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叙述了鼓风炉熔炼高铅渣的生产实践,介绍了延长鼓风炉和电热前床使用寿命,提高鼓风熔炼能力和降低渣含铅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锑精矿鼓风炉熔炼的工艺和炉渣的理化性质进行论述,分析了影响鼓风炉渣含锑的因素.试验研究表明,锑鼓风炉采用高硅渣型有利于降低渣含锑.  相似文献   

3.
鼓风炉熔炼富铅渣工艺是新近提出的一种铅冶炼技术,以克服传统的烧结焙烧-鼓风炉还原熔炼法存在的一些缺点。文章在此新工艺基础上研究编制了鼓风炉熔炼富铅渣的预控程序。在该程序中,只需输入富铅渣成分及相关参数,便可得到熔炼产物成分及含量表和配料指导,意在实现此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铅熔炼系统搭配处理氧化锌浸出渣的现状及意义,论述了氧化锌浸出渣对烧结焙烧和鼓风炉还原熔炼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增加氧化锌浸出渣处理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博 《株冶科技》2001,29(4):6-7,9
阐述了铅熔炼系统搭配处理氧化锌浸出渣的现状及意义,论述了氧化锌浸出渣对烧结焙烧和鼓风炉还原熔炼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增加氧化锌浸出渣处理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配料、烧结、鼓风炉熔炼等方面分析了金属银的损失方式、分布情况,提出过程控制中降低鼓风炉渣含银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配料、烧结、鼓风炉熔炼等方面分析了金属银的损失方式、分布情况,提出过程控制中降低鼓风炉渣含银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产实践中密闭鼓风炉富氧熔炼节焦的重要途径包括:选择合理渣型,稳定渣型,防止渣型经常波动;控制合理的脱硫率;用冶金焦替代土焦;减少烟气带走热量四方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降低密闭鼓风炉富氧熔炼焦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鼓风炉处理高铅渣时床能力较低的原因,从渣型、鼓风量、富氧浓度以及操作参数等方面探讨了提高鼓风炉处理高铅渣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6.24m2铅鼓风炉富氧熔炼的生产实践,对富氧熔炼与空气熔炼进行比较,指出了富氧熔炼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袁培新  李初立 《有色冶炼》2006,35(6):10-12,51
介绍了SKS炼铅工艺的生产实践,并从渣型、鼓风炉还原能力及操作等方面探讨了降低鼓风炉渣含铅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SKS炼铅工艺的生产实践,并从渣型、鼓风炉还原能力及操作等方面探讨了降低鼓风炉渣含铅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力 《中国冶金》2014,24(11):50-52
高炉冶炼钒钛铁矿或劣质铁矿后,渣铁分离需要更多时间。但由于生产需要,高炉追求高产,而高炉提高产量后铁水流速增加,渣铁在大沟内停留的时间缩短,所以大沟尺寸需要校核,从而与相应高炉更加吻合。通过调节渣沟高度来校核大沟的尺寸,使大沟的尺寸与对应的高炉更加吻合,从而保护淬渣设备,减小渣中含铁量,并减小渣沟溜嘴处“打炮”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高炉钒钛冶炼时的炉渣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庆强 《四川冶金》2010,32(5):45-49
介绍了川威集团目前高炉钒钛冶炼的现状,分析现有国内应用较广的几大炉渣处理方式的工艺、特点、要求等。针对川威集团现在即今后高炉钒钛冶炼时的特点,探究其炉渣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顶吹和底吹-鼓风炉炼铅工艺,所产高铅渣均为致密熔结物,结合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目前生产现状,鼓风炉还原需要二次配料以适应鼓风熔炼,与烧结块比增加了还原难度、能耗高、渣含铅高、床能力低及炉顶温度高等缺点。因此,将高铅渣的物化性质在较小的投资下,优化转换甚至高于烧结块的物化性质,更加适应于鼓风炉的熔炼,从而解决这一难题,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创新方案实施及对节能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6.
在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宣钢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展高炉中钛冶炼试验研究,确定中钛冶炼下的高炉反应原理和渣铁特性,探索高炉操作方法,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生铁成本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高炉内氯元素的主要来源和相关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综述了氯对高炉炉料、耐火材料、风口以及设备的影响。指出氯元素对高炉原燃料的作用机理,提出降低氯元素对高炉耐火材料侵蚀的措施,寻找有效降低净煤气中氯含量的方法,以及研究氯元素在高炉渣铁形成过程中的分配规律,指出找到适宜的高炉渣排氯的操作条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可为降低氯元素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