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超  付凯  牟毫 《城市规划》2019,43(2):99-108,118
乾县县城即唐奉天古城,为乾陵的祀奉之城。历时千余年的古城格局与陵邑关系构成了乾县历史文化的主脉。以视线关系作为"城"、"陵"关系的切入点,通过对各时期县城空间格局的恢复模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城""陵"视线关系,并通过县城空间形态单元的划分与构建,借助视觉景观及形态类型学理论探讨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格局中特定点视线与城市格局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旧城更新规划体系中的应用。对延续城市文脉、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凸显城市个性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周边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一直是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该文以张家界永定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查获取市民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景观节点的评价,选取永定城区视觉控制点和视线廊道,构建眺望体系,分析其山水格局现状;其次,基于视觉分析法和多因子分析法构建建筑高度限制模型和建筑高度潜力模型,构建永定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体系;然后运用GIS对视觉分析和多因子分析进行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的叠加,并与眺望体系进行校正,得出"显山、露水"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优化策略,以期为永定城区及其它同类型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高度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对城市空间各要素按既定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和布设,以满足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需求。文章研究选择烟台市芝罘区解放路东侧城市设计为典型案例,对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视线通廊"理念进行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包括视点、视角、视距等要素的布设,沿海景观界面和山体景观视点等数据的分析计算以及视线通廊与天际线控制叠合演算方法的综合运用;明确了城市设计过程中"视线通廊"对城市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华山与华阴市自古以来山城一体、城景相融,但近年来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发展严重破坏了这一景观格局。建筑高度是影响华阴市"山—城"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成为华山与华阴市城景融合的关键。研究结合华阴市的发展背景,利用GIS分析方法,构建视线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并基于公众利益和经济利益,分别提出建筑高度控制的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最终将这两个模型进行叠加形成适合华阴市发展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分区,以适应规划管理及指导下一层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品质提升为目标,贯彻产城融合为理念,分析了大车都主要面临的问题,以"一都三片、两廊三心"的总体结构划分功能片区;以"中国大车都"的总体形象和产业特点定位空间特征;以"快速疏导、步行优先"的交通策略整合道路体系;打造"望山见水、透风见绿"的生态格局;对城市空间中的重点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塑造富有特色、以人为本的大车都。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浦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景观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组织和提炼创新,对承载其风貌特征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安排,从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总体风貌格局、核心风貌控制区规划、"三边三节点"调控规划、景观廊道控制规划、瞭望系统控制规划、游憩路线控制规划等方面,构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导控体系,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城市大山大水空间格局、强化了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突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提升了该城市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7.
孙世界  雒建利 《规划师》2006,22(3):48-51
邯郸丛台地区综合改造规划以整体整合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层次、多元化的保护和改造方式,并力求与城市开发相结合.在整体结构上,规划强调延续城市文脉,设计"两轴三核"的城市结构格局;通过功能更新形成新的旅游文化服务和特色商业区;通过三条轴线联系,形成以邯郸老城为基础、面向未来的空间格局;在道路与交通结构上,主要是对旧城内部道路系统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8.
