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江苏师范大学潘天波的国家课题《漆向大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漆艺文化研究》(2017年第11版)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福建拓福文教基金会资助出版。据悉,由该基金会将陆续资助出版潘天波"中国大漆艺术"丛书包括《大漆王朝——汉代漆艺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  相似文献   

2.
刘帅 《中国生漆》2019,(3):53-54
<正>2019年8月16日,大漆世界: "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这距离2009年的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过去了十年。十年磨一剑,从2009年开始参与到历届展览之中的香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认为"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到现在一直做的都是"如何定义漆艺的审美并让它形成独立的艺术品品类"。本次展览系2010年创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来的第四届,展览以"器·象"为主题,展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何振纪新著《髹饰录新诠》一书收入郑巨欣教授主编"设计东方学文丛"第一辑,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近日正式出版。中国漆艺史上的名作《髹饰录》诞生自明代嘉万至天启初期(1522-1625),该书总结了明代流行的各类漆艺知识,包括漆器制作的工具、材料以及规则,还介绍了各款漆艺类型。中国的漆艺历史绵长,相关知识积累至明代终成此书。明代正是中国自汉唐以来另一个漆艺的黄金时期,明代的漆艺之发达从此书的丰富记录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5,(3):4-12
本文第一部分,中国漆树的资源与生漆的广泛应用。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漆艺造物与《髹饰录》及其对外交流:分为新石器、春秋战国、秦汉漆艺的"上半时"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下半时",纵观中国8000年的漆艺史,展望中国漆艺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漆艺这一传统古老的东方艺术样式,在当下的艺术领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艺术院校传授漆艺技艺与文化并拓展漆艺的疆域,是当下中国漆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贯穿本科二至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为了以当代的观念使用漆艺去创造、重塑漆学的艺术可能,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近年来举办了"髹漆之深度·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并参与国际漆艺展"Diplomarbeiten"等国际漆艺学术、教学交流展,开设不同导向的教学工作坊,以专业的技艺传承与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延续着古老漆艺的血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漆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书讯     
<正>日前,继《漆向大海》《大漆王朝》后的第三部"潘天波中国大漆艺术丛书"——《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注》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中国古代漆艺史料文献辑注》基于中国文化史的大视角,在知识考古学方法论指导下,系统整理与注释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史料中的漆艺知识。本书立足"以史为骨,以注为肉"的注释信条,分别收集中国古代文献118部,共辑注中国古代漆艺文献史料4118件(处),涉及经、史、子、集等古籍,涵盖甲骨、骨签、正史、编年、纪事、政书、传记、诏令、职官、地理、志存、诸子等,内容涉及手工业、商业、农  相似文献   

7.
中国漆艺于汉代起大量传延至韩国,在当代,韩国漆艺跻身世界前列,漆艺质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优于中国。韩国现代漆艺在民用中追求至善之美,在时尚中传达极致之美,在宗教中寻觅至静之美,在自然中演绎精细之美。韩国漆艺美学思想昭示:漆工艺不仅是传统工艺本身的问题,还关乎"文化立国"的经济立场与艺术身份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具备充足环保健康的生漆资源、充分的技术方法储备和庞大的漆艺作者群体与消费群体三大条件。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需要政府决策、产业制造、学院引领与人才培养、研究先导与技术研发、商业运营五大支柱的相互协作。通过开设漆艺画廊,博物馆,组织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漆艺作品、文献展览和学术论坛从而促进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1,30(4):35-38
我们对大漆的资源、环境与文化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文化中的价值决断与优势肯定,也是在当代漆艺衰微背景下的审美反思。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立足漆艺文化传统,转向漆艺生态研究。只要我们立足大漆之本,以整体"漆艺生态观"为推手,关注生活的、民用的、普及的、诗意的漆艺,东方漆艺一定重获新生,大放漆彩。  相似文献   

