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虹  吴艳平 《广东化工》2005,32(9):9-11
研究在硫酸铵存在下,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乙醇体系萃取分离钨(Ⅵ)的行为。实验表明,作为萃取溶剂的乙醇,既能萃取电中性的螯合物,又能萃取带电荷的螯合物。在pH=1~6时,W(Ⅵ)均保持很高的萃取率。控制一定的酸度,可以实现W(Ⅵ)与Fe(Ⅲ)、Cu(Ⅱ)、Co(Ⅱ)、Ni(Ⅱ)、Mn(Ⅱ)、Zn(Ⅱ)之间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2,3-丁二醇发酵液的双水相萃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从发酵液中双水相萃取2,3-丁二醇的工艺条件,以目标产物的分配系数和回收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双水相萃取体系以及相组成对2,3-丁二醇分配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于2,3-丁二醇发酵液萃取的最佳相组成. 结果表明,适合2,3-丁二醇双水相萃取的体系为乙醇/硫酸铵体系,对于絮凝后的发酵液,采用硫酸铵浓度为20%(w)、乙醇浓度为27%(w)的双水相体系,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分配系数和回收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4和90.18%. 该工艺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分离发酵液中的2,3-丁二醇.  相似文献   

3.
李巧云  贺艳 《无机盐工业》2022,54(12):113-118
以粉煤灰为原料,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碱激发剂,将二者按照优化配比(氧化钾与氧化铝物质的量比为1.5、水与氧化钠物质的量比为18)混合均匀后,采用悬浮固化法制备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微球,将微球用于吸附含铜废水中的铜(Ⅱ)。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BT-99型水质分析仪对微球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吸附时间、微球用量、吸附温度、铜(Ⅱ)溶液pH、铜(Ⅱ)溶液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微球吸附铜(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微球较粉煤灰原料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具有更好的对铜(Ⅱ)的吸附效果,在最优条件下[微球用量为0.20 g、溶液pH为5、铜(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溶液体积为100 mL、吸附温度为40 ℃、吸附时间为24 h]微球对铜(Ⅱ)的吸附量为45.62 mg/g、去除率达到91.46%,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
陈彬  司学芝  马万山 《化学世界》2013,54(7):396-398
研究了硫氰酸钾-乙醇-硫酸铵-水体系中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锡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硫酸铵能使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Sn4+和硫氰酸钾生成的[Sn(SCN)5~6][(5~6)-4]-与质子化乙醇C2H5OH2+形成的缔合物[Sn(SCN)5~6][C2H5OH2]1-2能被乙醇相完全萃取。当乙醇、硫氰酸钾和硫酸铵的浓度分别为30%(V/V)、4.0×10-2 mol/L和0.30g/mL时,Sn4+的萃取率达到98.8%以上,Pb2+、Mg2+、Mn2+、Ni 2+、Zn2+、Fe2+、Cd2+、Cr3+和Al 3+不被萃取,实现了Sn4+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该法在微量锡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铜冶炼烟灰浸出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萃取工艺回收其中的铜,考察了萃取剂浓度、相比、级数和离心机转速等因素对铜萃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剂Li X984浓度40%,萃取相比O/A=2/1,级数4级,离心萃取转速2200 r/min,铜萃取率为99%。离心萃取工艺回收铜烟灰浸出液中的铜显现出萃取效率高、操作灵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铜熔炼烟灰浸出液为研究对象,采用N902萃取剂从中分离回收铜,并将铜元素进行富集。研究了萃取剂浓度、相比(O/A)、溶液pH值、振荡时间对铜萃取分离的影响,以及反萃剂浓度、相比、振荡时间对铜反萃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剂质量分数12%、相比(O)/(A)=1∶2、溶液pH值为2.0、振荡时间6 min的萃取条件下,通过两级逆流萃取,铜、锌、铁的萃取率分别为98.26%、1.29%、2.28%;铜与铁、锌的分离系数分别达到4346和2425,实现了铜与铁、锌的有效分离。