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统一的数据资源与业务应用之间建设应用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是解决长期存在的水利信息资源割据、共享困难、重复建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广东省水利应用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为实现水利多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后续新建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可使用平台提供的软、硬件及地图服务等共享服务资源,减少了分散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节约了建设成本,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面临异构环境、业务融合、管理规范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及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现实需求,山东省水利厅按照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采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宽网络等新技术,初步建成水利数据中心;完善水利数据中心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业务流程:构建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与服务体系;实现各类水利数据信息的汇集存储与交换共享。  相似文献   

3.
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是落实<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重大步骤,其目标是要解决当前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分散,基础数据存储零乱,标准化差,应用服务适用性单一,难以共享等问题;整合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深入开发新的数据库;建立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体系,建立一个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水利数据中心.它和水利公共信息网络一样,都是水利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构成<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水利信息公共平台.它的建成将对实现水利信息化具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是落实《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重大步骤,其目标是要解决当前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分散,基础数据存储零乱,标准化差,应用服务适用性单一,难以共享等问题;整合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深入开发新的数  相似文献   

5.
朱永琪  邢波 《山东水利》2009,(3):100-101
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程度是衡量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分析了威海市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现状,介绍了威海市水利局结合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基础设施集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建立水利数据中心的经验与做法,阐述了基于GIS技术构建的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管理平台的实现方式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水利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水利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及背景,提出了当前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主要作用和目标,并结合广州市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舍理化的建设思路、关键技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建设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主要解决当前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分散,基础数据存储零乱,标准化差,应用服务适用性单一,难以共享等问题,整合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深入开发新的数据库,建立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体系,建立一个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它是水文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成将对实现水文信息化具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分析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阐述了建立各级水利数据中心,整合水利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水利信息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论述了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任务,提出了推进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思路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云计算”技术及布局已经日趋完善,但“云计算”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还比较少,因此需要探讨“水利信息云”的建设.在阐述云计算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水利信息云”的概念,指出“水利信息云”结构主要由信息采集层、通信网络层、信息处理层、应用服务层构成,并采用? Eucalyptus?搭建“水利云”云计算平台,整个云计算平台可以看作成?1?个数据中心,由支撑系统、计算设备、业务信息系统?3?个逻辑部分组成.最后指出水利信息云解决方案,分析水利信息云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迫在眉睫。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从山东省实际出发,从硬件、软件、标准和体制等4个方面对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作了有益探索,以期为山东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共享困难、业务割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开展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其中,建设水利信息系统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是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详细介绍应用支撑平台的定位、组成、主要功能及服务方式,初步探讨水利云下的应用支撑平台架构组件及应用,确保水利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相似文献   

12.
水均衡法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下水资源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详细阐述了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水均衡法特点、基本原理及计算内容。通过收集资料,对西北某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量计算,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保持水土平衡,促进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与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通过采用量化模型对水资源价值开展科学计量和评估,一方面为政府制定相关水资源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能通过直观科学的数据引导民众提升节水意识,促进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水资源价值评估模型为基础,选取水质、水量、社会经济、人口、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水利数据中心在支撑水利信息的整合、交换等服务的同时,需要实现水利领域所有业务应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对水利综合决策的支持。结合广东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实践,讨论国内水利数据中心研究与建设现状,概述广东省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背景,阐述广东省水利数据中心的主要作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初步分析,为全国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可供参照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供排水关系识别与模型构建计算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网络图探讨了图论在模拟水资源系统复杂水量传输过程、确定网络遍历顺序与系统配水计算中的应用。利用图论中的拓扑排序算法与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对水资源系统网络关系进行不同目标的分析识别。综合两种算法,进行一次供水、供水还原与二次供水的多次网络分水过程设计和迭代计算,结合最大最小公平算法等水量分配原则,设计基于网络系统的复杂水量分配计算过程,将用户需水、工程可供水量和供水网络关系结合进行供需自适应配置,解决多水源多用户对应关系下的水源供给不均衡问题。以三亚市地表水资源配置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图论算法在系统拓扑关系遍历和配水计算过程中的应用,系统枯水年城镇缺水率从3.42%降至1.63%,供需均衡度从0.38提高至0.71,提高了配置的计算效率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区间分析在水资源配置和谐性评判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配置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水资源配置和谐性是评判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量、质的水资源,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和有效地配置,达到总体平衡和相对合理的指标,区间分析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考虑到水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水资源配置中各个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将区间分析运用于对水资源配置和谐性的评判中,提高和谐性评判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有关资源理论局限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探讨水资源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研究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特性和国内外水价实施形式,提出从资源管理和资产关系两方面实现水价格,并根据水资源的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手段调整水价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节约用水,减少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运筹学理论为基础,将连续型的随机性存储模型应用到水量调度中,对水库水量的存储进行优化,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结果表明:此模型在水量调度中的应用是适合的,通过计算得到调水量Q值并加以限定,使水量损失的期望值最小。该研究可为水库的水量调度、生产性企业存储水量、各用水户用水分配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村井灌区内,由于计量不准及无制约措施,容易引发一些水事纠纷,造成水费计收困难、水资源浪 费。山东省莱芜市水利与渔业局经过研制,成功开发出了射频卡节水自动计量装置,解决了农村井灌区长 期存在的水费计量不准、拖欠及人为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灌溉管理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水域纳污能力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水域自净过程的特点,不同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模型及其参数选取,并应用于实例,同时指出了水域纳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纳污能力在当今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水环境保护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