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自行车重回大众视野,自行车相关设施的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自行车道的优化与建设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的自行车道规划更多地依附于机动车道规划,缺乏基于自行车交通本身的研究规划。文章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的出行意愿,利用公共自行车数据,从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与道路通行流量等方面对厦门岛内居民的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居民对自行车的使用主要在于短途、通勤交通,而将出行特征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则发现厦门岛内居民自行车出行可以划分为综合网络型、枢纽—节点型和向心型3种模式。根据居民的自行车出行特征与出行需求,提出用"片区+联络线"的结构重新构建厦门岛内自行车道系统,并对厦门岛内的自行车道规划提出优化意见,为中国大城市的自行车道优化、规划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纽约自行车交通发展里程,并对其自行车规划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具体介绍了基丝汀街改造案例。通过基丝汀街改造前后自行车交通的变化,分析了案例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机非隔离""哥式停车"等自行车改善措施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自行车道是自行车出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自行车道路面分类、结构材料、结构设计的研究,为自行车道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及参考,以满足生态、低碳市政设施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中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敏  朱沛荣 《山西建筑》2010,36(23):11-12
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自行车道在深圳发展得不理想的原因,阐述了自行车交通的优势,分析了自行车交通在未来的城市交通战略中的角色,指出发展自行车交通将成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机非混行"带来的交通问题和保障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发展,通过对以往规划和实践的反思,基于"机非分流"的思路,提出应用分区分级的规划方法开展大城市自行车路网规划的研究,并对分区的划分和交通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与传统自行车路网规划方法的比较,提出按功能分类将自行车道路分为四级:市级自行车通道、区级自行车干道、区内自行车集散道和绿色自行车休闲道;重新定位自行车各级道路功能,并分析各级路网上的路权分配、相应的指标设置。在构建独立的自行车路网的同时,重点考虑了自行车路网规划对城市路网规划与老城交通改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共享自行车大潮下自行车交通的需求不可压制,广州市在以往道路规划和设计过于重视机动化交通的情况下,自行车交通出行出现了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由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并基于这种理念,重视自行车交通的客观需求,分别从道路横断面、自行车道网络、交叉口及港湾公交站、自行车立交、自行车停车等方面对广州市自行车交通相关的道路规划和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行车交通有一系列重要问题亟需研究探讨,如自行车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在平交路口的组织、自行车保有量及交通量预测、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交通规划等等。本文研究探讨了我国城市自行车道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个重要问题,并作了有关计算。  相似文献   

8.
基于成都市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特色慢行线”慢行交通系统的背景,对成都市自行车道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指出了成都市自行车道中系统性、结构性与建设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共享单车高速发展背景下多样化的自行车交通需求,在规划层面提出完善自行车道四级网络体系、明确各级自行车道建设管控内容、优化刚弹结合的控制标准等建议,同时也提出了自行车道优化设计的相关建议,为科学建设和完善自行车道提供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茁  施微娜 《城乡建设》2015,(12):79-81
在德国将自行车交通作为交通可持续发展组成部分的宏观环境下,弗莱堡市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已日趋完善. 德国弗莱堡市被誉为世界"最绿色的城市"之一,在弗莱堡市,骑自行车、乘坐有轨电车是市区人们出行首选,22万市区居民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选择骑车出行.专门设有自行车道的道路已覆盖弗莱堡市区,并且仍在逐步向郊区拓展.目前弗莱堡市区仍有部分机动车道路正在进行步行、自行车专用道的改造工程.如今自行车交通系统已然成为弗莱堡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同众多德国乃至欧洲城市一样,弗莱堡市由"小汽车时代"向"绿色交通时代"的转变也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总结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道路自行车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各级城市居民出行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自行车交通中有一系列重要问题亟需研究探讨,如自行车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在平交路口的组织,自行车保有量及交通量预测,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交通规划等等。本文研究探讨了我国城市自行车道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个重要问题,并给出了有关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往自行车交通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一直较低,但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再度复兴,自行车交通也随之得到一定发展。21世纪初美国的自行车交通发展仍面临着诸如交通事故率高发、路权地位较低、骑行网络化程度较差和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开展了旨在促进自行车交通发展的规划(指南)编制,并确立了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分析美国自行车规划(指南)中所体现的路权观念的转变,对自行车路网建设的系统性考虑,对不同自行车道规划与建设的差异性判定,以及愿景目标与具体实施之间的衔接落实等经验,以期为我国未来自行车交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丹麦建筑师事务所Dissing+Weitling在厦门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架自行车道——厦门空中自行车道,这使得在厦门通过自行车出行变得更加简单、安全、趣味盎然。空中自行车道长约8公里,沿厦门市中心已有的BRT线展开,位于BRT车道下方。空中自行车道覆盖了厦门市5大居住区、3大商业中心。全线有11个入口、11座公交车站和2个地铁站相连。其原型来自于丹麦举世闻名的自行车道——哥本哈根蛇形自行车天桥,并根据厦门当地独特的环境和路网状况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研究如何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品质,如何处理步行、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关系时发现,机非隔离带宽度对于处理路侧机动车停车、公交站台、行人过街安全岛等较为重要,需细  相似文献   

