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流化催化精馏过程汽液传质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在三相流态化板式塔中进行精馏的设想,将球形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置于单板装置的筛板上,进行了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试验,测定了汽液传质系数,考察了催化剂浓度、操作汽、液速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实验测定了苯甲醇-甲醇、苯甲醇-乙醇体系在常压下的汽液平衡数据,采用Herrington法对数据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测数据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同时依据测定的汽液平衡数据计算出苯甲醇及甲醇、乙醇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求出Wilson活度系数模型参数,并计算了苯甲醇-甲醇、苯甲醇-乙醇体系于303.15 K的汽液平衡数据.  相似文献   

3.
在精馏计算中,气液平衡数据(或活度系数),虽可通过实验得到,但对于多元体系这种实验是极为繁复的。目前虽可用各种模型来计算活度系数,但大都是属于以某种溶液理论为基础的半经验式,对不同体系的适用性也不同,都须通过实验验证,且所须基础数据的获得也并非容易。对于萃取精馏过程,至少为三元系,其中萃取溶剂属于基本不挥发组分,在各层塔板的量基本不变。因而用气液色谱柱来模拟萃取精馏塔将是可行的,用气相色谱法来测定溶剂存在下的挥发组分的活度系数,并进行关联,必然会比半经验方法推导更接近于真实,在精馏传质设计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杂醇油脱水液(乙醇、水和氯化钠系统)中乙醇的回收试验,研究了该系统的热力学汽-液相平衡问题,测定了平衡数据、关联了相对挥发度(α)的经验模型,为该系统的精馏设计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蜂窝纸板缓冲系数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蜂窝纸板的动态压缩试验,对缓冲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它的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同时,分析了组合蜂窝纸板缓冲衬垫的缓冲系数,比较蜂窝纸板用作缓冲衬垫时几种形式的优缺点,为缓冲包装设计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甲醇生产主精馏塔操作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用于甲醇生产主精馏塔改进工艺条件下的智能控制方法。通过对包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动态分析,设计了知识库和推理机,用于干扰作用下精馏过程的智能控制。并以实例介绍利用该方法简化的网络模型在实际塔操作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发泡聚苯乙烯缓冲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对象,对静态缓冲系数和动态缓冲系数进行了比较,并由模拟试验对静态缓冲系数和动态缓冲系数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下建筑的传热机理,建立了深埋地下建筑壁面动态传热的数学模型,在边界条件的处理上引进了反应系数,使动态问题得以解决,依据建立起的传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应用此程度对地下厂房的热工环境进行了模拟,计算出洞室全年壁面吸放热量以及全年逐日出口温度,为空调负荷的最终确定及设备的选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碳酸二甲酯-甲醇共沸物的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碳酸二甲酯被称为有机合成的基石和绿色化学品,是最重要和具有广阔前景的化合物之一。介绍了碳酸二甲醇—甲醇共沸物的分离方法及汽液平衡研究情况,重点介绍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分离该共沸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以萃取精馏法从加氢裂解重芳烃中提取三甲苯的工艺路线,测定了加氢裂解重芳烃中各主要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对比分析不同溶剂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萃取精馏溶剂及其与原料之间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1.
地面沉降计算中“长期释水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沉降是世界各国许多城市面临的地质灾害之一,帮沉降量的预测十分重要。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借鉴释水系数的定义,提出了“长期释水系数”的概念以得到一种预测地面沉降量的简单算法,为检查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天津市截止到1993年的地下水水位资料及其它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对天津市区到1993年累计产生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计算预测,计算结果与结果比较表明,愈靠近沉降中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愈好,远离沉降中心处会产生一定误差,但总体趋势是正确的,说明计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在皂河无实测流量资料的情况下,为了分析其径流特性,首先应用径流系数法由降雨资料推求流域径流量,进而对求得的径流序列趋势、周期、持续及突变等特性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序列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存在3 a、6 a和17 a的准周期;具有Hurst效应;年径流序列在1976,1985年和2006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3.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作为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应当把握时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研究依据广西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前后向直接关联度、前后向完全关联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它们之间直接与间接联系,最后提出了促进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行程速比系数取值范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具有急回特性的平面连杆机构极位夹角的分析,讨论了速度、加速度与行程速比系数的关系,指出了在机构中行程速比系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岩体变形特性及基床系数与基础内力、最终变形量和变形的均匀性直接相关,合理确定基床系数值对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至关重要。以成都市某超高层建筑论证为依托,针对建筑物持力层中风化泥质软岩,在井下平洞内进行不同压板尺寸和形状的平板载荷试验,并取得原位试样进行室内岩块单轴抗压强度、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根据室内及原位试验资料分析了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承压板尺寸与基床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基基床系数具有随地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较小承压板试验数据离散性较大,较大压板试验数据离散性较小;如果红层软岩基床系数按照规范建议的黏土或砂土经验公式进行修正,会引起较大误差;红层软岩(中等风化泥岩)地基的基床系数与载荷板尺寸间呈双曲线型经验关系,据此建议对建筑物红层软岩地基基床系数进行修正;对红层软岩采用500 mm方形承压板试验获取的基床系数离散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蚁群算法的三维路径规划大多存在规划速度慢、准确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启发函数和自适应修正挥发系数的蚁群算法,设计了一种新的启发函数,提高了三维路径规划的准确度;提出自适应调整挥发系数,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同时加快了算法收敛速度。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的销售预测方法,指出指数平滑法进行销售预测的优点,并且说明指数平滑法中平滑系数的大小对预测值有较大影响,重点探讨了在一次指数平滑法中如何采用改进的试算法对平滑系数α进行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算法计算时间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均分的最大信息系数(dynamic equpartition of 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DE-MIC)改进算法,利用动态均分对两变量在网格中的散点图进行不断迭代寻优,通过对获得的互信息进行正则化得到最优的DE-MIC值,同时利用标准的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of UNIX, POSIX)对数据集进行多线程计算,使算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计算效率更高。经过在多个数据集上与快速最大信息系数算法(rapid computation of the 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RapidMIC)比较, DE-MIC算法在保持原有最大信息系数算法普适性和均匀性的前提下,计算速度更快且效率更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算法计算时间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均分的最大信息系数(dynamic equpartition of 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DE-MIC)改进算法,利用动态均分对两变量在网格中的散点图进行不断迭代寻优,通过对获得的互信息进行正则化得到最优的DE-MIC值,同时利用标准的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of UNIX, POSIX)对数据集进行多线程计算,使算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计算效率更高。经过在多个数据集上与快速最大信息系数算法(rapid computation of the 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RapidMIC)比较, DE-MIC算法在保持原有最大信息系数算法普适性和均匀性的前提下,计算速度更快且效率更佳。  相似文献   

20.
准确计算谐振器间的耦合系数,有助于设计出具有特定频率响应的滤波器,使滤波器的结构布局更加优化。根据耦合谐振器网络模型,利用S参数传输系数幅度曲线和相位曲线上六个特殊点对应的谐振频率计算谐振器间的耦合系数,并在耦合系数的计算中去除了馈线对结果的影响。以发卡微带谐振器为例,给出了使用S参数计算谐振器间耦合系数的具体方法;对间距不同的两个谐振器间耦合系数进行了计算,并与采用在对称面上加电壁、磁壁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