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三维足部扫描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5名18-27岁之间的中国当代青年女性进行足部三维扫描和足底压力测试,分析中国当代青年女性的脚型特点以及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青年女性脚型结构与全国成年人脚型规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实验得到的当代青年女性的跖趾围长与脚长间的回归方程为"跖趾围长=98.264+0.525脚长",即脚长每增加10 mm,跖趾围长增加5.25 mm;3、脚底后跟部位和前脚掌第二跖趾、第三跖趾部位是行走过程中的主要受力区域;4、行走过程中左右脚足底压力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使用Novel Pedar鞋垫采集17名女性连续8 h穿着高跟鞋过程中连续穿着0 h、2 h、4 h、6 h和8 h的足底压力参数,将足底分为8个部位:第一脚趾部位,第二至五脚趾部位,跖趾内侧区,跖趾中部区,跖趾外侧区,腰窝区,后跟内侧区和后跟外侧区。探究连续穿着高跟鞋足底压力变化的分布及趋势。结果显示:1、连续穿着高跟鞋过程中足底各部位压力分布情况为:跖趾部位后跟部位脚趾部位腰窝部位;2、随连续穿着高跟鞋时间增加足底压力向跖趾部位转移(跖趾内侧跖趾中部跖趾外侧);3、连续穿着高跟鞋时间越长对跖趾部位危害越大,连续穿着时间不宜超过6 h。  相似文献   

3.
使用Novel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14名女性穿着9种鞋跟结构的高跟鞋正常行走时足-鞋界面间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峰值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和接触面积等足底压力分布数据,探究跟高和跟型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实验鞋为定制,跟高分别为30 mm、50 mm、70 mm,跟型分别为细跟、粗跟和坡跟。足底分为8个区域:拇趾区域,2~5趾区域,跖趾内侧区,跖趾中部区,跖趾外侧区,足中区,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研究结果表明:跟高对足-鞋界面间压力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跟高的增加,跖趾内侧压力显著增加,足跟压力显著减小;50 mm粗跟高跟鞋为实验鞋中最舒适高跟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10岁儿童足底压力及步态的测试,分析了不同负重状态下足底第1脚趾、第2~5脚趾、第1跖趾、第2~3跖趾、第4~5跖趾、中足、后跟内侧、后跟外侧8个部位的压力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儿童背负不同质量的书包正常站立时,足底各部位的压强变化相当复杂,尤其从无负重到负重自身体重10%时,中足、后跟部分的压强变化较为显著;儿童在背负不同质量的书包行走时,跖趾部位的变化最为显著,当负重大于自身体重的15%时,第1脚趾和第1跖骨的压强会显著增大。该项研究成果可以为包括儿童书包在内的各类儿童服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原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健康青年足底压力分布规律,比较两个民族青年人群足底压力特征差异。为构建高原人群步态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运用意大利MPS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经过筛选的西藏大学在校世居与移居高原健康青年160人进行双足足底压力测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站立时男性接触面积、女性峰值压强、平均压强、足弓指数在民族间存在差异(P<0.05);行走时女性接触面积和足轴角在民族间存在差异(P<0.05)。(2)男性第1趾(T1)、第2~5趾(T2~5)、第5跖骨(M5)区域的接触面积)、T1、T2~5、第2跖骨(M2)区域的压力峰值、足中部(MF)区域的峰值压强以及T1、T2~5、第1跖骨(M1)、M2、第3跖骨(M3)、第4跖骨(M4)、M5区域的冲量在民族间存在差异(P<0.05);女性T1、T2~5、M4、M5、足跟内侧(MH)、足跟外侧(LH)区域的接触面积,T1、T2~5、M2区域的压力峰值,T1、M1、M4区域的峰值压强,T1、T2~5、M4区域的平均压强,以及T1、T2~5、M1、M2、M5、MH区域的冲量在民族间存在差异(P<0...  相似文献   

6.
