。随着物理化学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努力掌握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并探索将其应用于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将有可能出现更加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16,42(4):5250-5257
The separative-phase fancy glaz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using the iron ore residue as the ceramic colorant. A possible coloring mechanism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 of glaze colors and pattern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firing temperature. Effects of the firing temperature on the chromaticity, precipitated phase and microstructure of separative-phase fancy glaz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increasing the firing temperature, the content of whitlockite decreased while the size of phase separation droplets in glazes increased. The residual whitlockite weakened coloring of Fe2O3 and formed glaze patterns.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d size of phase separation droplets weakened the structural color, which increased the L* and b* value of glazes. Therefore, the color of separative-phase fancy glaze got more yellow and brown gradu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