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底一连串利好消息让本已是一路高歌的国产手机市场再度兴奋了起来。先是有消息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突破了30%,接着波导对外透露,它的第一千万台手机下线了。不甘示弱的TCL则一边把有着“TCL手机之父”的万明坚提到了一个更显著的位置上,一边又对着外界宣布说,他们明年的市场目标是销售200个亿,这还不包括此前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所透露出来的消息——似乎市场对国产手机分外厚爱。  相似文献   

2.
国产手机厂商要想做大做强,国际化是其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去年年底开始,以TCL、波导、科健、迪比特等为首的国内手机厂商都纷纷宣称将出击海外市场,要把市场的触角延伸到海外,在维持国内现有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也要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今年3月,众多的国内手机厂商把出击海外市场提上了日程,纷纷明确了今年各自在海外市场的销售目标。TCL、康佳都表示今  相似文献   

3.
波导、TCL、夏新、康佳四大国产手机巨头集体报亏,“强冷空气”继续侵袭国产手机市场;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国产手机厂商的国内市场份额再创新低,降至30.18%——国产手机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  相似文献   

4.
杜娟 《通信世界》2005,(5):20-21
中国的手机市场是一个培育梦想的地方,绝大多数时候厂商们都在进行惨烈地厮杀,国际大牌、国内名企,都对这个市场充满期待,并且没有哪一家敢稍稍放松,波导、TCL们虽然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2004年国外品牌手机的大举反攻,使国产手机销售量大幅下滑。2004年上半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已经从58%下降到38.1%,其中科健、夏新、波导、TC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说,国产手机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寒冬。然而,这一连串的数字只是一幅大幕,阻隔在市场表象与各个手机品牌的真实发展进程之间,掩盖了国产手机企业真正的生存状态。揭开这幅大幕,中兴手机的发展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关注来自于中兴手机技术、质量管理和高效营销支撑起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5.
进入今年以来,各种机构有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排名中,中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的窜升成为业内包括手机厂商自己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以此来证明国产手机在3G时代又会迎来辉煌。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10年前国产手机那短暂的繁荣。按照原信产部(现工信部)统计,当时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5.7%,首次超过了国外品牌。当时波导、夏新、东信、TCL、康佳等国产厂商是家喻户晓,各种广告铺天盖地。遗憾的是,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当时的国产手机大  相似文献   

6.
进入2003年,国产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谓战绩辉煌。据信息产业部今年7月底公布的数字表明,国产手机以55.28%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波导更坐上了市场占有率的第一把交椅,而TCL和康佳也进入了占有率前5名。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在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急速飙升之际,在市场开放力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患随之显现,国产手机过剩的产能和忽视产品功能开发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7.
《电子科技》2003,(6):27
中国手机市场在2002年可谓是风起云涌,气象万千:大名鼎鼎的国外通讯巨头与国内手机行业的新秀,在这一年里真刀真枪地狠斗了一番。虽然巨头们倚着财大气粗、技术领先以及多年来在国人心中树立的品牌形象,想要理所应当地延续它们的辉煌,可是作为小字辈的国产手机却一路攻城拔寨,硬是从列强手中夺取了全国30%的市场份额,并成功进入了国内三甲,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不禁对其刮目相看。有媒体戏言说,国产手机是“乱拳打死老师傅”。波导和TCL曾经为“谁是国内第一品牌”而争论我曾是国产手机的抵制者,因为国产手机给我的印象一贯不佳:外观既丑又笨…  相似文献   

8.
罗仁宵 《移动通信》2003,27(10):99-100
去年,国产手机拿下了30%的市场份额。今年一季度,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50%,首次在整体上超越了洋品牌。应该说,外观上的求变求新是国产手机赢得阶段性市场优势的倚重所在,去年国产手机的最大成功是做足了“表面文章”——女性手机、宝石手机、皮质尊荣……这些时尚词汇演绎了一段时期内国产手机的全部辉煌。然而,随着欧美手机厂商的觉醒和日韩手机的大举进入,已做足了“表面文章”的国产手机想象开始显得有些苍白,外观优势还能维持吗?1外观不同带来的巨大价格差额今年7月初,一位手机业内人士爆出了一则内幕--给手机换一个外壳就可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 IT 正值多事之秋,一桩接一桩的不愉快次第出现。日本人收取中国DVD 专利风波尚未平息,国内又已同室操戈。此次扮演“亲者恨,仇者快”角色的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音著协)。10月17日,几乎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列席旁听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TCL 移动多款手机内置铃声侵权一案。原告方是音著协。原告称,TCL 移动在市场上销售的10余款不同型号手机涉嫌侵权的铃声音乐达100多首次,平均每款手机涉嫌侵权8.92首,音著协要求向TCL 移动索赔1200万元。正在审理中的该案被业界称作是国  相似文献   

10.
陈婷 《通讯世界》2005,(2):20-21
2004年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手机企业集体“失语”的一年,这种情况到年终随着TCL万明坚的去职达到了高潮,如果对曾经刮起手机行业“中国旋风”的这批著名手机公司做一个全年盘点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市场份额和利润全面下降。其实早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兴盛时期,已有分析家指出国产手机的发展瓶颈和软肋,那就是过分依赖“外援”,缺乏后续增长所需要的研发实力和核心技术,虽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个因素可以说是致命的,早期发展中急功近利思想潜伏的危机在2004年逐渐显露出来。但是,与国产手机集体下滑相对照的是,中国本土手机设计公司…  相似文献   

