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6,(11):34-38
为了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运用SBM模型和传统DEA模型对环境规制下西部地区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非期望产出前提下西部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差异性,表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效率较低、时空差异性明显。建议加强西部地区水环境规制力度,完善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工业用水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利用绿色化与西部工业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用水效率指标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1—2020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用水效率相对全国总体偏高,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特点。无论农业、工业还是综合用水水平,胶东半岛用水效率均为全省最高(尤其是青岛市),其次为鲁中,再次为鲁南,鲁西北用水效率最低(尤其是滨州和聊城市)。全省有8个地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济宁、威海、日照和菏泽市)DEA达到有效,且规模和技术均有效,其他8个地市未达到DEA有效,尤其是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全省最低。2011—2020年期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平均升高8.2%,用水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增长的影响;其中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市增长幅度最大,均超过10%。但自2014年以来,全省TFP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甚至于2019—2020年降低至1以下,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未来山东省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适当控制鲁西北和鲁南地区的生产规模,并加快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估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是化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GML指数分析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动态变化;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研究发现:2010—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均值只有0.585,未达到有效状态,但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各省(区)间差异明显,陕西最高,宁夏最低,呈东高西低态势。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GML指数的提高是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共同推动的结果。自然、社会、经济及环境是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一级驱动因子,科技创新水平、工业用水强度、人口素质水平是驱动力最强的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DEA有效的地级行政单元有26个、非DEA有效的地级行政单元有42个;通过对42个非DEA有效行政单元的投入冗余测算,发现由于规模效率不高造成的有27个、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有15个。2009—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波动大的特点,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且技术水平是影响其关键因素。从流域来看,2009—201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指数的综合平均值为0.957;其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TFP指数为0.977;上游和中游地区次之,TFP指数分别为0.958和0.948。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反映了水资源开发使用情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河南省18个地市2009—2018年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用水量作为投入指标,GDP和污水排放量作为产出指标,分别利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18个地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采用T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可得:从相对效率分析看,郑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豫中和豫西地区水资源用水效率次之,各区域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缩小趋势;从绝对效率分析看,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年均增长2.7%,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增长3.1%,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比重和农业用水比重是影响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增大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用水比重增大则会降低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河南省实现高效用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度中国不同规模、不同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集了2000~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利用面板模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期间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特大城市、东部城市和高行政级别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高于其他分组。②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较低是限制中国城市水资源提高的主要原因。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教育进步对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他因子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区别。基于研究结果,从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市场机制、政策制度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述  吕文芳  王建平 《水资源保护》2022,38(4):80-86, 94
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动态评价,以长江流域1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SEDEA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法,探究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利用Malmquist指数与WARD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11省区2013—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东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11省区水资源的Malmquist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说明Malmquist指数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而制约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评价河南省水资源绿色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运用ArcGIS软件分析水资源效率的时空特征,依托GeoDa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类型水资源效率变化趋势不同,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呈现下降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河南省18市水资源效率差距变化趋势不同,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差距呈缩小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差距呈增大趋势,且水资源经济效率明显高于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河南省水资源经济效率高和中高等级城市、低和中低等级城市各占50%,而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高和中高等级城市、低和中低等级城市则分别占55.6%和44.4%;河南省水资源效率相似的地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增强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则呈减弱趋势;河南省水资源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低-低集聚地区均为安阳市,经济效率高-高集聚地区为平顶山、许昌、漯河和周口等4市,环境效率高-高集聚地区为平顶山和许昌市,绿色效率高-高集聚地区则为洛阳和许昌市,低-高与高-低集聚地区数都为0。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指标集中选取6个指标,运用DEA-Malmquist评价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分析沿黄九省(区)2014—201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发现: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总体良好,呈逐年上升趋势;沿黄九省(区)中,山东省的用水效率最高,四川省的用水效率最低;受技术变化指数因素影响,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增长趋势。总之,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用水水平,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SBM-DEA模型、网络DEA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的效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的效率值提升趋势明显,能源子系统效率值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各子系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效率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协同作用的地区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中国WEF系统效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效率平均值呈依次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是低效率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