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陈鹏亮 《砖瓦》2023,(7):136-138
为解决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控制问题,以甘肃省陇西县某高层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采用了分段设计的方法对支护参数进行确定,并运用现场施工监控量测的方法对地表沉降进行了实测,研究地表沉降受基坑支护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第1排的沉降监测数据(距离基坑边线5m)比第2排的沉降监测数据大(距离基坑边线10m),前者是后者的2~10倍;基坑BC段、CD段和GH段的围护结构均采用双排桩结构,设计参数相近,因此,监测得到沉降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较为相近;桩间距、桩直径、预应力锚索长度(锚固长度)会对地表沉降产生明显影响,离基坑边线越近的地表沉降受影响程度越大;同时,降低桩间距、桩直径,且不采取预应力锚索加固,地表沉降会整体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坑周边土层沉降计算法对扬州某基坑周边建筑沉降进行理论计算,并将计算和实测沉降值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计算与沉降值存在偏差的原因。在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的因素。最后,结合沉降监测数据和影响因素,详尽的分析其影响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由此得出一些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结论,对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路基沉降是影响高速公路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对路基沉降实时监测,以保证路基施工质量和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本文以具体工程为背景,研究了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系统和基于箱线图的监测数据异常值识别方法,利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路基沉降进行了观测,并利用基于箱线图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箱线图的异常数据识别方法可有效且更加灵敏的识别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数据的异常值,实现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的实时监测,并准确地控制路基沉降。  相似文献   

4.
石瑞喜 《四川建筑》2013,33(1):94-95,99
京津城际铁路是连接北京与天津的一条客运专线,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确保线路的高平顺性显的尤为重要.桥梁占线路总长的88%,由于京津城际存在三个沉降区域,桥墩的差异沉降对线路轨面的平顺性影响非常突出.通过对亦庄沉降区的桥墩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桥墩沉降规律,然后对比分析轨道沉降监测数据与桥墩沉降数据,从而探究了桥墩差异性沉降对轨道平顺性影响.随着客运专线的大量运营,对今后桥墩的差异沉降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戈  冯双喜 《建筑技术》2014,(7):644-646
目前对深基坑周围管线沉降虽有一些监测手段和措施,但由于部分监测数据的缺失和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当监测数据反馈出规定的限值时,管线已经破裂或濒于破裂边缘,所以对深基坑周围管线沉降量的预测十分重要。天津地铁六号线换乘站深基坑施工中,对周围管线沉降进行风险预测,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来分析影响深基坑周围管线的关联因素,辅助了工程决策,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盆湾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结合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了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的样本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的地表沉降精度与监测数据的准确度、预测的长度与隧道施工方案相关,隧道开挖工艺发生改变时,应及时分析实时监测数据,建立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地表沉降预测,以保障预测结果的可靠。  相似文献   

7.
沉降监测是保证高速公路长期安全运营的基础性工作.以路基拓宽荷载可能造成路面沉降的某高速公路老路段为监测对象,介绍了高速公路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以监测数据为基础,讨论了沉降监测数据双曲线拟合结果与沉降监测数据的差距.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基三维水土耦合蠕变模型,对老路段工后沉降及软土厚度、模量、泊松比、粘聚力,摩擦角以及填土高度与次固结引起的沉降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蠕变对于高速公路共后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州地铁2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盾构施工过程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沉降槽分布形式、沉降随时间发展规律、沉降量概率分布的统计分析等,并用数学函数加以表达。研究结果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过程的隧道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施工参数的优化以及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翠  冯剑  王珏  张莉洁 《山西建筑》2013,(5):201-202
应用专业GIS软件ArcGIS9.3对城市地下轨道施工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利用三维统计功能和ArcScene模块建立施工沉降监测数据三维统计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将GIS应用于地下轨道施工沉降监测的工作中可以使沉降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相比过去单纯依靠数据和报表进行描述更加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0.
冯淦清  洪宝宁 《山西建筑》2007,33(24):296-297
为了保证高等级公路沉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高等级公路沉降中异常监测数据的判别准则,详细地分析了高等级公路沉降中异常监测数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高等级公路沉降中异常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对目前国内最新开发的路基沉降观测设备—智能式沉降观测仪工作原理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它的安装方法及现场读数中的应注意的问题。依据在彭泽—湖口高速公路上路基沉降监测的实践,并与传统的沉降观测设备—沉降板式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智能式沉降仪无论在设备成本还是在试用效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陶茂枕 《城市勘测》2022,(1):156-159
论述了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基准网的构成、布设形式及基准网的稳定性分析,并对隧道结构沉降监测点及整体隧道道床差异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方式及施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文章以南昌市轨道交通2号线首通段为实例,通过选取部分监测期数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结构的沉降情况、沉降趋势及沉降原因,给出了有益的建议,为南昌轨道交通2号线的运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基于WindowsCE掌上电脑的沉降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及数据结构设计。通过某高层建筑的沉降监测实践证明 ,该系统使用灵活方便 ,不需要其他图形和管理平台的支撑 ,而且沉降分析中采用了数据库技术 ,使得变形资料可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14.
王冰  曾超 《土工基础》2011,(6):35-36
以某高速道路为例,通过介绍其部分观测点的布置,对沉降观测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对工程施工实践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运营管理维修养护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沉降观测数据可作为隧道维护的基础依据资料。本文简要介绍了隧道沉降监测的施测方法,结合某越江隧道沉降监测实例,对长期运营隧道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了隧道整体纵向沉降形态曲线,以得到隧道整体的沉降规律;计算隧道纵向沉降曲线的曲率变化,以得到隧道差异沉降的发展态势。分析表明,该隧道经多年运营,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但不均匀沉降还在继续发展。文中对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市某基坑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基坑周边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数据,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分层沉降监测技术,提出一种可用于分层沉降监测的多点位移计锚头,对今后上海市基坑地面沉降监测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某高速公路沉降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勇 《山西建筑》2010,36(21):275-276
以某沿海高速公路施工沉降监测为例,针对该工程软基的沉降问题,详细介绍了沉降监测队伍的选择和监测管理,并具体阐述了监测效果,指出通过沉降监测,确保了工期,预防及减轻了桥头跳车,节省了投资。  相似文献   

18.
大跨软岩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大跨度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特点,以集呼高速公路旗下营隧道右线出口段YK197+040断面在CD法施工下围岩变形的现场监测数据为背景,整理了拱顶沉降的位移-时间曲线,探讨了拱顶沉降随开挖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ABAQUS软件,结合实际隧道工艺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了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周边位移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围岩力学性能参数对隧道变形以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在综合考虑监测数据与数值结果的基础上,为后续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沉降监测系统是将建筑沉降监测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采用ArcEngine技术开发出来的具有建筑沉降数据计算、图形分析、成果输出及预测分析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降变形状况,分析变形原因并预报未来变形。  相似文献   

20.
基坑开挖施工监控对临近地铁隧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海某深大基坑开挖工程为例,详尽阐述了其控制地铁隧道变形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地铁监护管理经验。同时结合隧道变形监测数据,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远程监控系统、隧道内沉降位移自动化监测等手段,以及采取严格的地铁隧道变形保护措施,对基坑开挖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在基坑开挖期间,隧道结构的沉降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确保了地铁结构及运营安全。相关研究成果可供地铁监护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