以LABVIEW虚拟测试仪器为手段,对高跟鞋不同的跟高(5~9 cm)所产生的足底特征部位的压力值进行测试、采集、存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对鞋底对足底压力影响的清晰认识,为人们选购高跟鞋提供理性的科学依据,并为高跟鞋生产企业在做鞋设计时,提供确凿的参考依据,让其明确在满足美观性的同时,如何设计鞋底更有利于足底压力的舒适性,以达到美观性和舒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FootscanR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213名年龄在8~14岁之间的男童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有效样本数为182例。将所有受试男童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非肥胖组(Group 1)和肥胖组(Group 2),分析各年龄段两组男童的足底压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龄段两组男童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压力值以及冲量的显著性差异均集中在第2~5跖骨区域、中足区域以及后跟区域,表现为肥胖组明显大于非肥胖组;2、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男童的足底压力特征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目前鞋内部环境的评价体系单一和相应的数据缺乏问题,自主研究出将压力和温湿度数据一体化检测系统,可实时收集鞋子内部环境参数和足底压力。选择不同脚型的志愿者,采集分析了足底分区压力分布数据,证明了此装置的可行性。对比分析慢跑鞋和篮球鞋在三种状态下(静坐、步行和慢跑)足底分区压力分布和温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功能性鞋的足底受力分布不同,选择不同材料对吸湿和透气有一定的影响,为制造功能性的鞋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四种不同硬度的材料应用于职业高跟女鞋中底前掌的制作,对36名21~35岁之间的成年女性进行试穿后主观评价调查,并利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每个受试者鞋-地界面间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中底硬度对职业女鞋舒适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肖氏硬度为18的较柔软中底鞋(SRS)和肖氏硬度为12的柔软中底鞋(SRVS)比肖氏硬度为22的较硬中底鞋(SRF)和现用泡棉中底鞋(PM)舒适;2、SRS鞋前掌部位足底压力较小,减小的足底压力向后跟转移,导致后跟部位足底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老年人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为足底压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对60-65岁正常体重和超重老年人各14人测试足底压力峰值、压力冲量、接触面积及负荷率.结果:肥胖组优势侧足M2、M3、M4、MF、HM、HL区域及非优势侧足M4、MF区域压力峰值均大...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数据,总结其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硬度的减压材料进行组合,制得3种压力分散鞋垫;对受试患者试穿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3种压力分散垫和普通鞋垫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综合评价了鞋垫分压和减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HM>HL>M2>M3>M1;峰值压强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与普通鞋垫、国外某糖足防护鞋垫相比,患者穿着压力分散垫时,足弓接触面积均有所增大,前掌和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得到降低,获得了良好的分压和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运用Novel pedar-X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8名女性穿2种类型(有防水台与无防水台)3种高度(5、6、7cm)高跟鞋时,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下足底压力特征。探索了鞋跟高度与防水台设计对穿着高跟鞋时足底压力舒适性的影响,为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健康选鞋及高跟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外八步态群体与正常步态群体在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异同.采用Footscan(R)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1500名18~20岁大学生裸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并选取23名外八步态学生和23名正常步态学生对其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和相对接触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步态人群相比,外八步态足底的压力参数(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绝对接触面积、相对接触面积)在前掌区域增大,足弓和后跟区域减小,压力向前转移;前掌和后跟内侧相对接触面积增大,足弓处的相对触地面积减小,未表现出扁平足趋势;自然外八步态和模拟外八步态的足底压力分布确实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足弓和后跟区域.