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中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过大和能源效率低下,是造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本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外各项洁净煤技术发展的动态,揭示了近几年中国洁净煤技术的迅速发展。说明发展洁净煤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燃煤污染;可提高能源效率,解决煤炭效率低下问题;可有效减少SO2排放,达到全过程脱硫的目标;可增加煤炭就地转化;有利于实现煤炭消费向以煤电为主转变,解决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洁净煤技术是解决中国煤炭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防止雾霾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煤炭和石油对雾霾的贡献最大,尤其是燃煤电厂,因为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90%,燃煤电厂约占煤炭消费量的50%.我国防止雾霾污染的对策应基于:解决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问题,要靠发展非化石能源毕其功于一役是难以办到的,我们应像发达国家那样,先解决好化石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然后再解决化石能源利用中的气候变化问题.电力是最能清洁利用煤炭的部门,我国燃煤电厂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控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不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短期内应对雾霾气候的措施为:下决心解决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控制大气污染要把控制PM2.5放在重要位置;天然气要优先用于替代分散的燃煤部门,并把替代下来的煤炭交给煤电厂应用;如果我国煤炭消费量中的80%~90%的煤炭供燃煤电厂用,就可控制燃煤污染.燃煤电厂对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重视与控制煤炭消费改善江苏环境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江苏省能源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江苏社会经济要持续发展,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必须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必须加强环境监控,降低燃煤污染。  相似文献   

4.
初明 《中国能源》1991,(5):17-19
<正> 一、建立石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石油法建立的必要性石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石油的有效供给。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8%,成为第一大能源,发达国家已占近60%。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证石油供给及合理消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7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对石油问题更加重视,日、美、英等许多国家相继采取立法措施,颁布石油法或有关法规,确保石油的有效供给及合理消费。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出现了石油消费零增长,使石油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在我国,石油、天然气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在发展国民经济、保证国防战备、扩大对外贸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石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国家,大量燃煤消费引起的能效低下、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是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研究解决城市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终端消费结构中的问题,对改善我国的能源现状,扩大清洁  相似文献   

6.
吴越涛  苗韧 《中国能源》2013,(11):14-17
摘要:煤炭是当前我国的主体能源,但燃煤导致的低效率和高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资源环境领域最突出的矛盾。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本文基于对未来的能源情景分析,强调了推进煤炭绿色转型,促进煤炭生产消费革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控总量、提效率、治污染、替油气”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冬天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连续爆发雾霾天气,除去地形风力风向等客观原因外,在燃煤、机动车排放、沙尘和建筑扬尘等众多人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燃煤过度排放,是加剧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占全球煤炭消费  相似文献   

8.
魏振香  张冠洁 《中外能源》2012,17(12):30-34
能源弹性是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消费增加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选取了2001~1010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核能的生产、消费弹性作为数据样本,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出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核能的生产弹性与总能源生产弹性的关联度分别为0.708946,0.669974、0.765697、0.676101,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核能的消费弹性与总能源消费弹性关联度分别为0.708946、0.669974、0.765697、0.676101.在能源生产弹性和消费弹性中,煤炭和天然气的关联度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建议加大对天然气这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石油的生产、消费弹性与总能源生产、消费弹性的关联度均为最低,建议应适度提高石油使用水平;水电、核能与总能源弹性关联度不高,建议目前应加大科研力度.  相似文献   

