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外极薄带多辊轧机简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各部门对极薄带材的需要增长,促进了极薄带材多辊轧机的发展。 关于最小可轧厚度 人们关心一台特定的极薄带轧机的最小可轧厚度。国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已发表的最小可轧厚度公式有:Stone、Tong-Sachs、Hill-Longman、Ford-Alexander、Roberts、等。而通常以M.D.Stone公式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轧制生产的金属薄带最薄为0.001mm,多辊轧机最小工作辊径为2 mm。我国为了成卷轧制厚度≤0.001 mm的金属和合金超薄带材,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研制了一台工作辊直径为1.7mm,辊面宽度为50mm的36辊轧机。经三年多使用实践证明,轧机运转正常,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这台新型轧机创造性地设计为36辊辊系,增大了最外层支撑辊套外径和传动辊直径,成功地解决了工作辊直径为1.7 mm的支撑结构。此辊系运转稳定,操作视角大,有其独特优点。 1.由D/d、L/d和B/h值的变化看,36辊轧机是多辊轧机的发展轧制极薄带钢需要小的工作辊直径,但小直径工作轧辊会产生弯曲,因此需要支撑,于是就由二  相似文献   

3.
异步恒延伸轧制是一种轧制高精度带材的新方法。在实验室的φ90/φ200×200mm四辊轧机上,用异步恒延伸轧制法试生产了0.1~0.2×100mm,厚度偏差在±0.003mm范围内的高精度带材。实验结果表明:异步恒延伸轧制具有自然抵抗原始辊缝波动、变形抗力和原始厚度波动的能力,始终保持延伸系数恒定,从而能显著地提高带材的精度;异步恒延伸装置有张力自然调节的优异特性,它能起到一定的张力AGC的作用;并能有效地防止断带。异步恒延伸轧机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易控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一台能轧制0.001×40mm极薄带材的新型30辊可逆式冷轧机已研制成功。并已轧出了0.0008×40mm钛箔突破了原设计指标。就厚度指标而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据查这类30辊可逆式冷轧机机型为我国首创,填补了世界多辊轧机机型空白。介绍了国内外极薄带及其多辊轧机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关于最小可轧厚度;辊系参数选择,受力分析以及介绍了本机的技术性能和力能参数。  相似文献   

5.
钱文军  李援朝 《冶金设备》1998,(4):35-38,46
一台能轧制0.001×40mm极薄带材的新型30辊可逆式冷轧机已研制成功,并已轧出0.0008×40mm钛箔突破了原设计指标,就厚度指标而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据查这类30辊可逆式冷轧机机型为我国首创,填补了世界多辊轧机机型空白, 国内外极薄带及其多辊轧机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关于最小可轧厚度,辊系参数选择,受力分析以及介绍了本机的技术性能和力能参数。  相似文献   

6.
轧机的最小可轧厚度是说明轧机极限轧制条件的一个参数。本文是在小型20辊轧机上实测最小可轧厚度,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结果。其目的是为轧机设计、轧辊直径的选择等提供依据。 本文的实验方法是选择不同直径和不同弹性模量的轧辊及不同加工硬化的试验材料,按常规轧制法以最大的轧制压力反复轧制,假定道次压下率r<2%时达到了极限轧制条件,此时的厚度即为最小可轧厚度。其结果,完全符合轧制变化的规律。当轧辊直径比较大时(大于φ16mm),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相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极薄带材的研制和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美、苏等国已在试验室轧出厚度小于0.001毫米的极薄带材,其中莫斯科中央黑色冶金研究院设计的36辊试验轧机,在试验室的条件下曾轧出厚度为0.0005毫米(即5000埃)的79NiMn合金带。近几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74年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对北京冶金设计院于1968年设计,由上海彭浦机器厂制造的小型14辊轧机进行了改造,生产出了0.001至0.002×10至20毫米的极薄带材。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于1975年用36辊轧机轧制出0.001×10  相似文献   

8.
郑义 《冶金设备》2022,(S1):25-27
冷轧板带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带钢质量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四、六辊轧机工作辊辊径较大,影响板带最小可轧厚度,不利于板带轧薄。薄带四辊轧机为异径单辊传动,采用非对称辊系布置,该结构能有效降低轧制力,减少轧制道次,具有轧制设备重量低、能耗低、生产率高等优点。本文采用Marc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实际轧制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制造多孔板材时,通常采用金属粉末轧制法.为了生产多孔钛板,采用氢化钙还原钛粉末和电解钛粉末.将这些不分散的粉末在辊径为75~350mm,辊长110~650mm轧机上轧制.在一定的辊径条件下,板材多孔性和厚度用改变辊间距和粉末的咬入角来控制.对于较细的氢化钙还原钛粉末,在低轧制速度(0.7~30m/min)下轧成无分层的多孔板材,板厚度不大于1.0~1.5mm时,所用辊径为75~210mm.对  相似文献   

