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甘琳欣 《中外建筑》2014,(11):66-68
童寯先生不遗余力的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遗产达半世纪之久,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曾著《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世界各国园林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就以这些著作中童寯先生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中外园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已故学童教授 30年代至 50年代的部分读书摘录整理成的一篇文章。包括经挑选的《前人论园》部分和作者的《整理后记》。  相似文献   

3.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1):31-44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寯——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传者.并对古典复兴式设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另一方面.他热衷于中国文人绘画.还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第一位现代学者。本文试图说明,童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了一位满族建筑师的现代性。作为一位满族人.他经历了本民族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倒台.他对传统文人绘画与园林的心仪便反映出他的”遗民“心理和寻找可以遗世独立的”胸中丘壑”的愿望。而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的现代建筑师,他对于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思想当比其他同道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这当是他讽刺大屋顶设计.在创作上坚持时代精神,在写作中积极宣传现代建筑科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15,(1)
童寯与刘敦桢均为中国园林研究的先驱,二人园林研究的一致性为人熟知,但差异性尚未得到细致认识。通过对童寯代表作《江南园林志》与刘敦桢代表作《苏州古典园林》各自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二者间的深刻差异:童寯的园林研究主要是浸润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的传统文人的方式,而刘敦桢的园林研究完全是深受到西方学术影响之下的现代学者的方式;二者的差异有着外在的时代影响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待传统以及园林的不同观念。对这种差异的理解,对于今天如何看待中国园林、并开展对其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1,28(6):18-24
西方对中国园林的认识经历了3个阶段:从早期的向往热爱到20世纪前后的贬抑排斥,再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回归理性。通过梳理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阐释了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一次转变与中西意识形态的交锋和中日对外文化传播的竞争有关,为应对这一转变,1935年中国学者创办英文版《天下》月刊,1936年建筑学者童寯发表英文文章《中国园林》,1948年美术史学者喜龙仁出版外文著作《中国园林》;这些事件前后呼应,开启了确立中国文化国际形象的新历程,推动了中国园林在海外的传播和海外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父亲刘敦桢虽然很早就已接触了中国的传统园林,他对园林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依凭着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底蕴和理解,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前人甚少涉及但内涵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通过他的努力开拓和深入钻研,使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埋没已久的盖世瑰宝得以重现光辉,得以重新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而父亲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也由此登上了新的高峰.父亲刘敦桢留下的大量作品与著作,是珍贵的财富,并希望后人与之一起实现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童明 《建筑师》2020,6(6):108-115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 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 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 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 的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聚焦于陈从周的造园实践,在全面梳理与其相关的造园案例的基础上,筛选其中与修复相关的案例,从现状遗存、历史信息、历史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对豫园、遂园、天一阁东园等不同类型的修复予以剖析,以探究陈从周对于修复、现状、真实性等所持的态度与策略.可以发现,陈从周面对园林遗产,相比于物质要素,更重视的是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尚未在园林遗产保护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陈从周以传统文人的方式介入园林修复与重建,遵循着文人园林的重要传统,成为园林意境与精神的传承及延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建筑史是童寯先生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新建筑与流派》和《近百年西方建筑史》是其代表成果.本文通过文本阅读与话语分析,从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角度,解读这两部建筑史文本的编纂特点和历史观念.文章通过对比其他建筑史文本,指出其客观史学的写作理念;透过解析其现代建筑确立过程的描述,指出其英雄史观;通过总结其对社会...  相似文献   

11.
唐燕 《山西建筑》2007,33(34):350-351
介绍了中国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起源,并分别对中国园林风格和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形成与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体系、审美思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发展差异,指出只有真正把握住其差异性,汲取园林艺术的精髓,才能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刘敦桢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他参与筹建并长期执教于中国近代第一个高等专科建筑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与第一个大学本科建筑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科。本文力图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使刘敦桢在这一段历史中所作的贡献更加明朗清晰。  相似文献   

13.
唐燕 《山西建筑》2007,33(32):352-354
从理水、植物、建筑、装饰物与空间结构几个方面的景观构成要素对中国园林和伊斯兰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找寻两者的差异性,相互借鉴,从传统中获得设计手法上的启示,从而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能融汇古今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4.
把握制约事物量的规定性 ,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髓化。本文从哲学—艺术—园林三个层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量化规律的存在必然性及数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形成的意义 ,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中国古典园林量化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虹 《华中建筑》2004,22(B07):139-144
中国的园林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至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本文将介绍这两次建筑文化交流中在欧美建成的中国式园林,分析其特点和文化背景及所产生的影响;比较两次园林的区别,并且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扎哈·哈迪德是20世纪后期国际上最有争议的建筑师之一。从表面上看,一位现代建筑领域著名建筑师与中国古典园林是不同风格也毫无关系的,建筑师本身成长的经历也没有多少中国文化背景,但这两者之间在表意性、构成手法和空间处理上却存在有很多话题。把中国古典园林同哈迪德一起解读,可为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为背景,聚焦于梁思成提出的半部中国建筑史的佐证研究思路,由此推进了上古和中古初期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一思路的提出至少与两方面相关:其一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相关;其二与营造学社和代表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机构的合作密切相关.研究试图对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西南的学术史遗产进行重新评价,并对这段历史赋予新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在近代发生了嬗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切入,再现其对中国园林的考察历程,梳理其认知来源,分析其研究方法与视角,还原其所呈现的中国园林形象,进而总结出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存在认知来源受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开始回归“中国园林”本体的特点,并指出局限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开...  相似文献   

20.
冯琳 《工业建筑》2012,(9):173-177,102
中国古典园林与斯蒂文·霍尔的现象学建筑在创作理念、质料经营和空间表达上,呈现出跨越时代与文化、园林与建筑的联系。创作中对于人的存在、感知和行为的回应,体现了二者在对待人与园林、建筑关系上相契合的内在意识和营造方式。此相关性的揭示旨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营造观与当代建造文化之间的关联,对建造本质进行反思,为当代建筑及园林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