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大邑刘氏庄园看外来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邑刘氏庄园这座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仔细分析其带有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并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与刘氏庄园有关的历史,指出外来文化从传入到推动中国建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在中国是多阶段共存。而认为中国建筑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对外来文化“消化不良”的现象,化被动为主动,寻找中国的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高华丽  程兴国 《山西建筑》2007,33(32):38-39
对10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初到今天两个阶段的丹麦建筑发展阶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第一阶段是产生建筑遗产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丹麦建筑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保持与发展自己建筑传统的新阶段,以供后来设计师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机制,探讨近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浅议趋向     
处在变革发展时期的中国建筑,由于技术的滞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和西方建设趋同的现象,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这种趋向现象会逐渐减弱,消失。长远地看目前趋向同时暂时的,发展与创新才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淮军民居建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甄新生  朱君 《山西建筑》2005,31(7):19-20
淮军建筑的水圩形式的布局方式,是惟一秉承中国古代城池建筑体系的民居,也是中国相对最为保守的民居建筑之一,提出淮军民居建筑实质是封建地主的庄园,是以宗族为主体的封建家族制的建筑军事堡垒。  相似文献   

6.
牟氏庄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群坐落在胶东半岛的栖霞市区北端的古镇都村,占地2万多平方米,拥有房产5500多间。各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大门、前庭、客厅、寝楼,北群房及东西厢房构成多进四合院,疏密相问,布局井然。建筑工艺精湛之极,雕刻砌凿各见风景,尤其石砌墙体,堪称中国一绝。该建筑群落规模恢弘,古朴壮观,集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之大成,可称北方民居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泉州居住建筑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观点对泉州的居住建筑进行了分类和考察。在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之后,指出这种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有机发展过程正面临中断的问题,认为,建筑师应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在中国乃至世界坐标中的时空方位,努力体现独特的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台湾建筑的发展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台湾建筑发展变迁的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台湾建筑在二战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80年代起开始关注本土建筑,90年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建筑的理性传统作了归纳和总结;研究古代文献与文物,从中体悟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哲理;分析建筑传统的特性及其与现代创作、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结论是:运用建筑传统应注意新陈代谢,既要发挥其作用,又要冲破其束缚,摆脱肤浅的模仿。  相似文献   

10.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颂衍 《福建建筑》1995,(2):17-19,29
中国建筑文化具有四千多年灿烂的历史,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直至清末,中国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激。在现代风格、材料与技术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在形式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仍未很好地融合于一体,探索出一条属于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之路,使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是本世纪末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动态资讯     
正声音单霁翔(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建筑应反映现代精神面貌。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中国文化在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民族的传承性。中国当代建筑不能摒弃优秀传统文化而凭空发展,更不能将中国当代建筑的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曾凡普  何俊萍 《山西建筑》2006,32(24):23-24
论述了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出现以及一系列背反现象,探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两个阶段以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指明了其发展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致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筑特色逐步消逝。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建筑师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该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以梅兰芳京剧院为例,来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师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以马氏庄园为例,概述了传统院落的基本形式,探讨了马氏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及组合艺术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之间的发展和联系,对发展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有着重大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卫东 《四川建筑》1995,15(4):4-6,11
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对于传统的“神似”和“形似”始终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影响最大的四大文明中唯一沿着自己独特脉络发展至今的文明。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文化融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明始终形成了一套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孝祥  赖瑛 《城市建筑》2005,(11):23-25
近代兴梅侨乡建筑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守持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一定的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建筑文化,表现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和进退两宜、尝试开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建筑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卓群 《规划师》2004,20(5):115-116
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兼容性,这几种特性相互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建筑文化得以延续、经久不衰,发展成一大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而建筑地理环境在历代建筑兴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中国建筑传统思维,强调天、地、人同步,在哲学上推崇历史、感情、理性三者的结合,同时更注重人的直接经验和人际关系,这些都构成了建筑发展中的不定型的定势。在总体环境上,只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方能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历史上庄园、庄第、状元府、进士第的建筑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