10.
多辊轧机辊系稳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急需0.001~0.005mm厚的精密合金超薄带材。我院69年设计了φ6.5/φ55×130二十辊轧机,已轧出厚0.0026×100mm带材。79年又设计了φ2/φ26×60三十辊轧机,可轧0.001×40mm产品,现已制造。通过这类轧机的设计与实践,认识到研究辊系稳定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HC 轧机是七十年代日本日立和新日铁联合研制的新式轧机,所谓“HC”,即“High Crown”,是指该轧机具有优异的凸度和板形控制能力。由于这种轧机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因此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了现代轧机的发展方向。一、问题的提出一般四辊轧机较二辊轧机有一定的优点,四辊轧机的小辊径工作辊提供了降低轧制压力及能耗、减小最小可轧厚度的优点,而大辊径的支撑辊提供了足够的横刚性,使板材横向厚度公差得到改善。但是  相似文献   

12.
异步单机连轧机是在一架多辊式机座上实现多道次异步连轧,与同步的多机架连轧机相比,可减小设备重量,减少设备投资,有效地减小轧制力和极限可轧厚度,并具有横向刚度高和自然消除厚差的工作特性。但这种轧机由于技术问题,目前只能在较低速度下生产窄带钢。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气液介质净化过滤技术的发展需要,研制了厚度∠0.1mm、孔径分布均匀、高渗透性的微孔超薄镍带材。用擦辊技术解决了带材厚度和密度的不均匀性。对原始粉末进行了气分级,除掉大颗粒、获得了孔径分布高度均匀的多孔结构。生带孔隙度在50~60%时,辊径25mm可轧出0.08mm厚的带材,辊径16mm可轧出0.045mm厚的带材。通过控制轧制条件,得到了同一孔隙度不同厚度和同一厚度不同孔隙度的带材。并测出了渗透性和孔径的关系。在同一厚度和孔隙度条件下,研究了粉末粒度和粒度组成对渗透性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济钢1 450 mm单机架UCM轧机轧制成品厚度在0.3 mm以下薄规格SPCC带钢时,成品道次轧制力大、厚度波动大的情况,分析认为,主要是新工作辊辊径大、热辊时间短以及乳化液性能的变化导致的工作辊与带钢间的摩擦系数增大,轧制力增大。通过优化轧制规程,改进乳化液各项性能,优先使用小辊径工作辊,降低工作辊辊面粗糙度,增加工作辊热辊时间等措施,保证了生产的顺行,轧制力由14 000 k N以上降至约8 000 k N,厚度波动由±6%降为±1%。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两个工作辊的辊径差造成速度差,实现异步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中说明了各种异径比条件下的轧制力能参数。叙述了φ90/φ200×200毫米四辊轧机上所能轧制的板面良好的轧制厚度。  相似文献   

16.
1.国内外极薄带材生产简况厚度为0.001~0.005mm 的极薄带材是现代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而制取所需性能的极薄带材是一项既复杂又困难的技术,所以,有些极薄带材的价格高达黄金的20倍。目前,世界上用轧制法得到的最小带材厚度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承钢公司1780热连轧生产线极薄规格1.4 mm厚度花纹板的开发情况。通过采用上辊压花纹辊、开发精轧花纹辊清零模式和卷取卷径计算输入模式程序、提高轧线稳定性、优化精轧花纹板轧制时负载分配、优化卷取参数、提高卷形质量等方法,成功轧制了1.4 mm花纹板,并具备了薄规格花纹板批量生产能力,为承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冷轧薄带材和箔材的最小可轧厚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个较为精确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最佳工作辊径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轧件弹性变形和压下率对最小可轧厚度的影响,所以能够满足冷轧工艺和生产率的要求,并符合冷轧最小可轧厚度实际过程的物理变化规律.本文不仅给出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最佳工作辊径的一般公式,而且又给出如薄铁皮和铝箔等特定产品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最佳工作辊径的简化公式.这样就为冷轧生产和冷轧机设计等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并给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肖宏  刘晓 《钢铁》2019,54(6):48-55
 微制造、微电子行业的小型化、轻量化和移动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厚度更薄、尺寸精度更高的极薄和超薄金属箔材,极薄和超薄金属箔材制造技术越来越重要。极薄带轧制试验及生产实际中,Stone最小可轧厚度公式有较多不合理之处。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不同厚度极薄箔带在不同压下率时的接触轮廓与轧制压力变化规律,为Stone最小可轧厚度赋予新含义,即表示在极小压下变形量条件下是否存在中性区的临界厚度值;建立了极薄箔带适轧厚度解析计算模型,即根据轧制力条件和箔带厚度可计算出其单道次能够获得的最大压下量,为已有轧机确定产品规格范围并制定轧制规程及为设计轧机时确定轧辊直径和力学参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任忠凯  肖宏  刘晓 《钢铁》2017,52(8):60-64
 许多学者在试验中发现,试验得到的最小可轧厚度远小于常用最小可轧厚度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最小可轧厚度理论分析,推导出新的最小可轧厚度公式。新公式计算的最小可轧厚度约为Stone公式计算结果的22%。通过实验室二辊轧机进行304不锈钢、纯铝、纯铜极薄带轧制试验,实测得到不同材质的试验最小可轧厚度。将实测结果和新公式计算结果及Stone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新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测结果,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