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难以评定,尤其是电磁环境与电子信息系统相互影响、紧密耦合情况下复杂电磁环境难以度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从复杂电磁环境复杂度、威胁度两个层面对复杂电磁环境进行度量评估的方法。在构建复杂电磁环境“四域”(时、空、频、能域)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四域”特征占有度指标的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以及基于“四域”特征相关性指标的电磁环境威胁度评估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评估算例。仿真结果表明了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可为复杂电磁环境评估和模拟等相关问题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方法是研究电磁环境影响机理和构建试验电磁环境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通信侦察装备电磁环境复杂性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电磁环境信号对通信侦察装备影响,提出了利用电磁环境不确定复杂度、相似性复杂度和占有复杂度的通信侦察电磁环境复杂性度量方法,给出了不确定复杂度、相似复杂度和占有复杂度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估通信侦察能力试验中所构设电磁环境的复杂度,为电磁环境构建和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耿涛 《现代导航》2021,12(3):221-226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对抗实战化训练,是检验雷抗部队应对复杂电磁环境并发挥装备最大作战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分析并建立了涵盖雷达对抗实战化训练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流程;其次针对训练效果评估需求与电磁环境复杂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用电磁环境复杂度影响因子来表示复杂电磁环境对训练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加权的训练效果评估算法,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对抗实战化训练效果评估,确保受训部队在基本一致的电磁环境尺度上进行训练成绩评比。研究成果可为雷达对抗实战化训练组织和训练效果评估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定量评估方法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场电磁环境复杂度的评估,是研究战场电磁环境的最重要、最感兴趣的目标之一。为定量评估战场上电子对抗装备面临的电磁环境状况,构建了复杂度定量评估模型。首先提出了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指标评估模型,再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根据电子对抗装备受电磁环境影响的程度情况,给出了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的四类划分标准,最后总结给出复杂度评估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了计算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评估模型能够定量反映出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状况,结果合理,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电磁干扰复杂度定性与定量评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S变换时频空间模型的复杂度评估方法。利用快速S变换方法同步提取时域占用度、频域占用度和能量占用度等评估指标,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快速S变换时频空间评估模型,将时域、频域和能量域3维向量的F范数和均方根作为电磁环境主观复杂度和客观复杂度评估指标,克服了传统电磁干扰复杂度评估独立参数定级不能全面反映电磁干扰整体特性的局限性。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有效同步提取时频及能量评估特征参数,时频空间评估模型能精确反映整体电磁干扰特征;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评估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估电磁环境复杂度及其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影响,该文以通信系统为例剖析了电磁环境复杂度根源表征量 信干噪比,建立了电磁环境等级与2FSK, BPSK, QPSK, MSK, QAM数据通信系统性能的映射,并引入电磁环境余量和信号余量概念,给出了面向典型数据通信系统的电磁环境图谱,为实现有用信号强度、电磁环境干扰和噪声信号强度到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间转换提供了直接途径。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面向电子信息系统的极化量提取、实时频谱分析技术,提出了电磁环境测量评估系统组成,分析了其工作原理,设计了面向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环境测量、评估流程。最后,利用数字仿真方式,对于应用MSK/单极天线、64-QAM/偶极天线、QPSK/喇叭天线、2FSK/缝隙天线的4类通信系统,分析了上述系统在同一电磁环境下的不同效应,其复杂度等级分别为III级,V级,IV级和II级。结果显示,面向对象的电磁环境要素测量可有效地获取与电子信息系统相关的电磁环境分量;相同电磁环境下不同通信设备可产生不同效应,这充分验证了电磁环境的复杂度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评估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考虑靶场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了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分类和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电子装备类型及电磁环境适应性特点。其次提出基于电子装备类型的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评定方法,即对于雷达类和通信类设备基于信噪比、侦察类设备基于信号脉冲流分别制定复杂电磁环境等级。第三考虑用频装备天线扫描,给出了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动态统计分析表达式。该研究可为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和作战指挥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种改进的电磁环境复杂度定量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电磁环境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复杂度定量评估方法.在评估指标集上,选取信息量变化率作为电磁环境演化特征的衡量参数.评估样本的获取结合搜索数据的时频分布,以聚类和Hough变换的方法快速估计信息量变化率.最后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模型实现了电磁环境复杂度的定量评估.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陈训韬 《通信技术》2010,43(8):79-81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电系统的频谱效率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带环境参数的SUE评估方法,用以解决复杂电磁环境及动态频率指配策略带来的电磁空间占用表示问题。给出了移动通信系统的SUE的仿真计算示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经验吻合,计算过程可操作性强。通过根据具体的系统用途和所处的电磁环境复杂性设定M、Tw、Tc等参数,该方法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10.
电磁环境可视化显示研究是以现有二维空间的电磁环境数据场的点数据为基础,设计集可视化技术与GIS技术于一体的可视化系统,全面表现地理环境和电磁环境的分布情况,以期为通信与通信对抗、雷达与雷达对抗的电磁环境显示提供依据,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试验与演练指挥提供辅助平台。  相似文献   

11.
复杂电磁环境是现代电子战靶场最显著的特征,针对电子战靶场的特点,提出了复杂电磁环境系统的建设要求和总体设想,指出目前国内电子战靶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抗干扰效果评估、抗红外成像干扰试验、仿真试验和硬件在回路试验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试验电磁环境复杂等级量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电磁环境是现代战场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电子信息装备战术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武器装备试验已势在必行。从电磁环境的特定复杂性出发,分析构建了试验电磁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试验电磁环境的复杂等级划分标准,为科学构建试验电磁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满堂  张家新  刘悦 《电讯技术》2015,55(2):222-225
根据复杂电磁环境下航空通信试飞要求,研究了航空通信效能试飞评估方法。在分析复杂电磁环境和通信效能评估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电磁环境的量化分级、通信效能试飞评估方法,实现了仿真、试验、试飞为一体的综合通信效能试飞评估,对航空通信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效能量化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测量数据的电磁环境分析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电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效率,采用数理统计和神经网络算法,对电磁环境测量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开发了电磁环境分析及预测软件,提供了关键电磁参数的建模方法,实现了对特定区域电磁环境发展变化情况的预测,为电子信息系统应对复杂电磁环境挑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对抗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未来战场的电磁环境将十分复杂。复杂电磁环境对雷达作用的正常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对抗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从防空兵面临的复杂电子对抗环境出发,研究了当前几种典型的雷达干扰手段,分析了其战术使用方式,提出了雷达抗干扰的几项评估指标,最后从频域、能域、时域3个角度,提出了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对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电子装备试验电磁环境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近似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是科学检验电子武器装备的前提条件。分析了战场电磁环境的构成、特点,从电磁环境对装备性能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确定了雷达对抗装备试验电磁环境构建的对象、要素,根据综合构建的方法,进行了雷达对抗装备试验电磁环境构设流程设计,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直升机结构复杂、空间狭小、设备繁多,从而导致全机电磁环境异常复杂。为了快速定位全机电磁干扰耦合的通道,该文提出一种电磁干扰耦合薄弱路径的确定方法。它通过将复杂电磁干扰耦合网络转换成电磁干扰耦合有向图,以电磁能量衰减量最小为基础,在指定频点处使用Dijkstra算法寻找出干扰源和敏感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从而确定电子系统的薄弱环节。使用该方法对直升机某处理机和电台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成功地寻找出敏感设备受扰的主要耦合通道。仿真和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寻找出系统电磁耦合的薄弱环节,并为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