14.
<正>早在2009年,因为韩国"绿色新政策"中的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广泛宣传自行车文化为目的,从2011年起到现在,建立了1852km的自行车道。以丰富的江河资源的美丽景色为依托,大部分自行车道路线被选定在江河旁边沿江建设。在2011年,韩国先后开通了南汉江自行车道,可以贯穿韩国南北的乐东江自行车道,以及金江自行车道和营山江自行车道,这种沿  相似文献   

15.
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钱俭  郑志锋  冯雨峰 《规划师》2010,26(1):71-76
在考察杭州市城市中心区、商务区和一般居住区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布及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杭州市提出的公共自行车解决一公里内出行问题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发展公共自行车,必须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站点设置,建立科学的等级分布,健全公共自行车交通换乘体系,完善管理程序,逐步、有序的实现自动运营等改进建议,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对三个挪威城市中步行和自行车道网络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这项成本效益分析考虑了由采用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安全性的减少和健康收益.除了健康成本的降低之外,分析还考虑了从开车出行转变为骑自行车出行或步行带来的机动化交通外部成本的减少(如空气污染和噪音)以及停车成本的降低.投资自行车道网络带来的收益估计至少是其成本的4~5倍.因此这种投资比其他交通投资对社会更有益.此项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使人们有可能计算原来没有被意识到的社会效益——因为机动化交通阻碍人们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或步行,否则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两种交通方式出行.这些由机动化交通造成的“障碍成本”估计至少与空气污染的成本不相上下,是噪音成本的两倍以上.因此,在确定适当的汽车税或评估不同的限制汽车使用的方式时,障碍成本应该和其他外部成本一样被考虑.  相似文献   

17.
在危地马拉城,由于选择了差劲的交通设施方案,使人们未能用廉价而安全的方式旅行。无国界设计正在制定一个建造自行车道的指南,它将帮助市政府更加容易地选择建造一个安全的交通设施方案。糟糕的骑车环境如果你想骑着自行车在首都危地马拉转一转,你就在冒很大的风险。没有适合的自行车道。你得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上骑车,那些缺乏修养的人根本不能体谅骑自行车  相似文献   

18.
机非分离是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北京市城区内人口稠密、道路用地有限 ,很难进一步在现有道路上实施机非分离。提出利用胡同街巷开辟自行车专用道 ,以实现机非分离、增加城区道路网交通容量的想法。并结合北京市的实际状况 ,提出了一个建立自行车专用道的初步方案和评价该方案的混合交通流模型。最后 ,运用模拟的方法对自行车专用道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了中国城市混合交通现状,简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而分析了自行车和行人在交叉口的到达特性和释放特性;对混合交通中机非冲突机理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此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交叉口混合交通综合流率进行了计算,提出了不同运行状况下的自行车折算系数.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分布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