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浓度次氯酸钠生产三氯异氰尿酸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次氯酸钠与氰尿酸反应生产三氯异氰尿酸的方法是利用30%烧碱通入氯气生产高浓度次氯酸钠,除去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再用高浓度次氯酸钠与氰尿酸按1.85~1.9∶1投料,反应温度0~5℃,并通入氯气反应生成含有效氯90%以上的三氯异氰尿酸,产率70%~75%。  相似文献   

2.
我厂原用陶瓷填料塔生产次氯酸钠。由于次氯酸钠对设备、管道的腐蚀性很强,造成生产事故频繁,影响氯气平衡。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反应接近终点时,大量氯气由循环池内散发出来,污染环境,影响操作。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针对次氯酸钠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革。将原先陶瓷填料塔改用φ1400×1740毫米聚氯乙烯罐,以氯气鼓泡与碱液反应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某公司次氯酸钠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反应温度、氯气流量、pH值和重金属离子对产品次氯酸钠的影响,提出生产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次氯酸盐最早曾用电解食盐溶液法制取,主要产品是次氯酸钠,应用于工业漂白方面作为漂白剂。后来由于氯碱工业的迅速发展,氯气产量不断增加可以用烧碱吸收制次氯酸钠。因此次氯酸钠的生产多为化学法,即在低温下,氯气与烧碱反应,生成次氯酸钠。 Cl_2+2NaOH→NaOcl+NaCl+H_2O 近来电化法合成次氯酸钠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某些场合下,电解法生产次氯酸盐比化学法来得合理:具有投资省,设备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阪曹达公司最近开发了连续生产次氯酸钠溶液的二级反应方法。据研究者认为,此法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消除一级反应连续生产方法的不稳定性。众所周知,用烧碱液和氯气反应制次氯酸钠溶液时,溶液中余留的少量碱会使制品的质量不稳定。反  相似文献   

6.
王伟 《纯碱工业》2023,(6):24-26
氯碱生产中,次氯酸钠的生产是用氯气和15%~18%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合格的次氯酸钠指标为:有效氯>10%,碱含量0.1%~1%,颜色呈淡黄色。影响次氯酸钠质量的因素有:除害系统循环液的温度,进除害系统的氯气携带铁离子等杂质成分,除害吸收塔的运行状况,次氯酸钠过饱和,饱和次氯酸钠的取样分析,饱和次氯酸钠溶液中的碱含量。针对这些因素,我们通过安装温度连锁控制温度,加装过滤器隔离杂质,更换性能更优的填料优化设备性能,安装ORP分析仪实时监控,对取样和测定过程可能出现的误差操作纠正,适度提高碱浓度,来实现产出合格的次氯酸钠。  相似文献   

7.
采用16%液碱降膜吸收氯气,生成次氯酸钠的生产工艺,是在一个降膜吸收器内连续地进行的。主要反应如下: 2NaOH Cl_2(?)NaClO NaCl H_2O △H 主要副反应为次氯酸钠分解 2NaClO=2NaCl O_2 生成的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大于10%,  相似文献   

