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水混凝土就是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质感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现行标准《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将清水混凝土细分为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和装饰清水混凝土。从京沙快速通道工程对混凝土外观效果的要求来看,基本上是按接近于饰面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水平进行控制的。针对饰面清水混凝土的生产供应和施工,谈一些认识和体会:用统筹观念把握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工作。混凝土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强风干寒地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控制环境因素及外部养护条件下,采用C35和C50等级混凝土抗裂圆环和实体混凝土桥墩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2种等级混凝土裂缝开裂时间及宽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越容易开裂;养护方式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种等级混凝土采用的不同养护方式中保温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开裂效果最佳;不同等级混凝土采用同种养护方式时,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易产生裂缝,因此低等级混凝土养护方式不一定适用于高等级混凝土,对于高性能的混凝土更应该加强养护优化养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中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变态混凝土是一种经过改性的碾压混凝土,它的应用解决了异种混凝土结合部位胶结与压实的问题,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层面结合质量。本文以实际变态混凝土生产为例,在结合合理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措施下,描述变态混凝土质量检测情况。检测结果表明变态混凝土质量符合混凝土物理力学设计,混凝土表面异种混凝土面层间结合密实,无骨料分离现象,混凝土质量优良。因此,这种施工工艺值得在变态混凝土施工技术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实际工程表明,混凝土结构干湿循环部位往往破坏更为严重。文章以干湿交替区域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基准混凝土、轻烧氧化镁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轻烧氧化镁—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四种混凝土中轻烧氧化镁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最强,其后依次为双掺混凝土、基准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5.
水工建筑物受高速(夹砂)水流冲刷部位的混凝土应具有抗冲耐磨性能,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国内外先后采用了过环氧砂浆(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硅粉混凝土等材料,其原理是通过优选混凝土原材料、掺加耐磨材料,使混凝土具备抗冲耐磨性能。在盘石头水库泄洪洞施工中,对NFS硅粉混凝土和HF耐磨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将HF混凝土应用于抗冲耐磨部位,试验证明,该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冲磨和耐久性,较好地满足了混凝土拌和、施工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按施工工艺,混凝土分为常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离心混凝土、蒸养混凝土、灌浆混凝土、喷锚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等。本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的相关要求,对泵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拌和、运输、泵送、浇筑等方面的质控要点进行论述,为加强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了各个施工环节的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从减少混凝土发热量、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混凝土浇筑仓内的温度控制和加速混凝土散热等方面介绍了高摩赞大坝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最后介绍了混凝土温控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选沁河河口村水库1#泄洪洞的抗冲磨混凝土方案,对比了硅粉混凝土、HF混凝土和NSF-Ⅱ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冲磨性能、变形性能。结果表明:NSF-Ⅱ混凝土的黏度低、施工性能好,其28 d抗压强度低于硅粉混凝土,90d二者相当,其抗冲磨强度优于硅粉混凝土,硅粉混凝土干缩率大幅减小,HF混凝土的黏度大、施工性能较差,28 d、90 d抗压强度与硅粉混凝土相当,其抗冲磨强度与硅粉混凝土接近,在胶凝材料总量与硅粉混凝土相同时,其干缩率要比硅粉混凝土大,充分发挥其减水效果、降低胶材用量时,干缩率可能小于硅粉混凝土;NSF-Ⅱ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9.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意义重大,根据再生混凝土和堆石混凝土的特点,探讨了将大型废弃混凝土用于堆石混凝土的可能性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废弃混凝土用于堆石混凝土试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水电站混凝土施工通常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大坝、厂房以及探硐回填等。而大坝混凝土的施工主要由坝体碾压混凝土和泄洪溢流堰常态混凝土的浇筑构成,厂房混凝土主要由发电厂房下部混凝土、上部混凝土和结构混凝土及副厂房结构混凝土构成。由于大坝碾压混凝土的现场试验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对其施工过程以及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