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绿色建筑是建筑发展历程中的一次进化,是建筑从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环节的一次理念升华。绿色建筑的出现不仅来源于建筑领域的反思,同样也是来源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涵其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简要梳理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提出了绿色建筑能典型体现"绿色"的全寿命周期、全资源节约、对整体环境全面改善、经济效差综合提升、建筑技术综合考量的5个"全面"内涵特质,并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迅猛发展,标准规范正进一步完善,但有关政策法规的发展却难以满足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态势,难以满足我国更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学组专题开展研究,对世界上绿色建筑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绿色建筑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参考。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学组成立于2010年3月,是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内设的专业学组之一,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的建议,完善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建筑标准的推广实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期展示学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刘欢  刘宏洲  刘扬  薛汇宇  刘洋  李骥 《建筑技术》2020,51(6):650-653
探讨在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背景下,《青岛市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从青岛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减排效益等方面论述了青岛市"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为青岛市绿色建筑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新建建筑节能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同时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现在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对绿色建筑进行大力发展,然而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模式,项目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因此有必要针对在绿色建筑发展当中项目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绿色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内容来分析绿色建筑智能化现状,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提出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标准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绿色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内容来分析绿色建筑智能化现状,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提出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标准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7,(10)
在我国面临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的情况下,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本文阐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针对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建筑能耗情况,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如何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提出了三条措施。  相似文献   

9.
绿色建筑背景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高效、节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是提高建筑业施工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式。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筑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筑施工理念和技术的重大变革。本文在绿色建筑背景下通过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工业化领域,构建了基于先进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为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相结合提供一个思考角度,进而为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研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绿色建筑工作的全面推进,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增加,绿色建筑技术、产品逐步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正得到建立与完善,绿色建筑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障,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正是保障绿色建筑健康顺利发展中的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绿色建筑发展保障体系是地方乃至全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绿色建筑工作推进的质量、成效以及最终目标的是否实现。具体而言,绿色建筑保障体系涉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制度设计以及推广机制、激励办法等等。  相似文献   

11.
浅谈绿色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现代人追求绿色建筑的需求及绿色建筑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从绿色建筑的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途径,得出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策略,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绿色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认证机构、认证流程及相关鼓励政策,阐述了中国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施工单位、咨询单位等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分析了通过中国官方认证的绿色建筑的逐年变化情况、建筑类型分布和地域差别等,统计了100个已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情况,并对中国大陆建筑项目的LEED认证情况做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上海、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较为成熟;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绿色建筑的评审有全国普及化的趋势,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逐年增多,处于由“浅绿”向“深绿”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徐至钧  赵尧钟 《建筑技术》2012,43(4):300-304
从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当前发展入手,介绍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详细介绍了绿色低碳节能住宅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列举了我国近两年评选的绿色建筑项目,最后从绿色建筑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论证了绿色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吴大江  李翔  罗磊 《江苏建筑》2014,(6):99-10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随之产生了各种绿色建筑评级系统。近20年间,各种评价系统逐渐完善,绿色建筑概念也开始普及。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各国开始不断关注与绿色建筑评价有关的因素,也开始利用新的手段来丰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因此需要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色施工理念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引入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施工阶段的限定较少.作为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绿色施工被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趋势.对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及LEED评价体系,结合<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实施经验,指出我国在绿色施工产业发展中面临政策法规、时间、观念、材料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提出扩大绿色建筑法规制定,建立业主激励制度及建筑信托制度,推广绿色施工企业知名度效应等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及评价因素,阐述了如何架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特点,介绍了两种适合的评价方法,以使绿色建筑评定工作更客观,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  相似文献   

17.
杨濰屿 《城市建筑》2014,(29):151-151
现代建筑施工要求绿色环保,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并带动了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和评价,分析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和应用,并指出了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只有采用绿色建材以及相关技术手段,才能构建绿色建筑,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讨论了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关系,总结了绿色建材的定义、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以人为本,诗意安居"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诗意安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境界,自然是绿色建筑所要追寻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杜萧翔 《山西建筑》2014,(23):227-228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绿色建筑认证中相对可行、适用、具体的绿色建筑技术,指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