在选定反萃剂硫酸铜浓度为2.5 mol/L、相比(O)/(A)=2∶1、振荡时间6 min的条件下,通过两级逆流反萃,铜的反萃率为94.68%,反萃后铜质量浓度达到7.04 g/L,相较于浸出液中铜离子质量浓度提高了约3.72倍,实现了铜离子的富集,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可用于电积铜生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乙醇-硫氰酸钾-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钛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硫酸铵能使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Ti 4+和硫氰酸钾生成的Ti(SCN)26-与质子化乙醇C2H5OH2+形成的缔合物[Ti(SCN)26-][C2H5OH2+]2能被乙醇相完全萃取。当乙醇、硫氰酸钾和硫酸铵的浓度分别为30%(V/V)、6.0×10-2 mol/L和0.30g/mL时,Ti 4+的萃取率达到96.9%以上,Al 3+、Ni 2+、Mg2+、Cd2+、Zn2+、Cr3+、Fe2+、Pb2+和Mn2+离子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Ti 4+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合成水样中钛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铜萃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浸出-萃取-电积工艺(BL-SX-EW)是从低品位铜矿和含铜废料中回收铜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铜萃取的研究进展,简述了铜萃取剂的类型,对不同类型萃取剂的性能、结构及使用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各种铜萃取剂对铜萃取的优化条件。同时对铜萃取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的响应曲面法优化了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从丹参粗提液中分离丹酚酸B的工艺参数,并对放大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pH2.0和30℃的条件下,当硫酸铵和乙醇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29%时,丹酚酸B的分配系数最大为58.7,回收率为97.3%。上相加乙醇脱除硫酸铵,减压浓缩、干燥,丹酚酸B的纯度为57.4%。与小试相比,放大40倍后,分配系数(59.3)、回收率(98.2%)和纯度(58.6%)均无显著差异(p<0.05)。500g丹参,经煮提,双水相萃取,脱硫酸铵,氯仿脱脂,乙酸乙脂萃取,可得26.1g浸膏,丹酚酸B的纯度为78.1%,总回收率为87.0%。因此,双水相萃取可以作为从丹参粗提液中规模分离丹酚酸B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生长液滴法Lix54-100萃铜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生长液滴法,研究氨性条件下Lix54-100萃铜的动力学,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水相铜离子浓度、pH值等对萃取初速的影响,Lix54-100萃铜的动力学方程为:R0=k[HL]o. 萃取剂进入水相发生构型改变,速度较慢,是整个萃取过程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化学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疏水性的Fe3O4纳米粒子,然后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Fe3O4@SiO2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紧接着用2-(4-氯磺酰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最终再经过1.0 MNaCl溶液处理得到富含磺酸基官能团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SiO2-SO3Na)。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能显著影响吸附剂对Cu(Ⅱ)离子的吸附效果,其中pH值为5.1时吸附效果最佳,即Cu(Ⅱ)从初始的20mg.L-1降低至0.45mg.L-1,意味着97.8%的Cu(Ⅱ)从溶液中除去,通过用0.1M HCl洗涤可把Cu(Ⅱ)从吸附剂中脱离下来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刘小玉  司学芝  井佩  马万山 《化学世界》2011,52(12):725-727
研究了正丙醇-硫氰酸铵-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锗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硫酸铵能使正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Ge(Ⅳ)和硫氰酸铵生成的Ge(SCN)62-与质子化正丙醇C3H7OH2+形成的缔合物[Ge(SCN)62-][C3H7OH2+]2能被正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正丙醇、硫氰酸铵和硫...  相似文献   

13.
