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旅游大热的当今社会,城市文化多以旅游的形式宣传。文章在分析基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泛博物馆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作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传统博物馆参观式旅游的不足和泛博物馆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优点。通过城市设计的研究探讨泛博物馆式文化旅游开发的应对策略,分析设计片区功能结构和方案生成,试图为旅游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布局的新要求。博物馆布局应突出三个重点:(1)突破基本公共产品和非基本公共产品的概念,控制性规划与引导性规划并重;(2)丰富博物馆类别,扩大博物馆布局范围,打造博物馆之城;(3)拓展博物馆建设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发展。本文以西安为例,提出博物馆布局突出构建城市活态博物馆,构建属于日常文化设施的博物馆,构建特色博物馆空间体系的策略,并构建了"宏观山水格局——中观博物馆空间结构——微观博物馆布局一体化"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相似文献   

3.
重庆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出地域性、时空性及社会性三大特征。通过一体化建构桥文化空间、建立桥文化"泛博物馆"、塑造重庆桥文化名片等策略,构建出完整的重庆桥文化体系,打造出"中国桥都"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城市的文脉等特征,市级博物馆通常会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建筑师在设计时也会着重探索城市的建筑本源。建筑类型学通过提取"原型"进行一定的转化并进行建筑新形势的创新,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找寻博物馆的本源提供一定参考。文章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对中原地区市级博物馆形式与空间进行分析,从城市的历史、环境、文化及地域特征探寻博物馆设计所依据的原型,通过这些研究,试图为博物馆建筑在契合城市性格设计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文化风貌问题受到相关专业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在城市形象日益趋同的背景下,体现出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基于文物保护单位,对其分布与历史地图叠压进行城市历史格局发展分析,以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点、线、带"概念为基础,将其发展为城市文化风貌构建的理论体系,并分析处于相同的物质体系和文化体系下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具有相应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博物馆作为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容器,是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播的重要阵地,其承担的教育职能更加显现,这就对构建公共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体系不完备的现实,博物馆工作者应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积极完善博物馆公共教育体系建设,以便发挥公共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7.
朱婕妤 《城乡建设》2021,(15):46-49
笔者以开封老城的"城+池"系统为样本,以"细胞更新法""刮骨疗伤法"以及开封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方法为切入点,分析开封"城+池"系统的价值以及"城+池"系统在城市形象区和迎宾区的打造、城市大型环城公园体系构建以及城市主题博物馆的建设等方面的运用,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获得开封老城品质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6月11日,"时代建筑: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第一站在杭州落下帷幕。"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聚焦城市与文化关系,关注文化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此次"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活动的第一站,《时代建筑》选择了杭州为起点,对专题型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建设、改造、展陈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让建筑学与博物馆学实现跨界交流,为建筑师提供新的思考与启发。并且,  相似文献   

9.
孙晖  韩然屹 《中国园林》2010,26(7):97-100
博物馆已经逐步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筑设计的热点,但博物馆周边环境的景观设计却未得到重视。对挪威石油博物馆"地质公园"的设计背景、理念和手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博物馆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4点建议:尊重城市历史文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注重市民参与和场所的营造,采用多元化的博物馆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基于城市泛景观系统理论,在确定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以城市泛景观系统的主要作用力为切入点,构建涵盖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85个四级指标的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可量化的评价方式指导和评价城市泛景观建设,丰富城市泛景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Khalid S. Al-hagla 《Cities》2010,27(4):234-248
Cultural assets are vital aspects for any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ir importance increases considerably in historical areas, where the rich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has the ability to motivate cultural tourism.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areas based on their potential as cultural tourism sites. It argues that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ility of any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n these areas, a master planning process must be undertaken to balance all of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t tackl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se aspects as an approach to their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As a focus of study, this paper raises a question about the ability of a ‘heritage trail’—an area of direc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es sharing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areas—to achieve the sustainability goals of the involved area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nodes of interaction stimulated by the heritage trail: 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micro-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eritage trail as an approach used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CHUD) project in the historical core of Saida (Old Saida), Lebanon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遇到挑战与冲击。本文结合国际理论与本土实践,从整体性的设计视角谋划历史城厢地区的未来空间模式,并以潍坊龟蛇城厢为例,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方法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包括建构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原型模式、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及经由物理环境分析、为街区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深度挖掘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空间价值,进而探索了历史城厢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钱凤德  吴国欣 《规划师》2012,28(5):76-80
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跨世纪城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入手,分析了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弊端,提出了规划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spite of the amount of urban development that followed the Fall of the Wall, Berlin's urban landscape has remained 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voids” and disused sites, which have gradually been occupied by various individuals, groups, or entrepreneurs for “temporary” or “interim” uses (such as urban beach bar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and why, such temporary uses of space have been harnessed in recent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in the official city marketing discourse in Berlin post‐2000,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scursive and policy shift toward the promotion of Berlin as a “creative city.” The gradual process of enlistment of new forms of cultural and social expression by policy‐makers and real estate developers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ce marketing purposes has put pressure on the very existence and experimental nature of “temporary uses” and “interim spaces.” These have consequently been going through various trajectories of displacement, transformation, commodification, resistance, or disappearance, and in particular cas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nse local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6.
陈蓉  黄鼎曦 《规划师》2020,(3):44-50
城市轨道交通是高度城市化的特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绿色出行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正处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由于城市轨道项目建设运营成本巨大,当前多采用土地开发支撑开展融资建设。现有模式对如何处理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的高强度资金需求、有限的运营票务收入和对城市的长远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成本效益时空差,统筹实现高造价、高运量、高成本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协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文章在回顾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投融资视角切入,对当前土地综合开发支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价值获取等理论及政策综述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价值获取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证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7.
雷娜  李云燕 《室内设计》2013,28(5):66-71
着眼于我国当前城市旧区更新缺乏文化内涵的现状,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分析了文化的含义及其在城市旧区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在城市旧区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加深居民认同感、增加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味。以此为基础,结合嘉陵桥西村的旧区改造案例,提出了城市旧区中的文化策略,即提高认识,深入发掘嘉陵桥西村的文化资源;注重内涵与表现,建立文化的非物质与物质形态的结合;突出文化特色,建立文化表征的旧区更新体系;以人为本,重视城市更新中居民的文化认同。该策略为我国当前的城市旧区改造提供了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海洋 《山西建筑》2007,33(33):58-59
从聚集性、层次性、多元差异性、地域性、辐射性五方面介绍了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对城市文化功能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市文化功能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以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发展变化,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活的自由活动空间和精神文化的自我追求受到了挑战,以人为本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核心。从人境关系、人车关系和人地关系,透视当今城市发展的现象和问题,指出人们需要的城市应该是人性化家园、公共性空间、生态型居境、安全的乐土和可持续前景,剖析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生命法则、实质要求、精神支柱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苏继红 《山西建筑》2011,37(27):6-8
分别阐述了雕塑和城市雕塑的概念,按照不同功能介绍了各类型城市雕塑,并分析了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指出了目前城市雕塑面临的问题,以期促进城市雕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