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东晋诗人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深远,陶诗的传播史十分漫长,接受形式也多种多样。苏轼是陶渊明接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陶诗"则是他独创的一种接受形式,它根据陶诗的原韵,融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与陶诗形成了一种隔代唱和的模式,蕴含着值得关注的接受学意义。研究这一特殊的接受形式既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和陶诗"的价值,也能够为古代文学接受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梅尧臣诗歌的艺术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平淡”更多的是指代一种诗美理想和倾向出发,根据梅尧臣诗歌的创作实践,考证出梅尧臣诗歌的艺术个性与其说是“平淡”,倒不如用“老健古硬”评之更恰当些,而且这种“老健古硬”艺术个性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对梅诗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是现在以至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设计师的工作是让人们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舒适,心理更健康,感情更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以及不断探讨人性化设计的衡量标准,来实现“人性化”这一恒久主题。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爱国主义,列宁曾作过精辟的概括:“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三卷(608页),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  相似文献   

7.
在对物的观照中,苏轼强调“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走出物质占有而在适情适性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越;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在心性世界的涵养中消融物的外在差别,建构起无往而不适的人生态度;更在“有思而无所思”中“受万物之备”,彻底由现实人生走向审美的人生。在对物我关系的思考中,苏轼由“用”走向“美”,进而以“美”启“善”,最终臻于“尽善尽美”,塑造了一种富有启迪意义的生命范式,这与马克思主义美育“自由自觉”的精神指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如何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境,系指作品描绘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和情调。诗人吟诗,常常离不开塑造形象,这“形象”,或人物,或风景,或环境,总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将“形象”表现出来,让“形象”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同时,又要在“形象”中溶注自己的情感,使“形象”与“感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所以,诗歌的意境,当是“形象”和“感情”的有机结合体。  相似文献   

9.
“错”原指左右相错,“综”原指上下颠倒。在方以智那里,“错”指相互过渡,“综”指相互统摄。他把“体用观”由“单向”推进到“双向”,体和用的双向过渡同时呈现;同时,把“体用论”在“物”的基础上开拓出“知”,“知”与“物”都在双向过渡中呈现。基于方以智对地球自转的描述,分析了方以智哲学中的“错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 感叹词是没有涉及内容而纯粹表示感情的词。用于感叹的词语在口语中广泛使用;虽然没有涉及到讲话内容,但是却为讲话内容提供了必要的感情色彩,使口语更富有活力和表达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山于英、美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英语大量地渗入英国英语;现在美国英语再也不是什么“二等英语”了。随着美国民间交往的增多,曾一度被认为无可争议的、唯一正确的“标准英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反之,所谓粗  相似文献   

11.
简析狄更斯幽默艺术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狄更斯的幽默风趣而乐观,洋溢着人民的智慧。而这也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他长篇小说的最主要特色。本文从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创作传统和个人成长经历等发面分析了他独特幽默艺术的成因,并回顾了他的幽默艺术的发展过程。经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幽默艺术在狄更斯小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确是狄更斯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查慎行的生活经历及诗歌创作情况,透过查慎行的具体诗作,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从而肯定了查慎行诗歌创作的成就,并剖析了查慎行诗歌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指出了查慎行在我国旧体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意境关,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对贾岛的研究中,其独特诗风历来是学界关注焦点,研究成果斐然。但各家观点也存在较大分歧,且多比较研究而少整体综合论述。本文立足于对历代评述及贾岛诗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诗体选择、苦吟态度、取景视角、诗境构造、审美目的等多角度进行观照,以对其诗风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学家苏轼文学艺术成就斐然,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豪放词题材广泛,思想格调高远,表现形式新颖,风格多种多样,语言沉郁,雄健豪放。但是就现存的苏轼词三百四十余首来看,其豪放词占少数,绝大多数的还是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其实也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婉约词清新委婉,一扫晚唐五代词的绮丽艳科的萎靡之风,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文学创作兴盛,作为帝王的萧氏父子起了相当作用。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了梁武帝、简文帝、元帝诗等作品,指出:萧氏父子诗作,讲究对偶、声调、语言词汇色彩,及模状物色的写作技巧等等,对唐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律诗的出现与定型做了准备,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积累,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极具才华的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诗风复杂多变,格调轻柔、隽永,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从现代性的角度,全面而多重分析叶赛宁诗歌的内涵与时代性质,解读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佛教强调禅定,即安静地沉思,这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北宋时期,禅宗的思维方式渗入文学领域。禅学的研究给苏轼的诗歌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苏轼借鉴禅家的"机锋",以禅家的空静观作镜,观察、体味人间的"群动"、"万镜",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