9.
煤炭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论述了我国煤炭开采、加工、运输和利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并对燃煤发电排污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粗略估算,将此经济损失计入燃煤发电成本,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另外,本文还就国家政策对煤炭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2010年和2020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趋势做了预测,并对改进我国能源政策,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燃煤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1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大气的严重污染2 0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其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5% ,在有些地区达到 90 %。 1980年我国煤炭消耗量是 6亿t ,到 1995年已达 12 .8亿t ,15年增加了 1倍还多。随着燃煤量的增加 ,污染物大量排放 ,造成了严重的煤烟型空气污染。自 70年代开始 ,针对燃煤引起的烟尘污染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控制措施 ,使烟尘排放量没有随着煤炭消费量的上升而增长 ,但颗粒物的污染依然十分严重 ,每年排放烟尘 10 0 0多万t。在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 ,68%都存在颗粒物污染问题 ,且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路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溪华 《中外能源》2008,13(3):25-34
根据我国的能源状况分析了我国必须发展现代煤化工的理由: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分别占73.3%和68.7%,煤炭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能源的主力;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生产洁净和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现代煤化工已成为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介绍了我国有关的发展煤化工的政策和规划。分析了煤基甲醇路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指出煤制油项目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萤要组成部分,但要谨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通过对煤炭在我国目前能源中的地位及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认为要治理当前的大气严重污染,就应搞好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同时,文章认为要治理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还要注意汽车尾气、粗放的冶金、建材工业、房地产、道路建设等容易产生污染的源头治理,要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才能立竿见影。治理方法要用污染源根治,代替只是“关”“停”的简单方式。文中还介绍了一些洁净煤技术和涉及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方面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洁净煤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的低效率使用造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促使我国要尽快开发和应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洁净煤技术。总结了洁净煤技术体系的内涵及其特点 ;分析了国内外洁净煤技术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存在的不足 ;对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并提出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重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安全预警指标框架体系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的能源消费在过去几年间迅速增长,各主要能源品种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不应求,这不仅给国内的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且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能源是保障中国经济的源动力,能源系统出现微小的波动都有可能对经济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能源安全预警系统,为实现稳定、可靠、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供应提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预警系统的关键是建立中国能源安全预警的指标框架体系,本文介绍了在开发中国能源安全预警系统中针对指标框架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faces a great challenge to meet its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Currently, China's energy supply is dominated by coal consumption, while natural gas and oil are in relative short supply. At the same time, nuclear energy is a relatively clean energy witho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sidering the growing cost of fossil energy and the limited resources in China, oil supply security, coal mining disasters,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global climate warming, nuclear energy is an inevitable strategic option.  相似文献   

16.
董娟 《中外能源》2014,(10):13-20
目前,德国和美国在能源结构转型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两国选择的是两条不尽相同的典型路径。德国更关注低碳清洁转型,其转型路径主要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淘汰核能、逐步减少煤炭使用;从效果来看,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重提高,碳排放量降低。美国则在关注低碳清洁转型的同时,更加关注能源安全,其转型路径既包括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采,也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前期研发;从效果来看,大大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并减少了碳排放量。当然,两国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结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而技术进步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根本保障。我国一方面应加强新能源(包括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另外,应充分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处理好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能源行业整体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中基础性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斌 《中国能源》2004,26(7):16-20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文章论述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必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同时还提出要注意能源终端消费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推广洁净煤技术和加强统一、协调、高效能源管理机构建设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演进特征总体可以概括为:能源消费总量庞大,并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刚性特征,煤炭长期作为主要消费能源,且比重始终稳定在70%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均衡性较差;能源消费大部分流向了第二产业。受能源消费演进特征累积效应的影响,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煤炭资源对外依存量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我国能源消费演进特征的成因,经济发展是其形成的根本动力,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资源禀赋约束是能源消费特征形成的基本条件,而可再生能源发展受限则抑制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我国目前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研发力度;另外,要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二甲醚(DME)经济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大关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倪维斗  靳晖  李政  郑洪弿 《中国能源》2003,157(1):9-14,26
中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1世纪的前30年内,将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使得发展可靠的清洁能源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当有限的国情,合理利用我国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寻找新型的清洁能源载体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二甲醚(DME)的性质、制备和用途,并深入分析了二甲醚经济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指出在21世纪前30年内,二甲醚正是我国迫切需要的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污染排放介于石油天然气和氢能之间、环境可以承受的燃料,它还是我国未来能源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最有前途的领域。本文预计DME将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支柱之一。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家及早全面规划、东西部同时因地制宜发展DME经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韩爱琼 《中国能源》2003,25(3):31-33,4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矿物燃料已被大量开发和使用,一方面人类面临着能源渐趋枯竭的危机,另一方面能源大量消费也引起了国内与全球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已经努力采取了各种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大力开发多种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环保产业今后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