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建筑与景观解读《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洁 《华中建筑》2005,23(2):112-113,142
在古建筑遗存越来越少的今天,通过绘画来研究传统的建筑与景观,将成为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首先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概要,在考察了此图的城市背景及商业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与历史资料,《东京梦华录》和《营造法式》等文献的对照,论证了此国高度的资料性。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江南文化与经济中心。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以逼真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清代苏州城镇风貌,是研究苏州历史景观的重要图像史料。文章采用图像解读的方法,从平面形态和空间界面两个角度分析了《姑苏繁华图》中所呈现的清代苏州城镇街巷景观特征,并探讨了历史图像分析对于苏州历史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少斌 《华中建筑》2020,38(7):22-24
广州口岸绘画是外销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行商包办珠江船运的情况和十三行的建筑、景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现存的外销画所描绘的广州南海道沿岸的城市文化景观,是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象重要的图像资料。其中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的《广州港和广州府城图》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幅画表现了250年前的广州贸易口岸的繁荣景象,画面存留的这些历史片段蕴含了丰富的城市文化信息。该文从图像研究、空间信息、虚拟景象和复原探索4个方面对该画的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经验,为参考传统绘画研究城市、建筑历史以及"图像证史"的视觉研究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巴别塔是西方宗教中的一个建筑假想体,因为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几个世纪以来画家的描绘,巴别塔逐渐被众多建筑师和民众所接受,也试图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实体。现今城市中呈现的“巴别塔”景象与中国城市景观特质诸多不合。文章试图从《圣经》中巴别塔的神话人手,探讨其从绘画到建筑的演变形式,并着重深入的解析城市景观中“巴别塔”与城市传统景观特质之间该如何协调统一,以避免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破坏和流逝。  相似文献   

5.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林立,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乾隆时期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路过的苏州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苏州城郊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从《姑苏繁华图》内容入手,结合相关文献,从河岸空间、街巷空间、建筑形态和园林名胜4个方面展开分析,提炼了清代苏州古城的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一门会说话的语言,通过建筑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对于城市历史的写照,对于城市文化的诠释,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包括城市规划、公共艺术、景观园林等元素在内的表现形式,给每一座城市都写上了带有修饰的名字。文章正是通过“建筑的语言”来说话,来传递,来解读城市与建筑之间相互追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王健 《风景园林》2008,(1):72-74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传统、继承传统,成为摆在每一位中国设计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与重要的任务。本文试图借鉴与应用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通过提炼与构建中国环境模式语言来解读传统原型环境,实现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同时探索一种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方法,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创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志强  郑曦 《中国园林》2022,38(7):133-138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正如《城市建筑》的刊名,解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我们潜在的思考原点。究竟是城市滋生出建筑抑或建筑聚合为城市?其实两者互为因果。可以说.当建筑成为城市网络中的一个绳结时.它就成为城市中的有机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近年来,城市山水画异军突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山水画是以描绘城市生活和建筑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是关注当代城市中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精神状态,以城市文化为基点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是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是山水画创新发展的产物。近几年,该文作者开始接触山水画创作,也开始思考怎样在传统山水画创作基础上,寻找能切入当地生活环境、表现亲身感悟和体现绘画特点的创作方向。之后,该文作者开始关注与自身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城市题材。在对该题材的绘画创作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该文作者创作了一些反映以城市面貌、校园景观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何洪文 《山西建筑》2014,(8):241-242
依据春秋古城的项目特点,在论述彩绘由来的基础上,对春秋古城的彩绘构思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创造出了适合春秋古城项目特点的彩绘,通过对传统建筑色彩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春秋文化,烘托了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银生 《城市规划》2007,31(10):36-39
城市具有推进文化发展的巨大能力。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项革命性产物,它的意义之一是把城市改造为更为健全的世俗生活场所,从而培育了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功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戏曲、绘画在北宋的发展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古建筑现状,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淮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以期解决历史遗存在发展、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南通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为研究对象,阐述1840年以后,具有官方背景的商人张謇在南通兴办工业拉开南通近代化的序幕,南通城市和建筑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蓬勃发展,一城三镇的城市布局和显性中体西用的建筑,形成了南通建筑近代化的初步发展; 1922年以后主城区的南部中心的兴起、西式装饰中式神韵的中国特色的建筑模式形成,显示南通近代化的深入与成熟。揭示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引进、涵化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奥运建筑会对北京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奥运建筑的建成是否会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在问卷调查中.很多人对北京奥运场馆的选址比较认同.对于奥运建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能够采取比较理性的认识态度.显示出城市居民对城市现象的关注以及保护古城风貌的意识,绝大多数人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北京交通状况的担忧。从问卷调查来看,北京具有一座国际化城市的包容性,人们对城市普遍有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古城墙为例,分析古建筑基础的形式和特征;对南京古城墙的破坏进行形式分类和机理分析;分析在靠近或者穿越古建筑区的现代城市建设,如地下工程施工、基坑开挖和打桩等,对古建筑物的影响;提出对古建筑物的保护对策和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古建筑木构件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油漆彩绘地仗隔绝了木材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提高了木材的耐久性。本施工技术在传统的古建筑油漆彩绘地仗的工艺上进行改进,使油漆彩绘既具有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又对木构件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筠 《山西建筑》2011,37(7):229-231
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古建筑装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装饰的各部位入手,研究侧重于装饰规律的总结和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特色和特征符号的提取,希望对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文脉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