8.
氯碱厂多余次氯酸钠回收利用新型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红  刘福 《化工学报》2008,59(4):1065-1069
次氯酸钠(NaClO)是氯碱生产中作为氯气平衡的一个有效的副产品。在氯碱厂开停车时,常常产生次氯酸钠胀库现象,大量次氯酸钠溶液直排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物料浪费,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本文根据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的分解特性,设计出循环利用次氯酸钠溶液反应流程装置,次氯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电解原料NaCl及用作销售的Cl2,使工厂不会因为次氯酸钠的胀库影响开车或停车,轻松应对开停车,既解决了次氯酸钠的排放问题,又保护了环境,而且还产生循环经济。一般情况下工厂在2~3.5年内就可收回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9.
以氯气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次氯酸钠溶液,控制其中游离碱含量在10.8%左右,有效氯在8.0%左右。次氯酸钠与尿素经过低温反应和高温反应,合成水合肼。实验分析了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各种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尿素、次氯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10~1.12)∶1∶(2.30~2.42),低温反应温度控制在20℃以下,高温反应阶段快速升温至回流后反应5 m in左右时,水合肼收率可达75.1%左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氯气液化量的增多,液化尾气增多,尾气吸收次氯酸钠生产量也随之压力剧增。根据氯气液化、次氯酸钠产出情况,得出结论:尾气含氢量在指标范围内时,氯气液化效率提升与尾气纯度成反比,与原氯纯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用正交试验法找出了由5,5-二甲基海因,次氯酸钠、氯气合成1,3-二氯-5,5-二甲基海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次氯酸钠与二甲基海因的摩尔为0.95:1,反应温度为20℃,反应液为酸性,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95%。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君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事故氯工序出现的一级废氯气吸收塔进气管口结盐问题进行分析。解析结晶物的96%以上是氯化钠,根据事故氯反应机制,分析出现结晶物的原因可能是:次氯酸钠稳定性差,其他微弱反应产生沉淀。给出具体解决措施:调整碱液浓度,控制循环碱液温度适宜,保证废气吸收塔内气液接触均匀,提高次氯酸钠稳定性。实际运行验证上述解决措施可以缓解或解决次氯酸钠溶液结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原次氯酸钠生产装置用来吸收废氯气,存在的不足是:①主废气塔日常检修和维护较难;②装置用碱液运输过程长;③成品次氯酸钠不能实现远程控制。新增次氯酸钠生产装置,实现了吸收碱液配制、进氯气以及吸收过程监控、产品外排等各个环节的远程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次氯酸钠是氯碱工业的老产品,但国内生产工艺较落后,一般采用敞口池内通入液氯进行间歇生产。我厂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的降膜法生产次氯酸钠新工艺,具有高效连续、质量稳定及无三废污染等优点,解决了间歇法生产工艺无法解决的困难,收到较好效果。降膜法生产工艺是液碱在钛列管反应器内成降膜以后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钠,进  相似文献   

15.
制备氯化磷酸三钠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使磷酸三钠水溶液与次氯酸钠的水溶液混合、冷却结晶,得到氯化磷酸三钠。另一种方法是在磷酸三钠的氢氧化物溶液中通入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等摩尔的次氯酸钠和氯化钠。然后,次氯酸钠和磷酸三钠反应,生成氯化磷酸三钠(Na_3PO_4·1/4NaOCl·11~12H_2O)。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原始溶液中都含有Na_3PO_4、NaOCl、NaCl、NaOH和H_2O五种物质。这些物质间可以形成9(Na_3PO_4·12H_O)·2NaOH、5(Na_3PO_4·12H_2O)·NaCl、4(Na_3PO_4  相似文献   

16.
电石法乙炔中,粗乙炔气精制所用的氧化剂次氯酸钠的配制方法,由原来的水、氯气及碱手动配制法,改造为用12%的浓次氯酸钠加水稀释方法,并使用流量计和调节阀进行自动调节,消除了氯气泄漏的风险,提高了自动化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厂次氯酸钠生产原来在一个1600×1300×2000%外砌红砖内衬6%塑料板上无盖板的池内进行的。由于次氯酸钠的生产过程是烧碱吸收氯气的放热反应。当反应到达终点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其温度不能超过55℃,如果稍有疏忽,温度上升,次氯酸钠便分解,整池产品报废。在池里生产出来的次氯酸钠质量很不稳定。池内塑料衬板用的时间在一年半后便老化破裂浸入地下水,经常影响产品质量。维修频繁,生产效率低。生产一池次氯酸钠(5吨)需要四个小时,平  相似文献   

18.
将氯气处理吸收塔制得的次氯酸钠用于乙炔清净,次氯酸钠废液循环利用。由于采用了DCS程控技术,使该方法变得可行并且简单。  相似文献   

19.
在设计中和氯气的系统装置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规格是关键性问题,要求能对氯气、烧碱和次氯酸钠都具有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次氯酸钠生产工艺控制、生产原理及废氯气的来源,分析了次氯酸钠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方法,通过比较得出了最优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