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洋  樊强强 《包装工程》2022,(S1):133-139
目的 基于儿童认知心理,从体验设计角度出发,对儿童博物馆的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方法 首先针对儿童博物馆中体验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儿童认知心理过程得到体验设计的3个层次,解析认知心理特点对体验设计3个层次的具体影响因素,最后以此为基础,对博物馆竞品进行分析,总结当下儿童博物馆的主要问题,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参观者在体验中的痛点及需求,建立用户模型,寻求设计机会点,构建出优化后的设计体系。结论 从感官、思维、记忆3个层次提出了儿童博物馆体验设计的4个要素,即增添多维度感官体验,提升信息有效传达;增强展线设计流畅性;提升参与度,增强互动性体验;给予参观者持续性体验,加强认知记忆。  相似文献   

2.
李萌  贾云鹏 《包装工程》2022,43(16):68-75
目的 智能家居环境为家庭中的游戏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探讨在新场景下面向儿童的智能家居游戏交互设计策略,展示设计案例和实践。方法 简要概述智能家居的含义,说明游戏作为家居活动对家庭成员的重要性。之后引入智能家居场景下和儿童游戏设计紧密相关的3种交互技术,分析了该环境为儿童游戏设计带来的改变。最后依据相关案例推导出设计策略,展示了一个设计实践。结论 智能家居中可交互的表面和沉浸式空间体验,为儿童游戏机制和体验带来了拓展空间。新场景下的儿童游戏设计需要考虑并充分利用家居空间中的可交互表面,同时根据儿童用户的行动特征选择交互空间,规避杂物造成的空间交互障碍,为儿童和家庭成员提供具身性、可协作、更自然的家居游戏体验。  相似文献   

3.
杨静  张嘉敏 《包装工程》2021,42(8):57-62, 92
目的 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儿童在博物馆观展旅程中的认知体验,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儿童教育的功能.方法 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儿童在博物馆中的观展行为进行观察与数据记录,以统计学的方法展开分类研究并分析总结.结合信息传播与用户体验,寻找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有效交互体验设计策略.结果 得出多维度体验是儿童在博物馆参观中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因素,对儿童知识摄入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从感知、互动、创作这3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儿童体验从愉悦参与到主动探索以及自主创新的体验设计策略.根据儿童的认知角度设计交互体验活动,从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个人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1.概述游戏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对游戏进行体验可以获得认知世界的技能.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类教育游戏是对儿童所需的行为习惯进行游戏化设计,意在培养儿童形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意识,并对儿童起到引导和训练的作用.当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类教育游戏的研究较为全面,但游戏的界面设计却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游戏是儿童玩耍天性的直接体现。游戏既可以吸引儿童参与活动,还能够促使儿童在活动中开展合作。因此,本研究尝试将游戏元素引入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以丰富儿童“讲故事”的行为和过程。引入游戏设计中的MDA(Mechanics,Dynamics,Aesthetics)游戏化结构模型,为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提供设计策略与指导,并将游戏元素、游戏机制和游戏体验这3个关键模块代入面向儿童的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中。通过MDA游戏化结构模型对系统建构的指导,分析相关研究案例,提出儿童实体交互叙事系统中的游戏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益智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艺  汤宏伟 《包装工程》2018,39(10):106-110
目的设计更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的建构玩具,使得学龄前儿童在投入积木建构游戏中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个别测查法,邀请了61名4~6岁幼儿参加积木建构游戏测试。全程录像15 min,记录幼儿的情绪体验评分、情绪变化的原因、情绪平均值、搭建技能水平、游戏时间、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情绪体验编码绘制曲线图,将幼儿游戏情绪分为3种典型类型,采用统计分析法发现专注型幼儿搭建技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将游戏中儿童主观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行编码及提炼,归纳出建构类益智游戏情感体验的6个设计原则及其影响的有效性,并通过正在进行的概念智能积木玩具设计案例进行验证。结论从设计心理学视域对学龄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体验进行量化分析与设计研究,提炼出3种典型的游戏情感体验类型,并考察游戏搭建水平与情感体验类型的关联性,最终提出儿童建构类益智游戏的情感体验设计原则,将符合儿童情感体验机制的玩具注入到游戏的设计中,加速儿童的沉浸式游戏体验。  相似文献   