11.
2016年7月15~17日,TCL通讯携旗下最新手机产品高调亮相“2016年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众所周知,TCL手机是中国最早拿到手机牌照的12家厂商之一,更在2003年以9.31%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取得国产手机第一的骄人成绩.2015年TCL通讯在国际市场表现斐然,凭借超8000万部的手机销量,稳居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的位置,并继续保持国产手机海外销量第一;然而在国内市场,TCL近年来遭遇了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12.
吹牛无罪?     
袁楚 《数字通信》2007,(11):12-14
2006年.恒基伟业依靠电髓销推广“商务通隐形手机”大赚了一把,于是众多不得志的国产手机新军纷纷效仿,一时间,海尔、uT斯达康。金立、夏新.天语、七喜等手机的电视直销广告纷纷出现在诸如橡果国际等知名的电视直销平台上,大有利用这一平台重振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50%雄风的势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电子科技》2002,(23):25-25
仅仅在一两年前,握着国产手机还是一件面子上不太过得去的事情。如今,国产品牌已经掘取了手机市场约30%的市场份额,TCL甚至已蹿到第四名的位置。如果要说国产品牌的迅速崛起有何绝招,销售渠道的另辟蹊径首当其冲。如果说国产品牌有什么是正在被洋品牌学习的,那也一定是渠道模式。国产手机改写渠道规则一直以来,国内手机渠道便形成了层次繁多的多级分销体系。从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三级代理再到终端零售商,手机要经过四、五层渠道的“接力”传送,到用户手中已经价格不菲。打破洋品牌的一统江山,国产手机就是拿渠道“开刀…  相似文献   

14.
张亮 《数字通信》2006,(7):58-59
国产手机确实在手机的外形创新上做过很多尝试.TCL就曾经凭借在手机上镶钻石.镶时钟等方式来创造销售奇迹.另外,小巧可爱的蒙宝欧系列手机也很受MM们的喜爱.如今,手机市场盛行超薄潮流,TCL也推出V9和E800来分一杯羹,其中的V9是一款颇具时尚气息的超薄手机.而e800则显得更为年轻化.活泼一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从信息产业部最新发布的“2005年上半年我国GSM、GPRS手机产销存完成情况”的报告中了解到,今年1至6月,国内手机市场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6281.17万部,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共销售2893.4部,相比去年市场份额的下滑,整体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了46.1%,呈现出复苏回暖迹象。其中,波导、TCL和海尔在国内销量总和为1045.28万台,成为带动整个国产手机阵营复苏的重要力量。而此前仅凭调研公司抽样数据自我宣称跃居国产品牌第二的联想手机,国内销量仅为173万部。  相似文献   

16.
洋牌手机大获全胜 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用户满意度,洋品牌手机都是2005年里最大的赢家。 2005年,仅诺基亚就掌握了近两成的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摩托罗拉和三星。尽管自国家发改委手机生产核 准制施行以来,截至第三季度,已有3批共13家企业获得核准,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传统IT企业和家电企业,但这股新生力量在 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赛迪顾问预计,2005年国产品牌份额同比大幅下滑已成定局。 为什么让国产手机谈“黑”色变的黑手机没有冲击到洋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呢?业内人士分析,“黑手机”主要泛滥区 域还是三,四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影响并不大,由于强大的品牌优势,“黑手机”很难动摇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品 牌的市场基础。洋品牌将国产手机和“黑手机“挤到了中低端市场中去,最终导致国产手机与“黑手机”直接对垒。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是国产手机飞速发展的一年,其手机市场份额直逼50%。然而 2003年11月12日,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三星等手机巨头齐聚展会,但国内厂商却应者寥寥。除了科健、迪比特几家在苦撑门面外,TCL、波导、康佳、夏新等众多国内手机巨头全都杳无踪迹。在手机市场份额直逼50%  相似文献   

18.
《通信世界》2005,(32):38-39
2005年6月27日,TCL手机在广州隆重举行第三季度国内新品战略发布会,共发布30多款手机新品,并对外公布了以多媒体为主的产品战略方向,打破了2005年国产手机的沉寂。据悉,这是历年来国产手机品牌发布新品款数最多的一次。业内人士称,经过了半年多的重组和内部变革之后,TCL手机厚积薄发,有望引领国产手机再度崛起。  相似文献   

19.
周斌 《移动信息》2003,(3):79-79
从1995年开始,以厦华为首的国内厂商开始进军手机领域,历经“七年之痒”,在2002年终于取得辉煌成绩。国产手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市场的格局,也迫使洋品牌不得不拿出更多最新的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而在此之前,国内的消费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际手机巨头在榨干一款手机的全部利润之后,才肯推出其它新机。因此2002年对国产手机和手机消费者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在逆境中起步的国产手机在这一年中所施展的各种出奇制胜的市场攻略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20.
抛开波导和TCL都争国产手机“第一厂商”的情况不说,应该承认自2002年开始,国产手机的受关注程度已经开始高于所谓的洋品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面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咄咄逼人气势,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手机大腕们———全球最大手机厂商诺基亚、中国最大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成长最快的三星电子,还有强强联合的索尼爱立信、曾经辉煌的西门子等等都在做什么呢?在中国这个拥有5000万~6000万数量手机(新增及换机)市场里,竞争和机会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谁都不敢轻言放弃。一向“下(半年)发制人”的西门子移动希望能够通过与足球“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