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鞋靴舒适性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对提高鞋靴穿着舒适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进行了简述并指出此研究的不足。表面肌电(s EMG)是研究运动过程中肌肉电信号变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也逐步应用于鞋靴性能检测。建立s EMG与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同步模型能够将两种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可为提高鞋靴穿着舒适性的研究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快速推进可穿戴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的应用,介绍了人体足部的生理结构、足底压力的来源和运动步频。基于可穿戴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探究了基于织物传感器的一体式压力监测袜的制作材料与响应原理,以及基于柔性电子传感器的集成式压力监测鞋的信息传递模块与工作原理;阐释了可穿戴足底压力监测系统特征点的选取原则,及其在摔倒检测、足疾诊断、足底压力数据库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现阶段可穿戴足底压力监测系统在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材料性能不佳、无线传输距离短等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生物力学、纺织材料、电子通信交叉融合一体化的更完善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Footscan压力板测力台组合系统采集青年女性穿着一型、一型半和二型三种型号高跟鞋自然行走状态下鞋-地界面间压力参数变化情况,并由受试者为三双实验鞋的舒适度进行评分。鞋-地界面间足底部位被分为9个分区,主观舒适度评分项为足底七个部位、实验鞋五个部位及实验鞋的整体舒适度,共计十三项。实验结果表明:穿着二型实验鞋时足底各分区部位的压力负荷最均衡,穿着一型实验鞋时跖趾和后跟外侧承担了较大负荷;二型实验鞋在8项舒适度评分项中分值最高,一型实验鞋在11项舒适度评分项中分值最低。三种型号实验鞋中二型实验鞋舒适度最佳,一型实验鞋舒适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是研究穿鞋状态下足-鞋界面压力分布的必要手段。本文回顾了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了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运动功能鞋的设计、功能开发和检测三个方面中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人的一生中,我们的双脚不得不承担各种各样的双足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刚开始行走的几年里,脚的形态和功能发生着急速的变化,此外,因足部变形而引起的疾病同样也会影响足底压力。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脚的功能将会在生活中逐渐变化。然而,年轻人和年长者关于足底压力的主要差异还没能被很好的描述出来。本次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足底压力变化。【方法】分属于4个不同年龄层的104位健康人,通过足底压力测量的方法反复测量分析(幼儿:主要年龄1岁(±0.2);7岁的儿童:7岁(±0.4);成人:31.9岁(±2.1);老年人:68.7岁(±3.2))。使用Emed压力器来测量峰值压强、最大压力、接触时间、接触面积和足弓指数。【结论】不同年龄层的每个指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所得,老年人的最高峰值压强差异最为显著(P0.001),幼儿的峰值压强较低为145 kPa。七岁的儿童和成年人相对较高为400~600 kPa,年长的甚至会超过800 kPa。【解释】成年人中较年长的在压力很大的时候仍具有运动的功能。这份关于不同年龄层压力值的研究结果可作为标准的足底压力数据来比较病态的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生物力学在运动鞋设计及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才 《中国皮革》2012,(4):98-101
查阅了国内外运动鞋生物力学相关研究文献;采用人体测试与材料测试相结合对5双具有弓结构设计的知名品牌运动鞋进行舒适性评价,并应用Novel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以及减震冲击测试仪器对穿着过程中受试者足底压力及试验用鞋的减震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b3运动鞋的舒适性最佳;(2)鞋底重量客观测试与主观感受一致,表明随着重量降低,有助于人体主观舒适性提高;(3)足底压力测试结果表明,穿着b3运动鞋的足底最大压强及平均压强均较小;(4)有些物性指标可能测试结果不佳,但是主观感受却比较好,例如前掌易弯折,表明易弯折舒适性不仅与弯折力值有关,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前掌帮面材质、前掌减震性能等因素,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采用美国F-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5名男性受试者进行裸足压力测试,运用SPSS聚类分析峰值压力和均值压力。结果表明最佳聚类结果为均值聚三类:第二、三跖骨及足跟高压区域、第二至四足趾及足弓低压区域、第一足趾及56骨压力适中区域。将对应足底的鞋垫位置合理进行功能性区域设计,分为减压区、分压区和稳定区,以此提出了对应改善足底压力分布的优化建议,分散足底压力,保护人体足部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