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连续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鄱阳湖水系水质及湖体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水系水质及湖体水质均呈下降趋势,枯水期水质比丰水期更差;水系主要污染物为NH3-N、TN和TP,湖体主要污染物为TP和NH3-N;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均为中营养,有逐步向富营养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环鄱阳湖区域实施污染净化型农业的产业化是控制湖区面源污染,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本文论述了污染净化型农业特点及其在鄱阳湖实施产业化的有利条件,提出了适合鄱阳湖区域特色的污染净化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旅游活动对沙湖水质的影响,在对沙湖2009—2014年水质状况及旅游活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影响沙湖水质的主要旅游活动因子,选取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氟化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8个指标作为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灰色关联法分析研究旅游活动因子对沙湖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沙湖水体电导率逐渐增大,透明度逐渐减小,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现上升态势,污染程度逐年加重,2011,2012年沙湖水质处于基本合格状态,2013,2014年沙湖水质已达到污染状态;影响沙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大小的旅游活动因子依次为餐饮住宿总用水量、船舶接待总人数、餐饮住宿接待总人数、旅游总人数、汽柴油船接待总人数,旅游活动对沙湖水体环境质量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漓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根据1999—2000年的实测水质资料,采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漓江的4个国家监测断面的5个项目进行分类判断,以确定每项指标的污染程度和整个河流水质的污染情况,采用污染分担率反映河段污染物构成,采用污染负荷比评价河段污染水平,4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228,0.358,0.373,0.332.漓江的污染程度上游较轻,下游稍重.并对水质污染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与控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化肥流失、农药流失、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等污染源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系统归纳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控制方法,并结合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鄱阳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9,(3):17-21
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按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对瑶湖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瑶湖水域各采样点污染严重程度基本为NH3-N> COD> TP。以枯水期的污染最为严重,各样点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基本大于4. 0,平水期次之,丰水期的污染程度最低。上瑶湖大部分水域为重度污染,综合水质级别大部分为Ⅴ类,中瑶湖在各时期综合水质级别大部分为Ⅳ类,而下瑶湖除在枯水期外,其余时期综合水质级别基本为Ⅲ类,污染较上瑶湖轻。总体而言,瑶湖整体水质较差,基本无法达到Ⅲ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鄱阳湖及五大支流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形式揭示了鄱阳湖及其五大支流CODMn时空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鄱阳湖水系CODMn变化的主要两个特点:①CODMn呈季节性变化;②流经城市地段后,水体CODMn值将升高。通过对CODMn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从地表径流、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点源、水土流失面源等方面的影响解释了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预处理与浸没式超滤膜集成工艺的出水水质以及预处理对膜污染的影响.方法 以松花江水源水为试验原水,用浸没式超滤膜对原水进行过滤,并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膜出水水质和膜污染进行分析.结果 混凝、PAC-混凝、污泥回流、炭泥回流四种膜前预处理均可提高超滤出水水质,炭泥回流对膜出水水质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对原水中浊度、DOC、UV254、CODMn、BDOC和THMF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5%、40.7%、44.4%、55.9%、83.6%和59.5%.在长期的周期性膜过滤过程中,预处理不仅可以明显降低膜运行的TMP,而且可以降低不可逆膜污染,从而有效延缓膜污染.结论 四种预处理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膜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其中炭泥回流对膜出水水质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且可以更好地减少不可逆膜污染.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2004~201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泊水质达标率均低于50%;整体水质以中、重度污染为主;富营养化程度较重;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湖泊高锰酸盐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后官湖和北太子湖水质呈现好转趋势,官莲湖和硃山湖水质呈现下降趋势,其余7个重点湖泊水质维持平稳趋势.由于城市生活污水、湖泊水容量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虽然经过一系列湖泊治理工程的实施,湖泊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开发区湖泊在武汉市仍处于污染较重的水平,需要从完善法规条例、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建立湖泊监测预警机制着手推进湖泊保护和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佳木斯市城区1994~1996年的水质水量监测资料,对城区废污水的污染现状、污染程度及对城区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对污染源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倒灌鄱阳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变化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江水倒灌是长江与鄱阳湖关系的主要特征,其变化特性和发生条件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利用长江干流九江、八里江和大通站及鄱阳湖星子、都昌、康山、湖口站的实测资料,从江湖水位、流量关系及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三峡水库2003年建成运行后长江干流与鄱阳湖关系的变化。基于能量平衡的基本原理,研究了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内在机理,提出江水倒灌条件的理论公式。结果表明:1)鄱阳湖具有洪水湖相、枯水河相的特性。都昌站水位在15 m以上时,湖区由河相向湖相过渡;康山站水位在17 m以上时,湖区呈现湖泊特性。2)江水倒灌主要发生在汛期7-9月,7、8、9月分别占倒灌总天数的41.6 %、24.8 %、28.8 %。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水库汛期拦蓄洪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倒灌强度。3)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长江出现大的洪水过程且鄱阳湖5河总入流消退或过程平稳是倒灌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倒灌流量的大小和持续天数主要取决于长江洪水的持续时间和洪峰量级。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深入认识江湖关系及影响机理提供参考,也可为鄱阳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选取1990-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GDP和各污染变量数据,构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主要以二氧化硫和固体废物的形式影响环境质量,各污染物的排放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诊断南四湖的重大水环境问题,分别于2006、2007、2010和2011年4次对南四湖水质与底质进行布点监测.根据4次监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南四湖表层底泥进行了有机质及氮磷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上覆湖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表层底泥有机质、总氮(TN)和总磷(TP)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其中TP分布均一化明显;南四湖上覆湖水氮磷浓度与其对应表层底泥氮磷含量没有明显关联性,说明南四湖水体污染仍以外源污染为主;2011年监测的入湖河口表层底泥有机质、TN和TP含量的平均值低于湖区平均值,说明南四湖湖区表层底泥对有机质、TN和TP的富集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流域内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同时制约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亟须实行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更好地协调流域内河流上下游、河湖以及行政区域之间的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在对鄱阳湖流域特征分析和综合管理回顾的基础上,探讨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框架,分析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和范围、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适应性管理等问题,提出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流域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赣江南昌段表层水和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鄱阳湖流域中赣江南昌段表层水和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赣江表层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均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一级标准限值。赣江南昌段底泥中重金属w(Cu)、w(Pb)、w(Cd)、w(Zn)、w(Cr)、w(As)的平均值分别为29.509、22.372、2.341、22.092、20.203、11.671mg/kg。整个赣江南昌段的RI平均值为144.21,总生态风险水平属于很高,其中八一大桥2个断面RI分别为169.89和192.38,已成为潜在生态高风险区域,根据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得出赣江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为CuCdPbAsCrZn,其中Cu、Cd是主要污染物,相关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对赣江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水质指标和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千岛湖水质现状和污染来源及可行的治理措施。运用层次分析法,把相关因素分成水环境目标、监测指标、污染来源、治理措施4个层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上游来水有机物污染、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沿岸城镇水污染、水土流失、旅游业等是千岛湖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梁素海近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的主要营养盐在不同湖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湖河口营养盐含量较低,各湖区营养盐含量较高;受河套灌区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条件的影响,湖区内氨氮,TN,TP等营养盐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年际之间,湖泊氨氮,TN,TP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一直高于Ⅳ类水质标准.最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2011年湖泊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乌梁素海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