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区的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现阶段城市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给人的沉重压抑感展开研究,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借鉴"高台"设计理念,把纯粹的高台建筑转化为高台景观与建筑并存,形成多维空间层次,旨在丰富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生活回归本源,打造独具特色、人性化的品质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2.
传统住区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作为传统住区的魅力场所和精髓所在,传统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空间,同时也对传统住区的风貌、特色、活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传统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特质和蕴藏在其中的人文内涵,并结合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的改造实例,探讨我国传统住区更新中公共空间创造的途径和要点。  相似文献   

3.
人居地理学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人居布局(包括外部布局与室内布局)与传统风水学说的综合、与人居空间(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和环境空间)的综合,以及与人居行为(心理、感知和行为)的综合.人居地理学的提出将能够为我国的住区建设、房地产开发、住宅设计等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将为我国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带来新的视角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寒地城市住宅区的建设不仅在量上有了蓬勃的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对"质"的提高,特别是加强了对住区外环境设计的重视。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结合哈尔滨市新世纪以后建设的住区实例,从建筑布局形式、外部公共空间环境和配套设施及管理等方面指出寒地城市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住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居住外部空间再构我国以往住区基本模式多为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密空间)三级空间层次,与住区的二级化管理相适应,现在住区物业管理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一级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多元化需求,院落空间的塑造尤为重要,淡化组团空间,强化住区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成为可能。住区公共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与风格,成为住区形象的代表。在构筑此特征空间时应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适当地把城市空间引入其中,如结合步行道路系统形成“街道空间”,或借用城市休闲广场的…  相似文献   

6.
《居业》2014,(9)
中国传统住区具有内向型的礼制观念与追求开放向往自然与公共交往的双重特点,是要有效的处理好内向与开放双重的空间需求,具有混合多种功能、文化交融的特点,紧凑的、适合步行的、可混合使用的传统社区。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城市住区的内涵、居住空间模式的总结与解读,希望对住区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受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对现阶段我国传统住区人居环境的认知的前提下,结合传统住区形制在国内外形成的渊源,对传统住区由来形成的外显特征和开放街区在政策文件相关解读中的社会特征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开放住区的提出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主要侧重歧义语境的深刻剖析,以期对传统住区和开放住区的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逐渐衰退,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居住需求。交通、休憩、娱乐、停留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居民的生活上出现各种不便利的情况,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居民需求,总结老旧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适合老旧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描述了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在全国迅猛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当下商品住区盛行之时公共空间的外向性变迁过程,然后探讨了住区街区式开放的适宜规模和开放后的居住安全问题,提出打造"街道眼"的安全界面,在规模与安全基础上,最后,针对商品住区不同用地规模大小,提出了与城市更为融合的小规模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完全街区式开放和大规模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局部街区式开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雄  何红霞  郝慧敏 《华中建筑》2012,30(4):117-120
文章针对传统的开发模式给我国城市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指出低影响开发及相关创新理念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围绕雨水控制系统的建构,从物质空间规划的角度,重点对住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道路与景观等要素总结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规划设计实践措施,为解决城市住区开发所涉及的雨水控制利用问题提供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低层高密度旧住区是城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遗留问题之一。低层高密度旧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居民物质和情感信息交流的重要空间,对居民的邻里生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巢湖市河南网旧住区的设计实践,阐述了低层高密度旧住区内的公共空间的改造与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城市住区建筑空间形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进:从50年代以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封闭的住宅街坊j60年代以组团为单位的分级围合的半开放模式,到70-80年代中期彻底开放的“兵营式”住区空间;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中期的又回到半封闭的层级模式小区,再到90年代后期的封闭式住区,又成为现代住区空间的最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  钱才云 《规划师》2012,28(9):40-43
我国住区模式源于"邻里单位"和"单位大院",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被喻为"孤岛"和"碎片"。住区与城市的隔离,带来了城市结构的破坏、街区尺度的增大和城市交通的拥堵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与城市良性互动的"住区友好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设计策略包括:内向延伸城市街道空间,面向城市开放住区边界空间,构筑融入街道生活的住区边界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品质的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迫切需要从满足城市住区总体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入手,建立科学系统的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和方法,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指针的设计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指针提取、指针修正等过程,通过制定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实现对规划行动的科学、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传统封闭式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推行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迫切性。从空间结构、功能组成、行为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与城市互动的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设计策略,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住区朝着开放、可持续、与城市互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总结了葡萄牙里斯本Expo North居住区的可持续规划与绿色建筑经验。回顾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情况,简述了Expo North居住区的概貌,重点介绍了该住区适应气候、绿色交通、公共空间、透水地面、基础设施等特点。以住区内的绿色塔楼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基于建筑气候学的建筑平面设计、外围护结构设计、太阳能利用、住宅成品化等建设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为中国城市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入手,以武汉南湖周边三个住区的公共空间为调研对象,研究公共空间的人群行走滞留情况,分析公共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指出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为该区域相似住区公共空间的整改提供理论依据,重视"人"在空间中的参与性,唤醒部分城市居住区户外场地活力,体现住区及城市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农村实施了土地整理、农村住区空间环境和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它对改良农业结构,对原有农村采矿土地的修复和生态重建,对保障基础设簏和公共事业用地,以及对加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我国当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应进一步注重农村住区土地使用的合理配置,注重农村住区的整体景观品质与生态环境质量相结合,注重农村住区物质空间环境整体结构的完菩与提升,注重既有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再利用和功能提升,并注重农村住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适用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