10.
<正>漆艺是以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漆器"、"漆画"和"漆塑"……无论平面或立体造型,无论"实用品"或"欣赏品",只要与漆有关都属于漆艺。为祝贺西安世园会开幕,有效挖掘和培养漆艺新人,进一步促进漆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豪亮 《中国生漆》2012,31(1):25-28
中国漆艺是世界漆艺之母,中国漆是五大洲的天然环保"涂料之王"。现代漆艺应该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本文以鸟巢、柏悦酒店、人民大会堂中用到的漆艺装饰为例讲述了漆艺制作的三大工程,即制漆、制胎、装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漆》2015,(1):30-35
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纷纷走上"艺术化"的发展道路。就漆艺而言,传统漆艺并未如现代漆艺一样,依照"学术分科"思维来对"平面漆艺"、"立体漆艺"等加以区分。在古代中国,"漆"一直与"器"密切相连,并植根于礼乐文明,以此来延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所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艺髹饰了中华文明的律动,而"器用为本"更是道出了漆艺乃至整个工艺文化传承与沿革的"密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生产及至人们的"思—行方式"都将面临深刻转变。文化环境与礼仪空间的更化,"匠人营国"与艺术家创作间的身份耽溺,"手艺之魂"与工业化生产中的因缘和矛盾……这些久于中国工艺发展历程中徘徊的议题都将纷至沓来。籍此,本文提出"品级化"的理念,探讨当代漆艺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9月9日,"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历经了一年多的筹备之后,于湖北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不仅带来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越南8个国家100多位艺术家参展的强大阵容,也从多个角度对漆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当代面貌进行了延伸。正如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皮道坚所说.本届漆艺三年展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当代语言在漆艺上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漆艺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漆艺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门类之一。本文从"大漆"的由来、"漆"字的演变,及中国漆艺文化的经典-《髹饰录》等多方面揭示了大漆二字蕴含的哲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漆》2016,(3):44-47
一个地区漆艺产业的形成总是与人文传统和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关,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传统的漆艺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漆艺产业城市,梳理这些城市漆艺产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人文传统和自然地理因素的有效使用,加之行业协会与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漆艺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保持了相当的活力。探索韩国重要漆艺城市的发展脉络,可以以此为启示,抛砖引玉,结合我国等(包括所有漆艺行业地区)传统与资源,发展特色漆艺产业。  相似文献   

16.
张锦 《中国生漆》2014,(2):45-51
<正>平遥推光漆厂的成就和辉煌,在平遥漆艺继往开来、繁荣的史册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孕育和培养出的平遥漆艺人才团队,如今已成为当代平遥漆器事业创作旺盛的中坚力量,将会在未来平遥漆艺的发展史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继往开来的平遥漆艺平遥县推光漆厂于1958年3月在城内东大街58号挂牌成立,原名为"平遥县工艺品推光漆合作工厂",后改名为"平遥推光漆厂"。隶属平遥手工业  相似文献   

17.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4,(1):12-17,5
从实用的角度看,漆艺之道不是别的,它是"生活"。离开生活性,漆艺就离开了它的理想。漆艺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抑或手工艺的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我们必须向它致敬。手工艺文化拒绝"纯粹性",它是自然的恩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现代漆艺的"纯粹性"倾向,使手工艺正面临一场无形的文化屠杀,必须要获得生活性漆艺的救助,否则我们就不会见到美的漆艺,更遗憾的是作为文化大厦基石的手工艺文化也会遭到彻底地毁灭。  相似文献   

18.
<正> 四川美术学院何豪亮副教授撰写的《漆艺髹饰学》即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国漆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工艺技法。近年,有关漆艺技术和现代材料的涂装出书不少,而论述传统髹饰工艺的专著寥寥。六十年代有沈福文先生《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八十年代有王世襄先生《髹饰录解释》出版,如沧海明珠,是漆艺弥足珍贵的文献。当今,何豪亮先生的《漆艺髹饰学》问世,值得我们庆幸。作者经过精心调研、亲身实践、积几十年伏案之苦,始克写成。本书内容丰富、文图并茂。广为漆工艺、漆木家具、考古、美术、科研、教学、漆画、漆加工等单位提供了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文献。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铝箔作为新材料引入现代漆艺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漆艺的表达手段,同时铝箔材料与其他漆艺创作媒材的有效融合激活了传统漆材料的基因密码,使漆艺本体语言的潜能得到深入的挖掘.本文从大漆与铝箔的材料本源角度探讨如何在遵循"漆性"基础上守正创新,进行漆艺语言的丰富与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涉及衣食住行,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并做出了生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现阶段深入研究如何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漆艺;非遗(漆艺)与扶贫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非遗(漆艺)扶贫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方面具有哪些现实意义;非遗(漆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具有时代特征、理论价值、学术意义。笔者作为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2019年《"春雨工程"——"云上非遗·志愿扶贫"竹溪传统漆艺传承振兴大讲堂、大展台活动》项目的牵头人、策划人、调研者,在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思考,并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力图寻求解决方案,为非遗(漆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