7.
王媚雪  翟洪磊 《包装工程》2021,42(16):85-93
目的 探究可提升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方法,提升自闭症儿童在利用体感游戏进行康复训练时的用户体验.方法 以沉浸理论为基础,通过用户研究总结出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的设计策略.并将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应用到体感游戏的设计中,以及时的反馈、愉悦的界面表现、有效的操作交互、清晰的目标任务设计策略建立了体感游戏沉浸感设计的量化评估模型,并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了评估,选择了最佳方案,并进行深入的设计.结论 总结出了一套自闭症儿童体感游戏的交互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闭症儿童的体感游戏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科学有效的沉浸式游戏体验,提高游戏干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并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应用,数字互动展示手段已经成为博物馆提升其观展体验的重要途径。聚焦7~12岁学龄期儿童博物馆受众占比较高的群体,以现有博物馆数字互动展示类型作为研究切入点,梳理结合认知学理论中有关学龄儿童认知特点和对数字互动展示的认知模型,构建出以时间线为基础的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模型,最后以此提出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的优化策略,为提升学龄儿童的观展体验和数字互动展示设计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艳艳  巩淼森  陈超 《包装工程》2023,44(12):250-256, 281
目的 研究博物馆红色主题展如何有效增进儿童对红色文化的体验与认知。方法 以儿童视角为研究基础,运用影随法和照片引谈法,梳理用户体验地图,以宁波博物院《三江潮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宁波革命历程展》为例,通过对儿童观展行为观察和体验受访感受记录,探究儿童视角下红色文化体验类型与影响因素。结果 得出多维度体验是促进儿童深入学习红色基因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儿童渗透式的红色文化学习。结论 归纳出四种儿童观展体验类型,分别为深化认知的感官式、由表及里的探究式、协作反馈的社交式、深化记忆的延续性体验,并分析了不同体验类型的影响因素,为博物馆红色文化展览提升儿童观展体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体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倩倩  孙远波 《包装工程》2016,37(20):194-197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中的体验设计。方法研究体验设计、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观察学前龄儿童操作APP实例,总结优秀APP特征,提出针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设计要求。结论在设计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领前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以促进儿童心智发展。能在游戏中学习、达到教育目标,才是设计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蒋希娜  刘佳  蒋莹莹  侍俊  姚曳 《包装工程》2023,44(22):338-347, 357
目的 基于知识划分理论和查特曼叙事分析框架,探索儿童科普游戏的叙事设计框架。方法 梳理了现有设计问题及成因,分析、构建设计理论框架SPGD;基于该框架自主研发一款以“抗生素耐药性”为主题的RPG科普游戏,将其作为科普学习材料进行干预实验,以确保实验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理论框架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游戏实例能够有效指导儿童科普游戏叙事设计实践,并保证儿童科普学习的主观体验和客观效果。结论 基于SPGD框架开发的科普游戏可以有效提升儿童对特定科普知识的认知效果和科普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包装工程》2016,37(2):69-73
目的深化对儿童的游戏认识及探讨如何提高儿童的游戏基本能力。方法基于玩游戏的再认识和今昔儿童玩游戏的比较,立足于儿童物玩的交互体验分析,从交互设计的视角,提出了传感技术在儿童自由玩耍中的创新应用。结论儿童的游戏基本能力可以在"物玩"、"境游"、"人戏"的策略与媒介中提高,通过自由玩耍交互设计中基于传感技术的辅助工具创新设计,将加强儿童的交互体验,促进游戏基本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字博物馆移动VR产品的现状,以5个数字博物馆作为研究案例,引入SD法探究数字博物馆移动VR与用户体验的量化关系,从设计的角度通过3个方面、13个评价因子对数字博物馆移动VR样本进行用户体验质量评价,为优化数字博物馆移动VR的设计与提升数字博物馆移动VR中的用户体验提供参考。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优化数字博物馆移动VR用户体验设计的具体思路,从用户出发,为用户营造一个更加沉浸的交互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研究面向儿童的交互内容设计体验。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定阶段的生理机能和接受及反馈信息特征等方面的规律,探索游戏体验设计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从游戏设计的技术基础分析,到内容层面的策略和范畴设定,到信息框架和交互语言、视觉语言等多方面的分析,对面向儿童的体感游戏的交互行为方式、交互界面和空间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姜卿卿  陈绘 《包装工程》2019,40(22):50-54
目的分析设计体验与游戏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体验中游戏特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游戏精神在设计中的表现方法。方法以人的情感体验与物质需求的有效联系为基础,对人类产品体验方面的有效反应和产品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研究。以游戏特征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为主进行研究。结果设计是在游戏中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设计体验的游戏特征为更好地设计提供了方法和途径。结论通过分析体验性设计和使用者感受,可以得出设计固有的游戏特性,这是现代设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突破口,游戏特征可以探寻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追求。通过设计体验的游戏特征可以把控使用者的心理情感,从而减少设计体验的失败几率。  相似文献   

