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中下游大型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分别对小浪底水库单独运用以及小浪底与古贤水库联合运用的20个可能运行方案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河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遏制河床抬升具有明显作用。结合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运用与下游河道演变的内在规律,建立了小浪底水库出库水沙与下游河道泥沙冲淤的量化关系,给出了维持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条件,为通过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运用来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黄河断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斗 《人民黄河》1997,19(10):27-29
由于近年来黄河年径流量小,上下游用水量较多,水沙调控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河道连年断河、河床淤积,洪水位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指出黄河断流和防洪都有重要的,必须同时考虑,并提出增加黄河调水量、节约用水、减少黄河泥沙、优化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利用干流水库调水流调沙、整治下游河道、全河统一调度等一系列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粗沙区来沙量与粗泥沙模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治理黄河淤沙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断流与废水并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调节水量之水库,三门峡水库不能充分调节水量的原因是库区泥沙淤积;近年来黄河下游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亦是河道输沙能力不足引起下游泥沙淤积,文中提出在小浪底库区采用孔管塔排沙产生高含沙水流排沙,采用“沙到渠成”,淤滩刷槽技术修建明将库区淤沙送至两岸洼地及低滩的设想,对多沙河流的治理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山东黄河挖河固堤的必要性1.1河道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山东黄河位于黄河最下游,河道长628km,其特点是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m,洪水位高出两...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实测水沙资料,对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近30年下游河道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趋势,即淤积有,较大幅度地减少,其中汛期淤积量减少非汛期河道由淤积状态转变为冲刷状态;在滞洪排沙运用条件下,出现以粗泥沙为主的淤积;在蓄清排浑运用条件下,由于来水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白杉 《陕西水利》2003,(1):44-45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的河道成为“悬河”.河势多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决口,1950年以后,黄河下游分段开展了河道整治工作.已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经受了多年不同类型洪水的考验,这些工程改善了河道的横断面形态,限制了不利河势的出现,稳定了溜势,规顺了河槽,减少了防洪中的被动局面.实践已经证明,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对确保防洪安全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水利学报》2012,43(2):127-135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以黄河下游洪水不同时期水位的变化、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以及漫滩流量和削峰作用的变化来论述下游河道淤积对洪水演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含沙量和年输沙量均居世界大河之首。由于泥沙淤积,下游河道逐年抬高,现已成为地上悬河。随着河道的淤积抬高,防洪水位不断上升,洪水威胁和防洪负担日益加重。针对河槽宽浅,水流挟沙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书第一著者是从事黄河泥沙研究的资深知名专家。她带领年轻同志撰写的这本专著,对三门峡修建50年来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进行全面的总结、整合、提炼和升华,系统研究了天然条件下和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期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河床演变和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多沙河流冲积性河段自然属性及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定量地显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下游河道的作用;还初步分析了上中游大型水利枢纽调节径流、沿黄引水、引沙及中上游综合治理对下游河道的影响,介绍了下游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以及50年来泥沙调控实践及其效果,等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中、较粗泥沙冲淤效率与细泥沙含量和全沙含沙量的定量关系,据此得到不同细泥沙含量条件下,中、较粗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不发生淤积的临界含沙量。同时,结合黄河干流水库的分组排沙比与全沙排沙比的关系,给出小浪底水库不同入库含沙量条件下,中、较粗泥沙在下游河道不发生淤积的水库排沙比。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宏观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炯心 《水利学报》2004,35(2):0008-0016
以1950~1997年间黄河下游来水量、来沙量和河道淤积量的长系列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宏观趋势,结果显示,尽管来沙量和来水量都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下游河道淤积量在总体上却并无减少的趋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随来沙量的减少而减小,随来水量的减小而增大。大规模的水土保持,使入黄泥沙大幅度减少,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使下游河道来水量大幅度减少,输沙能力下降,会使下游淤积量增 大。二者在数量上接近于相等而互相抵消,使得下游淤积量并无减少的趋势。黄河下游来沙大幅度减小而淤积量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由于河道泥沙输移比减小所导致的结果;而泥沙输移比的减小则与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的减弱和来沙系数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上下游淤积严重,河床抬高,过水过冰能力减弱,因此,黄河凌汛常给两岸造成灾害,给工程带来威胁。凌汛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基百河道淤积和上游来水量大,相应防凌减灾的关键是减少河道淤积和近年 游来水量,为此采用黄河2000m^3/s以上洪峰洪水冲沙,以减少枢纽上下游淤积,增大过水过冰能力,封、开河时,利用刘家峡水库的调控作用,科学控制下泄流量,减少槽蓄水增量,变被动防凌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黄河下游年平均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虽然近几年按2000年防洪标准加高加固了部分堤防、险工,进行河道整治工程,消除了一些险点、险段和病险涵闸,但防洪工程仍然存在许多隐患,防洪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抬升较多,中等洪水淹没范围增大;汛前河道断流是时间拉长,断流河段不段上延。本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引黄用水发展情况、引水引沙特点以及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径商、河道冲淤和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排水河道淤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民 《人民黄河》2002,24(11):34-35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骨干排水河道南岸有贾鲁河、惠济河、涡河、红卫河、万福河、朱赵新河、小清河、北岸有卫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等。自1956年夏灌以来,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河沙退入排水河道,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排水河道淤积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排水河道的淤积程度以及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并以灌区水沙平衡入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数学计算模型,为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及河口冲淤演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汛期黄河下游枯水中沙,是1986年以来的第11个枯水年份,7-10月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6亿t左右,其中7月份淤积泥沙4.27亿t,占相应少量的81%,分析了1996年汛期下游河道及河口段的冲淤情况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综述了1986年以来的河道冲淤特点及河道萎缩情况,对下游洪水位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0.
牟玉玮  牟彦艳 《人民黄河》2001,23(11):13-14
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在泥沙问题未解决前,下游治理应防洪,防淤并重,在搞好防洪的同时,尽快把“河槽防淤”工作开展起来,防止河道淤积抬高。造成河槽淤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沿程淤积;一是填海造陆,河道延长造成的河道平衡剖面升高。沿程淤积,是小水期有些河段河宽,水浅,水流挟沙能力低造成的,可用“三级河槽”缩窄河宽,加大水深,提高小水挟沙能力的办法解决,填海造陆,河道延长是泥沙在河口淤积造成的,可用“分洪,挖泥”降低水位,控制河道延长的办法解决。这样,既可解决河道淤积抬高问题,又可利用在河口淤积为害的泥沙,把潮间带淤成数十万公顷不怕潮,不返碱的高地良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