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全元简介     
松全元简介松全元,1936年3月生于北京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现为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选矿教研室副主任,有色金属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细粒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西部探矿工程》编委会委员。19...  相似文献   

2.
王淀佐教授生于1934年,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现任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校长,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和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今年2月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国外院士。王淀佐教授长期从事浮选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他综合运用表面化学、量子化学、化学热力学、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新成就,归纳大量数据,将影响浮选剂结构与性能的因素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于1979年7月27日~8月1日在昆明举行首次工作会议。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特邀代表共38人出席了会议。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卯均同志在开幕词中宣布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和提出会议的三项议程:讨论选矿学术委员会简则;审批选矿学术年会论文;编制1980年学术活动计划和成立专业组。会上宣读了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  相似文献   

4.
黄开国,男,1938年生,海南省琼海人。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工业大学)选矿专业,留校任教至今,矿物工程系教授。讲授选矿概论、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浮选来指导研究生10名。从事选矿科研,研究锑、钨、钼、钛、铜、镍、金、银、铝等矿石浮选,高冰镍浮选分离,锌渣中回收银,金属混杂屑末分离等。参加国家“七五”、“八五”选矿科研攻关。在国内率先研究成功硫化铜矿石无捕收剂浮选。分支串流浮选新工艺’84获国家发明奖,硫化锑矿石弱酸性浮选、铜锡混杂屑末分离方法分别获中国专利(专利号85100345,90105501)。其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于1979年7月27日~8月1日在昆明举行首次工作会议。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特邀代表共38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陈炳辰教授,1928年生于河南省西平县,1953年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选矿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师并在研究生班学习;1956~1959年先后在中南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随前苏联专家学习。除现为东北大学教授,选矿学科博士导师,东北大学学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及该校矿物工程系学位、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现在还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选矿学会粉体工程学委会主任委员、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陈教授自1958~1983年一直任东北大学选矿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1983年该…  相似文献   

7.
1990年4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中国选矿科技情报网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选矿情报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选矿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80多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孙传尧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选矿科技情报网理事长张卯均致了开幕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秘书长余兴远作了“促进  相似文献   

8.
<正> 1985年8月27—29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二次会议关于成立各学术委员会的规定和上级学会关于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的批文,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选矿学术委员会由30人组成,出席会议的委员选举张卯均为主任委员,王淀佐、程德明为副主任委员,赵涌泉为学术秘书。会议决定成立八个学组,即工艺矿物学组、粉  相似文献   

9.
王淀佐教授,著名选矿专家,辽宁锦县人,生于1934年。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历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科技顾问;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国外院士。王淀佐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加工浮选理论与工艺研究。在浮选剂结构-性能理论、浮选溶液化学、浮选电化学、细粒浮选领域作出成绩。他提出了“浮选剂结构模型”新概念,并根据量子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研究,确定了一系列判别浮选剂结构性能的定量判据,建立了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提出了浮选体系溶液化学计算与矿物分离预测设计原理,系统描述了浮选过程中浮选剂、矿物及浮选剂-矿物相互作用三大平衡体系中的规律性,出版了专著《浮选溶液化学》。在细粒浮选方面,提出了“粗粒效应”使细粒浮选理论与工艺取得进展。提  相似文献   

10.
孙仲元教授,1931年10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现为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工业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矿物工程系选矿研究室主任、中国选矿情报网选矿设备委员会副主任、细粒分选委员会委员和冶金大百科全书选矿卷编委会副主任。他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三十八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教育改革,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为中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教授在科研上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在磁选理  相似文献   

11.
黄枢,广东省台山县人,1927并出生,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选矿系任教,现为中南工业大村物工程系教授,冶金工业部全国锰矿技术会员会名誉委员。该同志从事矿冶高等教育工作四十年,历任重磁选教研室主任、选矿教研室主任职务。讲授过重力选矿、重选理论、固液分离、两相流理论基础等十门课程,教学成绩卓著。公开出版教材有《选矿厂脱水集尘》(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曾参加1980年全国选矿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和1982年全国选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负责…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年4月6日—10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中国选矿科技情报网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情报网等4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浮选机及浮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  相似文献   

13.
学术会议     
当代中国选矿技术学术讨论会征文为总结交流“七五”期间我国选矿科技攻关成果和生产技术成就,探讨“八五”期间我国选矿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和《矿冶工程》杂志编辑部定于1992年9月在四川成都召开当代中国选矿技术学术讨论会。征文内容如下:①“七五”选矿科技攻  相似文献   

14.
<正> 1981年11月7日,冶金部矿冶研究总院进行了“八一届选矿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三位研究生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答辩委员会委员们提出的疑问,虚心地接受了一些正确的意见,顺利地通过了这次国家考核,按计划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答辩委员会由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张卯均高级工程师、东北工学院丘继存教授、北京钢铁学院姚书典副教授、矿冶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选矿研究室主任吕永信高级工程师、矿冶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幸伟中副博士等五人组成。  相似文献   

15.
孙玉波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著名选矿专家,汉族,1929年8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5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选矿专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任副教授,1983年提升教授。曾任校内重选与测试教研室主任、国家建材高校非金属矿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现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外选矿快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东北工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辽宁日报》社资源利用研究所副所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粉碎工程学术委员会于1988年10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回顾了粉碎工程学术委员会成立近两年来的工作,对开展的学术活动进行了总结,会议认真充分地讨论了1989年的学术活动计划。会议决定于1989年10月中旬,以粉碎工  相似文献   

17.
洪有秋同志,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于湖南。195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56年在苏联科学院矿业研究所当研究生,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爆破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六十年代,他主持采矿室的工作,配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展“铀  相似文献   

18.
洪伯潜教授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四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煤炭科研第一线。他曾任北京建并研究所钻井室主任、主任工程师、煤科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煤建设开发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为我国煤矿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煤矿深大井筒钻井法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评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o年7月他成为第一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11月,他取得了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多年来他主持完成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29项,8次获国家及部级奖励,其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决定于1987年第四季度召开第一届浮选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本届会议的主题将围绕浮选学科近期新进展的有关课题开展讨论。将征文内容如下: 应征论文要求符合本届会议所规定的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我国在选矿科研、设计、生产方面的水平和总结经验,推动选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于1983年8月决定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选矿专业大型工具书——《选矿手册》。由选矿学术委员会组成了《选矿手册》编辑委员会主持编写工作,并成立了相应的编写组。主持和参加撰写工作的有国内几十年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经验的专家、教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