多源数据的运用能够提升对城市现状问题剖析的精准度,更好促进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本文构建了由"面"到"点"的城市功能布局的现状评估体系,聚焦功能分区、土地使用、公共中心和企业分布四大方面,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研究的方法框架,即合理采用特定功能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协同功能要素的空间匹配分析和规划功能要素的绩效评价三条分析路径,结合城市发展条件提出功能布局综合优化建议。以上海宝山区为例,期望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一定基础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小城镇的生命和灵魂。以小城镇文化建设为指导,分析文化复兴时代城市兴奋点与总体城市构架的关系,得出兴奋点是小城镇特色的直接体现。在总体城市构架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小城镇兴奋点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解读和表达。同时,以阳城县城为例,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把控、城市轴线的串联、城市兴奋点的选择,建立城市文化与总体城市构架的关联体系,即城市兴奋点体系,从而总结出利用城市设计要素表现城市文化、构建小城镇兴奋点体系的途径,塑造地域性、包容性、多样性、可视性的特色小城镇。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6)
水体是城市的一种不可再生的特色资源,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和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展水体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划定各级水体保护范围,从目前各地区的实践看,水体保护线划定手段已由蓝线走向"三线"(蓝线、滨水绿线和灰线),但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静态保水"的误区。文章基于武汉市"三线"概念,从区域尺度出发,对水体保护线划定的内容、等级和技术等进行创新,提出将一条蓝线变为常年水位线和枯水水位线两条蓝线,从流域视角划分蓝线等级,以及采用"通则+专项技术修正"的思路划定滨水绿线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区域尺度水体保护线划定的技术路径,并以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模拟,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水体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周星宇  郑段雅 《规划师》2016,(4):120-124
山体是城市的一种不可再生的特色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山体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划定各类山体的保护范围,但从目前部分地区的实践看,主要存在保护线的等级体系和管控尺度设置不统一、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考虑较少及部分技术方法与阀值等设定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在综合测绘学、景观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等有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文章对现有山体保护线划定的技术方法提出3条改进思路,并进一步提出新的山体保护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和浠水县为实验对象进行模拟,以检验技术方法是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三镇山水及历史建筑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研究"的指导下,以具有丰富自然山水资源及历史文化的武汉市为例,对其山水及历史建筑特色景观审美结构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山、水、历史建筑三种景观元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总结武汉三镇的山水及历史建筑特色景观审美结构,以对未来的城市的特色保护提供可参考的标准,并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间接指导.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8,(Z1)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安庆市宿松县高铁新区为例,对新理念引领下城市设计中的"特色+"与"区域+"策略进行了探索,指出"特色+"的关键是在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因形就势,营造符合地域特征的特色空间;"区域+"的关键是从区域高度强化交通、生态和功能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重塑与优化区域整体空间格局,实现"合而不同"。希望文章提出的"特色+"与"区域+"城市设计应对策略能为今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城镇特色风貌缺失问题,融合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与山水城市理念,提出山水意象的概念,从山水格局、山水人文与山水建筑3个层面构建城镇特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山水意象理念与城镇特色空间规划体系相整合,指导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本文以黄山屯溪新安江滨水空间为例,对其整体格局与特色要素进行分析,提出格局融合、人文融汇、意象融入优化策略,塑造具有徽州山水特色的城镇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三生空间",其优化与协调发展对于宜居城市建设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从城乡规划学角度出发,基于北方平原地区"三生空间"的特点,提出"三生空间"优化的目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空间分析等理论方法,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最后以北方平原地区的深泽县县城为例,探索"三生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丰富城市"三生空间"评价及空间优化的研究理论,同时为类似区域的"三生空间"评价及路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6,(3)
生态控制指标体系是控规阶段落实生态城市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在分析生态导向的内涵与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从生态空间、生态交通和生态市政3个方面提出城市新区控规编制思路与控制策略,并结合地域特色构建城市新区控规编制体系,通过优化布局、完善指标和构建体系等手段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以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为例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生态控制指标,进而完善和优化生态导向型城市新区控规的生态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生态绿地控制单元图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控制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指导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同时为西部地区其他类似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文化风貌问题受到相关专业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在城市形象日益趋同的背景下,体现出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基于文物保护单位,对其分布与历史地图叠压进行城市历史格局发展分析,以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点、线、带"概念为基础,将其发展为城市文化风貌构建的理论体系,并分析处于相同的物质体系和文化体系下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具有相应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程芳欣  田涛 《规划师》2012,28(5):106-109
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运用同构与演绎的方法,对博物馆的职能与开发运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泛博物馆"的概念及文化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对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体系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出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对"泛博物馆"文化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探讨并提供了切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朱超萍 《华中建筑》2022,40(1):146-148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8,(12)
绍兴是我国拥有丰富水系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实现"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目标,绍兴市河道(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基于平原水网的特征,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及水城特色营建的高度进行编制。规划通过构建"3-3-3"的框架体系,由宏观到微观进行分级,从生态、游憩和产业三方面提出岸线建设策略,选出曹娥江、浙东运河和鉴湖三大规划重点进行编制,以营造绍兴水城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