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118口井的岩、电特征,对姬塬油田学3区长21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21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211、长212,长213-1、长213-2和长213-3五个小层,各小层厚度大致相等。其中长213-2和长213-3小层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发育,是研究区长21油层组的主力产油层。长21油层组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有利区预测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对油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中高含水阶段精细地质研究基本单元是单油砂体,因此要求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而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储层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200余口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川口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长6^1-2、长6^2-1、长6^2-2、长6^2-3、长6^3-1、长6^3-2长6^3-3长和长64等9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1、长6^1-2、长6^2-2等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3.
以标志层电性特征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录井及岩心等资料,对靖边油田韩家沟区长6地层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自下而上划分为长6~(3-3)、长6~(3-2)、长6~(3-1)、长6~(2-2)、长6~(2-1)、长6~(1-3)、长6~(1-2)和长6~(1-1)共8个不同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主力小层长62-1砂体最为发育。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构造特征、砂体平面展布趋势、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的地质基础,对油田的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砂体空间展布、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后期的注水效果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测井曲线对比分析研究目标区延82小层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点。结果:延82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延821、822、823等三个沉积韵律单元。结论:延82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长2油层组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子长油田30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大量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长2油层组形成的沉积相特征及储层特征,认为子长油田长2油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均较强,其中长21的非均质性要强于长22。  相似文献   

6.
王萌  高万朝  杨玉东 《辽宁化工》2020,49(9):1155-1158,1161
通过对岩石类型、颜色、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连井剖面等综合分析,确定了定边油田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微相划分,并进行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储层沉积特征指导油田勘探。方法:依据测井曲线突变面(岩性突变界面)和主要沉积不连续面(冲刷面、煤线、煤层、底界沉积间断面等),结合岩相分析杨米涧—华子坪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韵律等。结果将其进行沉积微相划分,砂体为北北东向展布,长2油层组是湖水退出本区后形成的以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的沉积。结论:分流河道砂体是工区的主要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杏子川油田楼坪区位于鄂尔多斯沉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对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楼坪区长6油层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好,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10.
张卫刚  胡瑞  赵振兴 《当代化工》2014,(7):1348-1352
为寻找鄂尔多斯盆地樊学王盘山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有利储层,应用地质、岩芯及测井资料,开展了小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编制了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研究了沉积演化规律、储层砂体展布及物性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了评价与分类、储层有利区预测,为樊学王盘山地区长4+5油层组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王家湾区长2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学、岩石学、物性等特征及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集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属于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2储层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Ⅱ、Ⅲ类储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采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野外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对全区7口钻井、70多块铸体薄片进行详细观察分析。分析结论认为长6油层组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砂岩颗粒分选好,粒级比较均一,圆度为次棱状。杂基含量低,颗粒支撑,以线状接触为主。胶结类型有孔隙式、接触式,为典型碎屑岩储层特征,为将来根据其岩石学特征制定相应合适开发方案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涧峪岔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储集岩为以浅灰白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为主,颗粒呈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好,粒度分选性较好;砂岩储集层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发生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且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晚成岩B早期;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溶孔次之,喉道类型主要为微-细喉道,以细喉道为主,造成渗透率低,形成特低渗、超低渗型储层。根据延长组地特低渗透储层划分方案,利用本次研究中的多种参数和各种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三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储层以中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长2+3油藏差异类型较大。通过构造、沉积和油气藏对比剖面研究,结果表明:1)志丹探区长2+3油藏主要类型有岩性圈闭油藏、构造—岩性圈闭油藏、岩性—构造圈闭油藏;2)志丹探区典型岩性油藏分布在长23、长33层位,产量较低;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长21、长23层位,产量较低;岩性—构造油藏主要分布在长21,主要受构造控制,产量较高;3)受构造、岩性圈闭控制因素影响,构造控制油藏产能相对大于岩性控制油。  相似文献   

15.
对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其沉积特征、旋回特征、物源分析及储层特征综合评价得出,该区直罗油田长8期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为最有利的沉积微相。依据沉积旋回特征和它的标志层,将长8层细分为长81和长82两个小层,且研究区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长8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溶孔次之。  相似文献   

16.
《云南化工》2019,(10):165-166
通过对子长采油厂L346井区长6储层岩心物性分析、砂岩薄片鉴定分析和测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该区的"岩、电、物、油"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子长采油厂L346井区长6储层主要是极细粒石英砂岩。在物性较好的细粒砂岩段其在测井曲线上的解释结论为油水层时,其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呈现负异常,自然伽马呈现低值以及电阻率中—高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试油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并结合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B区延长组长8储层进行"四性"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8储层岩性主要为浅灰、深灰色细粒—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为主,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气的富集程度。确定了其储层物性下限标准为:孔隙度为7.5%,渗透率为0.15×10-3μm2;电性下限标准为:电阻率为31Ω·m。声波时差为220μs/m;含水饱和度小于等于62%。该研究为以后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ZC油田x井区长2段储层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为平缓单斜构造,局部发育鼻状隆起;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不强,层间非均质性很强,平面非均质性不强;四性关系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薛旭东  陈波 《辽宁化工》2011,40(5):500-504
通过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压汞及物性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长8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为低渗和特低渗储层,岩性主要是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填隙物由粘土矿物、碳酸盐、次生石英和次生长石胶结物与杂基组成,孔隙式胶结,粒间孔为主,小孔细喉型和细孔微细喉型,长石以及浊沸石的溶蚀作用以及微裂缝的形成是改善储层物性最主要因素,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构成了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