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法化研究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单向性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性研究.本文着眼于日语"とニろ"的语法化,通过对"とニろを"とニろで""とニろへ"和"とニろが"中"とニろ"的语义和功能分析,论证其语法化演变过程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法举例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语法教学如何化枯燥为生动,化艰深为浅近,以提高语法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法教学举例要讲究一个“精”字,即形式上的精当,组织上的精妙,内涵上的精深。  相似文献   

3.
在语法化的作用下,“然”由具有实义的动词、代词意义逐渐虚化。作形容词词尾是其虚化后的重要功能之一。唐宋时期是“然”作词尾呈现出最活跃和最丰富形态的一个阶段,对唐宋时期词尾“然”的构词形式的归纳分析,并和现代口语中保留下来的词尾“然”的词语比较研究,即是对语法化作用于“然”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福州话虚词“乞”的多功能现象及其语法化路径,以福州话虚词“乞”为研究对象,将张敏所构建的以处置和被动为核心的语义地图作为理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描写和分析过去和现今福州话虚词“乞”功能和语法化路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动词>接受格介词>受益格介词>处置格介词>役使格介词>被动格介词”为曾经“乞”语法化路径。由于福州话虚词“乞”表处置的功能在20世纪就已经完全被虚词“共”所取代,导致现代福州话“乞”表处置的功能消失,虚词“乞”的多功能连续统便形成断链现象,仅存作为接受格介词、受益格介词、役使格介词、被动格介词此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理论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上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狭义语法化与语义虚化以古汉语中副词与助动词的翻译最为显著,突出体现于转化式虚化、省略式虚化、关联式虚化。因此,狭义语法化理论对翻译过程具有解释力。在此基础上,从语法化的理论机制入手,结合《聊斋志异》的翻译,并提供一定的分析理据,进一步探讨认知方式对翻译语言形式差异的影响,有望为语法化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持续体标记“到”的相关语料基础上,引证汉语史的材料,从语音、语法两个方面,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长江以南汉语方言持续体标记“到”的本字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9.
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二者的统一体;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的作用下,祈使句的主语。即使是貌似的第三人称,实质上总是第二人称,其谓语动词依据其含义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的形式;“祈使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虚词用法的专著。该书从汉语表达的实际出发,从语法角度分析研究虚词。把语法与修辞综合起来,着重研究虚词的运用规律,成为“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其研究分析虚词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制度性羞辱”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用异质性思维探析“制度性羞辱”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以“多元和谐”,克服大学制度建构中的理性设计单向性;“以人为本”,创设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制度环境等途径减少“制度性羞辱”。  相似文献   

12.
系统语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60年代初的“阶和范畴语法”和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系统概念的升格。系统功能语法从语言符号、功能作用、语域理论以及对话语的研究几个方面为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法学习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法“教”与“学”是一个重要问题。将发现法应用于高校英语语法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发现法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有机对接,提升语法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韵律句法学”创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但早在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中就蕴含着语法与韵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思想。这部书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描写与分析,揭示了韵律和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语法研究必须结合韵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麻了”是非句法结构,“麻”和“了”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句法关系。随着“麻”的语义不断虚化,非句法结构的“麻了”不再局限于表示肉体触觉,开始表示心理上的“懵、郁闷、无语”和“麻木”。成词的“麻了”发生语法化,成为程度副词,甚至发展出话语标记功能。基于此,研究从共时层面分析“麻了”的句法特征,同时从历时角度分析“麻(了)”的语义演变和语用化过程,并探究其中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16.
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是指方言“有+VP”句式中“有”字,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确认,句法位置固定,几乎能置放于任何时态的语言环境中,起着明显的标记作用。“副词性确认标记”这个概念涵盖了“有”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传统语法、功能语法对英语语态的阐释,提出用认知语法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英语语态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限制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将"字句和"把"字句消长考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将”字句和“把”字句两种句式的来源、历史发展、语法化历程的分析.阐述了其中差异.以此来考察“将”字句和“把”字句彼此消长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江淮方言“捣特”经历了一个从动宾短语“捣他”到形容词性詈词“捣它”,到特殊否定词“捣特”的主观化历程,语义上形成了“攻击-诅咒-否定”的语法化环链。形式上,“捣他”发生了语义指向从无到有、从事物到动作、再到话语的转变。其后续N(P)的[+指人]语义特征发生了变化,生命度逐渐降低为零。相应地,“他”发生实义虚化,语音弱化。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源于日本。1967年,日本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仿照“工业化”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当时,“信息社会”的概念在日本已很时髦。有关人士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而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反映工业社会和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