16.
服务导向的博物馆可持续性体验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服务经济时代下,运用服务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探讨博物馆体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从博物馆用户的需求出发,对用户特征、用户需求、用户生活方式、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交互方式,以及当前博物馆体验设计在功能、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探讨博物馆应该为用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有效途径。结论体验设计应该以服务为导向,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利益的平衡发展,多方位、多途径地开展行之有效的设计创新,实现用户参与博物馆的创造,建立用户与博物馆长期的良好体验和基于用户环境、博物馆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的整体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7.
胡蓉 《包装工程》2015,36(16):95-98
目的研究儿童户外游乐设施所应具有的游戏价值与设施设计之间的关系,以最大化地提升户外游乐设施的游戏价值。方法通过对儿童户外游乐设施所包含的环境、生理、教育、创造、社交5个游戏价值维度的分析,提出设施安全、游乐设施分级、促进感知与认知、游戏类型多元、富于创造和支持社交等6个提升儿童户外游乐设施游戏价值的设计关键与方法。结论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要最大化地提升其游戏价值,应系统地综合各个价值维度需求,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和方式,充分激活儿童各项身体机能以及心智方面的潜力,将儿童生活方式融合到游乐设施中,是为儿童设计并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思考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在寓教于乐和严肃游戏的理论基础上,用设计向儿童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继而引发儿童想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兴趣。文章结合非遗游戏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儿童心理生理特性,通过以武汉花灯扎制技艺为例的游戏化设计,最终得到一个结合智能化,并具有趣味性、易用性、沉浸体验的实体游戏的设计想法。  相似文献   

19.
周曦  黄心渊 《包装工程》2022,43(6):243-251
目的 基于3~6岁学龄前儿童对角色的认知特点,探讨适合学龄前儿童教育游戏交互设计的策略和方案。方法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儿童教育游戏交互设计的现状,对部分优秀教育游戏个案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游戏设计艺术理论,总结了儿童教育游戏角色交互设计的框架及3个原则,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结论 定义了角色交互设计的框架及3个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验证了“角色认知”在学前儿童教育游戏交互设计中应用的适用性,也为儿童教育游戏交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梦川  胡伟峰 《包装工程》2017,38(2):166-169
目的研究基于情境体验的游戏产品交互设计。方法以玩家对游戏情境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玩家对游戏情境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的研究,挖掘玩家的需求和期望痛点,为提升情境体验的交互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结论通过研究玩家对游戏情境的认知,设计师解构玩家需求和期望痛点,在产品设计开发层面提升游戏产品的情境体验。基于情境体验的交互设计,即可以保证以玩家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满足玩家需求和期望,同时设计符合玩家情境认知的交互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玩家对游戏产品的认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