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兴长  陈慧 《四川建筑》2005,25(1):62-64
针对绵阳地区广泛分布的粉质粘土,分别进行了静力触探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通过对比这两种试验结果,确立了绵阳地区可塑性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绵阳地区采用静力触探确定可塑性粉质粘土承载力提供了计算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静力触探测试土的压缩模量在广州南沙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缩模量是软弱粘性土地基变形计算中的关键参数,本文通过对广州南沙地区软弱粘性土进行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做了大量的统计对比研究,得出适合该地区软弱粘性土的压缩模量与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的经验关系,并经过对比分析,确定该经验公式对广州南沙地区软弱粘性土层具有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承载力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是指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注入渤海快速堆积的细粒沉积物,目前覆盖面积约5000 km2,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所在地。选定4个研究场区地基土,进行现场系列原位土工试验,即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扁铲侧胀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研究黄河口新近快速堆积的细粒沉积物承载力特征值;系统比较各种试验手段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差异;以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标准,建立比贯入阻力Ps、标准贯入击数N、含水量w和孔隙比e与承载力特征值fk间的回归方程,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粉质类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试验结果的对比,提出了在建筑物加层勘察中,静力触探技术对了解老建筑物天然地基承载力增长情况,真实反映地基土的实际承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萧山软土地区大量静力触探资料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入试验等指标的相关分析,建立了静力触探力学分层标准、黏性土定名及状态分类、粉土和砂土的密实度分类,确定压缩模量、素填土、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预应力管桩的桩侧摩阻力特征、桩端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判定沉桩阻力标准、液化判别等经验公式和经验值表,这在现行国标勘察设计规范删除地基承载力表和浙江省标勘察规范未给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公式、压缩模量的情况下,总结得出当地静力触探经验公式和经验值表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常州地区浅部粘性土旁压试验承载力特征值fak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对比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fak与qc的相关关系,获得了一般工程上简易适用的经验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静力触探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比较科学的、准确的原位测试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介绍静力触探技术在划分土层类别、土层界面、确定地基承载力、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等方面的应用。将静力触探成果与现场钻孔取样及室内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科学的解决一些复杂岩土工程问题,对地基土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8.
周涛 《山西建筑》2010,36(1):112-114
分析了由上海松江地区得到的静力触探Ps值和室内土工力学性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资料确定的部分地基承载力数据,建立了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土工试验指标和第②层地基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对现行规范中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区域性的修正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后的现场静载荷试验与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最小平均值qc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要求建立采用静力触探法定量评价强夯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标准,利用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对该强夯地基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发现强夯地基软弱层并确定软弱层区的分布范围。采用探井取土样及土工试验对该强夯地基湿陷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发现2个探井中地基土剩余湿陷量较大;分析软弱层的成因并采取石灰砂桩等补强处理措施,消除强夯地基隐患。采用静力触探法,依据承载力标准较精确地划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影响深度;采用土工试验法,按照消除湿陷性标准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发现两者确定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沼泽相软土使用ALLU搅拌头就地浅层固化后,利用静力触探手段进行检测固化土地基处理效果,现场不易操作。探究固化土轻型触探N_(10)与静力触探q_c之间的关系,利用精确度高的静力触探比对轻型触探锤击次数,由此建立就地固化土轻型触探N_(10)锤击数与承载力之间相关性关系,然后使用平板静载荷试验验证数据地可靠性。取得当固化深度位于1.2 m时固化土轻型触探N10与静力触探q_c之间的关系为:qc=-0.000 7N102+0.054 2N10+1.751。为工地试验室检测软土浅层就地固化地基承载力提供一种便捷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淮北平原新近沉积层土质变化大、普遍发育钙质结核等地质特征,依托在建高速公路开展大量的动态平板载荷试验,统计分析不同土体动态变形模量 的值域范围和变化规律,探讨淮北平原不同地质区域 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静力触探、螺旋板载荷和平板载荷对比试验,建立动态变形模量 与比贯入阻力、地基承载力的相关关系式。研究表明,动态平板载荷试验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原位检测方法,测试值 能很好地反映原地基土体力学特性和变化规律,与比贯入阻力 值、地基承载力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在高速公路工程中作为地基承载力测定指标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毅臣  贾宁 《山西建筑》2011,37(8):48-49
采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熊猫仪、轻型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5种原位检测手段,对掺石灰高含水量填土地基进行了检测。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认为多种检测方法可避免填土地基力学性状离散性大,单种检测方法代表性较差的缺点,检测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3.
基于CPTU测试的桩基承载力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和孔压静力触探试验(CPTU)预测桩基承载力的方法。根据连盐高速和宁常高速公路工程中的PTC、CFG和PHC桩的CPTU试验资料,提出了基于CPTU预测桩基承载力的折线法。以静载荷和高应变试验得到的桩基承载力作为参考值,评估了各种预测桩基承载力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折线法比其余三种方法在预测桩基承载力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具有简单、快速、多参数的优点,并且不依赖于操作者主观性的影响,值得在桩基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法加固饱和淤泥质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传统强夯法不适用于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加固饱和淤泥质黏土地基的不足,提出井点降水联合强夯新型静–动力排水固结技术与施工工艺,并结合广州港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工程软基处理试验区科研项目,通过对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和表层沉降等实施现场监测及室内土工试验,分析其加固机制,进而验证施工参数。地基处理后,经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和静载荷板试验检测,证明加固效果显著,比贯入阻力提高200~300 kPa,标贯击数增加2击,地基承载力达130 kPa。研究工作为今后软基处理工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进入持力层不同深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持力层的临界深度和临界厚度的参考数据。这是根据桩端进入粉砂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变化分11个阶段进行试验)及进入硬粘土持力层的两根桩(按进入深度分12个阶段进行试验)的静载荷试验资料。用静力触探法估算了相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及其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上海及东南沿海软土地区的静力触探资料与118根钢筋混凝土打入桩静荷载试验对的比分析,提出了利用静力触探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并对上述桩的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淮北平原地基分层与承载力的BP网络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淮北平原地质土成层性和不均匀性显著的特点,提出了多元互层地基分层和承载力分层计算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以钻探取样、静力触探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原位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认为比贯入阻力ps值可以作为互层地基分层和地质土承载力预测的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采用BP神经网络的梯度下降算法和共轭梯度算法分别建立土质分层和承载力预测的模型,并将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比贯入阻力值可作为淮北平原互层地基的土质分层和承载力预测的评价指标;BP神经网络的梯度下降算法和共轭梯度算法均对土质类型的识别和地基承载力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满足实际工程的精度要求,但是前者的计算效率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黄土地基承载力载荷、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各种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系统总结了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对黄土地区路基承载力检测方法的选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葛卫 《江苏建筑》2014,(5):95-97
静压桩压桩力曲线与静力触探曲线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通过静力触探资料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也已较为成熟,由静力触探资料来确定静压桩压桩力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文中通过静力触探曲线对静压桩压桩力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