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和中国城市空间中“公共性”的发展,认为城市空间中的“公共性”在经历了现代化时期的没落之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时期.欧洲在城市空间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将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最后总结了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中四组主要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冰  张扬 《建筑与环境》2009,3(6):46-48
在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城市面临规模激增、环境恶化、特色消退、这种危机的时刻,一系列强调生态、环境、文化的新概念被引进城市,像“生态城市”、“风土城市”等等,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城市发展解开了新的篇章。风水理论在摒弃了迷信色彩的成分后,对于当代城市设计呈现给我们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3.
“时空轮转,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我们处在永恒变化中则是共识。”(吴良镛,北京宪章,1999)如果说解放前中国城市建设是一部封建强权统治下分裂隔离的屈辱史,那么新时代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无疑是一部动荡变化中不断调整、找寻自我的变迁史。而纵观这期间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也是经历了“照搬照抄一大拆大建一总结反思一理性发展”的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快,仿如潮汐般迅速变更,我们身边满是那些迅速经历生与死的中国城市部件:它曾是城市最高的楼、它曾是远东最繁华的娱乐场所、它曾是最喧嚣的区域,可现在的它们也许淹没在众多高楼群宇当中,玩起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游戏……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人群如何影响城市,城市如何影响国家?而浅层的研究则落点于究竟什么样的城市规划才能带给百姓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被誉为“城市之母”的雅各布斯对城市规划曾提出四项重大建议:一、一个街道或区域必…  相似文献   

5.
长沙天心公园是湖南首个城市公园,也是中国近代早期儿童公园的诞生地之一。在长沙近现代城市发展脉络中,它经历了“初创”、“扩充”、“转型”、“停滞”、“重生”等历史阶段,其变迁深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特性——历史园林的遗产价值最终得以突显。天心公园的历史变迁是长沙城市发展的一个注脚,而长沙的城市发展又是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梳理这一变迁过程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我们的城市建设实践:我们坚持了什么而又丢失了什么。钩沉这段历史,突显了历史园林的价值特性所在,其建设、维护不能囿固于“就事论事”,推而广之,当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更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在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上的重要性。然而,保护的对象是“大量的”、“熟悉的”、“普遍的”的历史城市。我们在试图保护这样的历史城市时,必须对该城市现存的各种历史资源及积累的历史经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决不像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这场“新造城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市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分别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赛罕区和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如意开发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市域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90.06万人.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省会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球经济增长20强城市”、“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和“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中国乳都”等称号.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经历了资源、能源危机,在饱尝了环境严重污染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道路便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的再造--关于当前的"新造城运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决不像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这样的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而全面更新。这场“新造城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期间,政府迫切翻新历久不变的城市面貌,更换老旧的功能设施,改善百姓落后而困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