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林区"三少民族"风土聚落为研究对象,探究游猎民族聚落的产生、发展和空间演进机制,解读聚落的地域人文特质和传统根基,挖掘聚落空间演进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外部政策干预的联系。旨在拓展聚落研究的地域性与层次性,完善风土聚落谱系,同时为呼伦贝尔林区少数民族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世代繁衍于大小兴安岭的山林地带,因狩猎生产形成了季节性迁徙的游居空间模式。但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其生存环境、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鄂伦春族游居空间的原生性已趋于濒危。文章以鄂伦春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自然生存尺度(100m~1000m)下的宏观视角、社会生产尺度(10~100m)下的中观视角、以及家庭生活尺度(1m~10m)下的微观视角这三重视角,对其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式进行解析,旨在为鄂伦春族的原生性保护及活态性再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原型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莹  刘钰 《当代建筑》2021,(11):98-101
本文以东北地域渔猎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传统聚落为典型代表,基于人—自然、人—社会、人—家庭三个维度,立足历史,聚焦传统,从自然之生、绵延之态、断裂之危探析其聚落空间,从演化之机、乡情之境对渔猎民族聚落空间体系历史演化机能进行剖析,并针对结构模型提出聚落"微"更新的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启宇  后德仟 《华中建筑》2010,28(6):158-160
该文从聚落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广东省永汉镇聚落为例,结合费孝通提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模式",从以"己"为中心、同心圆空间层级、同心圆空间秩序性三方面,初步解读了中国传统聚落的社会格局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郜英洲 《城市住宅》2021,28(10):125-127
以鄂伦春族传统民居"斜仁柱"为例,从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更新利用角度出发,解析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感缺乏等问题,从而保护我国地域建筑符号的特色并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在自然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保留桦树皮表皮元素和顶端镂空部位的采光特点,同时迎合鄂伦春游猎民族对光的需求,将新建建筑与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相互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地域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下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传承和转译的困境,借鉴语言学的结构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理认知方式,重新梳理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伦理功能。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为理论基础,在当代语境下提出一条适应重识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体系的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的结构主义认知逻辑,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从载体的物质性表征引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性思考;借鉴空间图式语言的表达形式,解析聚落整体空间的尺度、结构、秩序和意义特征,揭示聚落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营建智慧;基于语汇要素、句法结构和语境规则三大系统,构成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尺度嵌套下的聚落空间语汇和语法逻辑体系。传统聚落空间基于"空间–路径"的基本空间语法结构,转译成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满足新的空间功能需求。在水平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词法和句法将单一维度上的空间语汇类型化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空间语汇词库;在垂直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语法将多维度语汇单元依据语境限制规则折叠和嵌套成复合的物质空间结构。因此,构建的空间图式语言结构认知体系和转译生成方法,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和重构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在旅游开发后传统村落由"单纯民居"社区转变为"民居+旅游"复合功能社区的模式,聚落空间性质与空间格局产生较大改变。传统公共空间和新建公共空间亟需为此模式解决空间识别性、路径选择、流线安排、设施合理安置等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侗寨堂安寨为例,针对山地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治理问题,利用城市网络分析法(UNA)分析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绕行情况、冗余路径、人流量、吸引力、最近设施、集聚情况7项内容,总结新建公共空间选址与山地地形、村落格局、街道系统、空间小环境的关系,探讨新建公共空间合理性选址、与传统格局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贵州传统聚落中核心的公共空间"场坝"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场坝"为起点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场坝"边界节点空间的三维构型。选取不同形态的贵州传统聚落,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以"场坝"为连接或辐射的二维空间结构。利用完形理论以及空间体积方程的计算方法量化"场坝"和与下一级空间连接处节点的三维空间构型,从而得到一定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平面组织的规律和垂直空间组织规律,对贵州地区的建筑群体地域性重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研究"自下而上"公众参与设计途径下的城乡发展方式,可以为设计师主导下"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共生聚落"台北市宝藏岩历史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图解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形态中街巷、公共节点空间、建筑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宝藏岩聚落空间形态在"自下而上"发展中具有的特点:分类整合破碎化聚落空间,多样群体下的公共空间呈现多样性特征,艺术创造统领聚落风貌。希望通过研究以逆向设计途径完成聚落重构问题,为同类型具有文化价值的聚落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结合鼓楼类型解析了鼓楼场所空间与侗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关系,并采用现场测绘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鼓楼场所与侗族聚落空间的模式进行了归类,为类似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对湘西境内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进行探析,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从面(环境)、线(街巷)、点(节点)逐级深入,分析了聚落生态环境空间和非自然空间的特征与演变,解析了聚落街巷空间的系统构成,研究了聚落节点空间的属性,系统地揭示了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丁杰  王如明 《室内设计》2023,38(5):103-109
传统聚落包括城镇与乡村,是中国历史 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多种独特的 空间特征。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空 间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理解不足。研究提 出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 征,基于句法原理分析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 式的差异,并选取三组(9个)地域特征明显的 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星形模型和分类 空间测度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 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模式 主要分为轴线导向型与河流导向型,前者体现了 《考工记》中“理想城镇”的空间模式,后者则 反映了风水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研 究运用一系列数学测度方法来探索中国传统乡 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可以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拓展解读,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 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解析聚落的空间构成,挖掘演化的结构机理。首先,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三对关联,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基点,提取三个维度上的三种"原空间";其次,在复杂系统演化理论平台上,基于核心、动力、支撑、自复制、边界五种结构功能的归类,提炼聚落演化"原结构",建构理论模型。本文对"原空间"和"原结构"的阐释,是对演化本质的揭示及演化规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长期稳定发展的乡村聚落具有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图式是对其规律的解释。本研究通过现状调查、文献查阅、图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视角解析了四川东部丘陵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图式。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具有传统营建所追寻的"宇宙图式"思想根源;(2)川东丘陵山地的乡村聚落整体存在物质空间同心圈层图式,生活、生产、生态功能圈层图式,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图式;(3)聚落建筑群体空间图式呈现"线串点"的特点,单体建筑空间具有典型传统建筑的对称及向心性;(4)聚落精神文化空间图式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礼制思想影响下的理想愿景。最后,提出乡村聚落空间图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和水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海盐生产时期的运行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淮盐文化聚落发展的历史逻辑。本文以水系为线索,在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草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图译,分析其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营建系统等方面与海盐的生产、运输的关联性,提炼出淮盐文化在空间形态方面的特征要素,从另一视角诠释传统淮盐产业影响下的聚落空间的规划思想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阐述了山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特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是实际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社会行为理论指导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山地聚落没口峪村为例,借助"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推导出其深层次蕴含的"生存理性"原则,进而分析选址与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没口峪村聚落特点,以便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为没口峪村的传统延续和日常生活运转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