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卫帅  纪昌明  刘丹 《人民长江》2007,38(6):142-145
解决或缓解蓄滞洪区运用难的矛盾,保障蓄滞洪区及时有效地运用,采用适当的运用补偿政策是必要的.分析了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基本原因,提出蓄滞洪区运用的决策动力机制,阐明蓄滞洪区运用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指出补偿机制应达到的效果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政策和措施,结合对现行补偿办法数年来的实践经验的调查总结,从补偿对象、范围和标准,补偿资金的筹措和管理以及补偿方式和程序等3个方面讨论了现行补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运用决策动力机制和实践经验总结,就上述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设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基金以及采用定值补偿措施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回顾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情况,总结评估认为,补偿政策既保障了分洪后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又保证了蓄滞洪区正常依法启用,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欢迎,是一项妥善处理防洪安全和分洪损失,合理分担防洪风险的重要举措。从法治的角度讲,补偿政策是一项关于行政补偿的现代法律制度,本文对其法律意义、补偿原则、范围和程序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补偿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在防范和化解高标准洪水风险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但对蓄滞洪区的补偿,尤其是在未运用年份以及对建成后未启用蓄滞洪区的补偿仍存在薄弱环节,不利于蓄滞洪区长效运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梳理蓄滞洪区建设运行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现行补偿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蓄滞洪区常态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完善蓄滞...  相似文献   

4.
王翔  万群志 《中国水利》2003,(13):44-46
在防洪调度中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后,河南省的蓄滞洪区首次启用并获得补偿,补偿政策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补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2021年河南省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河南省相继启用了省内海河流域8处蓄滞洪区。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为保障蓄滞洪区的正常运用,确保受洪水威胁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蓄滞洪区运用后要合理补偿区内居民因蓄滞洪遭受的损失,但在实际补偿过程中却发现了诸多问题。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运用政策补偿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处理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滩区的蓄滞洪功能的发挥为黄河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依照《办法》,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政策补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春应  黄学超 《治淮》2005,(10):42-43
蓄滞洪区是大江大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居民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特别是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8.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省级核实工作,是由省级领导机构(省直有关单位)对市县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进行核实的一个重要程序,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过程中,省级核实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关键程序,是补偿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通过河南省2021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的具体实践,总结省级核实工作取得的实效和工作经验,对今后蓄滞洪区补偿省级核实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历次大洪水中,蓄滞洪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保证整个河系行洪安全争取了时间,蓄滞洪区的人民群众顾全大局也多次作出了牺牲,近年来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安全工程建设,为区内群众避险,转移打下了一定基础,本文结合衡水市滹沱河蓄滞洪区的实际情况,对蓄滞洪区避险转移最佳方案及补偿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蓄滞洪区运用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补偿问题关系到区内群众的切身利益。文章结合2021年河南省特大雨洪引发的蓄滞洪区运用情况,简要介绍了海河流域(卫河流域)的广润坡、良相坡、崔家桥等蓄滞洪区运用和补偿的工作实践,浅谈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期为今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和防洪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防洪安全,减少"二级悬河"的影响,黄委提出了"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但由于黄河下游滩区居住有大量人口,在实施治河方略和确保滩区群众生产之间就会形成较突出的矛盾.1974年提出的滩区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对处理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改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蓄滞洪区的基本状况出发,分析了我国蓄滞洪区的作用、地位以及相关政策等,论述了蓄滞洪区开展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等。认为:①补偿范围应首先包括33处重要蓄滞洪区和41处一般蓄滞洪区;②重要蓄滞洪区由中央政府作为补偿主体,一般蓄滞洪区由省级政府作为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为生活在蓄滞洪区的企业、团体和个人;③补偿标准根据生存成本和经济发展机会成本测算;④补偿方式采取政府主导的补偿方式。建议:①建立蓄滞洪区生态补偿责任机制;②完善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③制定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投资影响,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缓滞,一旦分洪,将造成重大不必要的损失。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提出先行在海河流域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试点,搭建保护者与受益者的良性互动平台,实现防洪责任和防洪效益的重新分配,减轻蓄滞洪区所在地政府财政压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保障蓄滞洪区正常启用,使区内居民切实感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蓄滞洪区运用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根源,一是付出者与受益者的不一致性,二是付出成本与回报的偏差。利益均衡机制下的蓄滞洪区设计机理就是要建立效益分享与损失共担机制、确定效益共享与损失分担原则、保障效益分享与损失共担的实施;应充分认识利益相关者希望从蓄滞洪区的运用中获得的利益和权利、强调责任意识和义务、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提出了完善我国蓄滞洪区补偿机制的途径:加强蓄滞洪区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合理界定补偿对象和补偿范围;实行在损失评估基础上的补偿制度;拓宽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加强蓄滞洪区管理;严格执行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运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一项牺牲局部,保全局安全的重要措施。虽然国家在划定蓄滞洪区时,对限制蓄滞洪区内的开发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但蓄滞洪区的运用机遇毕竟较少,有的蓄滞洪区自建立后从未使用过。而蓄滞洪区内居住的居民世世代代依靠蓄滞洪区内的土地资源,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蓄滞洪区运用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滞洪区补偿涉及滞洪区能否正常运用和区内群众的稳定。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澧河上游的泥河洼滞洪区和小洪河上游的老王坡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实践,浅谈了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防洪调度中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后,河南省的蓄滞洪区首次启用并获得补偿,补偿政策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补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历次大洪水中,蓄滞洪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证整个河系行洪安全争取了时间,蓄滞洪区的人民群众顾全大局也多次作出了牺牲。近年来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安全工程建设,为区内群众避险、转移打下了一定基础。本文结合衡水市滹沱河蓄滞洪区的实际情况,对蓄滞洪区避险转移最佳方案及补偿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依法开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支持蓄滞洪区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要举措。由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涉及面广、补偿种类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水产专业养殖在补偿过程中存在的承包合同不规范、缴费凭证真实性难以核查、精养和粗养标准难以划分等实际问题,提出了采取严格政策标准、搞好调查摸底、接受群众监督、深入开展督查、规范合同文本、实行定值补偿等建议措施,以有效解决水产专业养殖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夏成宁 《治淮》2003,(9):3-5
一、2003年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概况 淮河自6月20日入梅后,降水渐多。6月29日~7月5日、7月8日~7月12日,淮河水系连续降大到暴雨。最大30天(6月20日至7月20日)累计降雨超过1991年,接近1954年。淮河于流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淮南、蚌埠、五河、蒋坝以及淮河入江水道金湖、高邮等站的洪峰水位均超过1991年;正阳关、鲁台子、淮南、金湖、高邮等站的洪峰水位均超历史最高水位;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站超保证水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