以枇杷叶为原料,利用双水相体系提取黄酮。考察了聚乙二醇-硫酸铵体系和乙醇-硫酸铵体系中各物质用量、料液比(g∶mL,下同)、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条件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并对两种体系的提取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硫酸铵体系中,在聚乙二醇用量为2.0g、硫酸铵用量为1.5g、料液比为0.3∶10、pH值为9、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5h的条件下,提取效率最高,达5.80%;乙醇-硫酸铵体系中,在无水乙醇用量为4.0mL、硫酸铵用量为1.8g、料液比为0.2∶10、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0h的条件下,提取效率最高,达7.49%;可见乙醇-硫酸铵体系的黄酮提取效率高于聚乙二醇-硫酸铵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敏  李国龙 《化工时刊》2008,22(10):10-15
运用自制的泡沫分离塔,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对泡沫吸附分离含铜及含锌溶液的操作参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料液浓度、pH值、气体流量、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对含铜和含锌溶液泡沫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操作参数为pH值5.0,料液浓度0.125mmol/L,进料流速50mL/min,气体流量100mL/min,表面活性剂浓度0.25mmol/L。同时从理论上推算出泡沫吸附分离铜离子的最佳pH值范围为5.0左右。实验还通过改变孔板的孔径大小以改变气泡的尺寸,特别研究了泡沫尺寸对泡沫吸附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NH4)2Fe(SO4)2.6H2O、NH4Fe(SO4)2.12H2O和壳聚糖为原料,经羟丙基化、氨基化,采用一步包埋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氨基化磁性壳聚糖微球。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改性磁性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即搅拌速度1200 r/min,壳聚糖用量3.0g,环氧氯丙烷用量5.0mL,乙二胺用量2.5mL。用荧光显微镜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Fe3O4磁性粒子已包埋了一层氨基化壳聚糖。改性磁性微球氨基含量为3.60mmol/g;呈较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11.6nm。讨论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对污水中Cu2+和Pb2+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夏金虹  刘峥  王丽娟  王莉 《应用化工》2007,36(11):1102-1105,1113
以(NH4)2Fe(SO4)2.6H2O、NH4Fe(SO4)2.12H2O和壳聚糖为原料,经羟丙基化、Cu(Ⅱ)螯合,采用一步包埋法制备了一种Cu(Ⅱ)螯合壳聚糖磁性微球。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磁性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即搅拌速度1 200 r/min,壳聚糖用量3.0 g,环氧氯丙烷用量1.0 mL,CuCl2.2H2O为0.010 mol。并用IR、TG、XRD和SEM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3O4磁性粒子已包埋了一层Cu(Ⅱ)螯合壳聚糖,呈较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40 nm,且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天然沸石除氟性能,比较了不同方法改性的沸石对水样的除氟效果,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其中效果最好的EDTA-NaOH—Fe2(SO4)3改性沸石进行了除氟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以EDTA-NaOH—Fe2(SO4)3改性沸石除氟时,EDTA、NaOH和Fe2(SO4)3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2mol·L-1、1.0mol·L-1和1.0mol·L-1,最佳粒径、投料量、水样pH值、吸附时间和水样温度分别为60目、5.0g·(100mL)-1、7.0、60min和50℃。含氟20.0mg·L-1的高氟水经改性沸石处理2次后,F-浓度降至1.0mg·L-1以下,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8.
D72大孔阳离子树脂10g和10% NiSO4的溶液100mL于60℃搅拌12h得到Ni(Ⅱ)树脂.以Ni(Ⅱ)树脂催化NaBH4还原硝基苯的适宜反应条件为:0.31g(2.5mmol)硝基苯、0.38g(10mmol)NaBH4和0.3gNi(Ⅱ)树脂在5mL甲醇中室温反应1.0h,在此条件下苯胺的收率为98.7%.在相同的条件下,Ni(Ⅱ)树脂催化BaBH4还原几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得到相应的芳胺,收率97.5~99.2 %.  相似文献   

19.
宋扬扬  李峰  刘军  张瑞  王亚妮  许军训 《广东化工》2012,39(2):74-74,11
文章主要研究三氟乙酰苯乙酮和过渡金属Cu(Ⅱ)配合物Cu(C10H6F3O2)2的结构特征。实验过程采用Cu(NO3)2,三氟乙酰苯乙酮,按物质量比1∶2混合,用NaOH溶液调节pH,通过水热法得到配合物Cu(C10H6F3O2)2的单晶,最终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351(5)nm,b=0.56473(7)nm,c=1.6978(2)nm,α=90°,β=90.012(8)°,γ=90°,V=9.9086(5)nm3,Z=4。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铬黑T(EBT)与镍()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新的测定微量Ni()的较高灵敏度分光光度法。实验结果表明,pH10.0 H2B4O7-KCl-NaOH缓冲介质中,镍()与EBT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生成紫罗兰色的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32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4.01×104L.mol-1.cm-1,Ni2+的质量浓度在0~30μg/25m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结果表明,本方法用于微量镍()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