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健健  邰杰 《湖南包装》2023,(4):25-30+109
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实地调研,从景的内部结构入手,归纳出33种景的构成方式,并且总结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构景的变化规律以及构景的思想根源。在研究方法上亦采用图像引证法,精心择取苏州古典园林的实景型版刻插图、在苏州刊刻的文学性版刻插图,即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图像资料引证视角,将现实景观照片与园林版画共同运用于“构景法式”的图示指引作用说明。研究结果不仅为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有助于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继承传统和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2.
张雪 《硅谷》2014,(18):142-142
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失去其诱人的魅力,经过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之间逐渐产生落差。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的分析,研究现代居住区景观的时代特征,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应用到现代居住区景观中,创造舒适的带有历史记忆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古典园林古朴、自然、清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山水园林中的典范。因此,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来说,不仅需要一批勇于创新的园林设计师们来指导,还要借鉴传统的风景园林模式,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有关方面研究,来分析一下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丽  张钰 《中国科技博览》2014,(16):351-351
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均影响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文章结合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将中国古典园林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分析了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上看,明清的园林较唐宋的空间范围小,由于空间不大,再建筑许多大的庭院就产生了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在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本文将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来具体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韵 《中国科技博览》2012,(30):200-200
园林近年来,中国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发展迅速,从公园、城市广场、道路景观、公共绿地、会所、住宅区园林景观到私家花园等,园林景观覆盖到城市的各个空间。园林铺装是景园中的重要组成,从平面角度看,铺装是园林主要的视觉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园林中使用的复合木材,既克服了天然木材强度较差,易于腐烂的缺点,也相应减少了天然木材的使用量,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因此,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的基本原则,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伴随着园林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园林建设者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建设者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既不固步自封,怀疑和排斥新材料的使用和推广,也不盲目追新求奇,铺张浪费。勇于推陈出新,探索和尝试新材料的使用,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百花齐放贡献一份力量。园林建设者要坚持就地取材、因材构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这既能较好地体现出园林建设的经济性,优先选用现有的材料来造园构景,又有助于体现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并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和情况。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结构的内核,构成不同时代人们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了多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从整体性、辩证性和意象性三种特征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创作原则,并且成为各种造园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的逻辑基础;辩证性思维通过“阴阳相生”的理念巧妙地处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关系;意象性思维将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从传统思维方式角度研究古典园林创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创作的逻辑依据,从而在当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同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精髓,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把握我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本文将古典园林与古典诗词进行对比,揭示了园林中融有诗文、诗文中融有园林,二者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相互渗透和借鉴的发展状态,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古典诗词建构手法的共通性,从而为现代园林意境塑造增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园林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形象。我国的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植根于民间,园景构图根据生活的需要,设置合理、设施齐全。如今,已经形成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足鼎立的局面。文章将从岭南园林的特点、形成、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历史状况来分析和阐述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无锡近代园林和苏州古典园林同属为江南私家园林,两者文脉相承、出处同源,都是吴文化的延续。但两者由于产生和所处的时代不同、园主的身份和思想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园林是时代的产物,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江南园林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文化艺术瑰宝。试图通过对无锡近代园林和苏州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研究,挖掘无锡近代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促使人们投入更多的目光来关注本应与苏州古典园林具有同等地位的无锡近代园林。  相似文献   

13.
“模山范水”、“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行为充分支持现代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园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以对空间形态的塑造为基本表现手段,山、水、建筑等景观要素都是以一定的空间形态、空间关系而存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除少数仅由单一空间组成的小园外,大多是由若干个空间组成,有些大、中型园林其空间丰富、大小各异,空间组织异常复杂,很多事景区、多空间的复合。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景观和无限的园林意境,就需要在较小的范围内,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更大的天地,更多的景色,使有限的园林空间具有无限延展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园林铺地,作为空间的一个界面,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浏览交通条件,而且成为园林风景的一部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几千年来,积攒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园林艺术宝库中不可磨灭的杰作之一,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类型,纹样,以及色彩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古典园林铺地对现代园林铺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与享受。在园林建设中,人们十分注重园林的美的享受,而景观石正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因素,在园林造景工程中起到关键的构景作用,所以,景观石逐渐成为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宠儿,被设计师广泛的应用到园林工程中。本文针对景观石在园林造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景观石的布置方法以及在造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带来沧桑美的废墟景观是十八世纪英国如画式园林中的重要点景建筑,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对于当今城市和园林景观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英国废墟景观的发展历史,梳理了废墟景观在如画式园林中兴起的过程,进而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景观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后期的一个高峰,艺术造诣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的网师园乃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该园以小巧玲珑,曲折幽胜见长。园地仅8亩余,面积很小,呈丁字形平面。建筑密度却高达30%,但其组景手法灵活多样,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建筑及游览路线,布局紧凑,简洁自然,池周亭阁错落,借、对、虚、实;迂回曲折,步移景易,  相似文献   

19.
温君 《中国科技博览》2011,(31):225-225
社会发展与变革不断为园林专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会。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中国园林专业必须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放下小农园林思想包袱,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应在现有专业领域基础上,努力成为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地规划设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  相似文献   

20.
园林意境的感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