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往在长江水域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无法在长江水域正常设计炸药震源激发,导致了较大的资料缺口。近几年来,随着海洋空气枪地震激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长江流域逐渐采用空气枪激发弥补了以往资料缺口的不足。本文结合近几年长江水域资料采集施工经验,深入分析空气枪施工参数,旨在进一步优化空气枪施工参数以克服复杂地表的影响,取全地震资料,弥补长江水域地区资料空白,使该区三维资料能够连片,有利于实现江陵凹陷油气勘探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川东镇巴山地碳酸盐岩地区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表地质情况,用于指导地震采集.并以野外试验为基础,选择最适合本地区的观测系统和激发、接收参数,从而得到高信噪比的碳酸盐岩地震资料.最后通过对镇巴碳酸盐岩地区地震采集针对性试验研究分析,总结该区地震采集参数对资料质量的影响特征,提出攻关思路和技术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川地区涉及利川复向斜、中央复向斜等二级构造单元,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气埋深适中,是寻找页岩气的有利区带。复杂多变的地震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区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因素:地形切割剧烈、地表岩性变化较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加之断裂发育,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接触带反射波组特征不明显,基本为杂乱反射。在研究生产资料和试验资料的基础上,从降低不同激发条件下资料品质的差异性,保证能量、频率的一致性、如何降低干扰波的影响,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提高复杂构造区的成像效果,特别针对影响该区页岩气勘探的敏感因素寻找突破口,以达到圆满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昌地区的表层结构调查原始数据结合野外实际地表条件进行分析,用正演模拟技术建立各种地质模型,研究西昌地区的表层结构情况。这对以后在该区进行的地震勘探合理设计井深、合理设计观测系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而改进激发、接收效果,并准确提供近地表静校正量,为地震资料处理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5.
通南巴地区灰岩区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南巴地区灰岩地震采集是2003~2004年度南江地区地震勘探的重点与难点,能否采集好灰岩地震资料,关系到整个通南巴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研究适合的灰岩区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得好第一手资料,提高灰岩地震资料信噪比,开展通南巴地区灰岩采集方法研究,对指导今后该区地震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通南巴灰岩区大量针对性试验资料分析及地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部分施工测线的资料分析,总结了对该区灰岩资料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通南巴地区的灰岩区资料采集提出了比较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表及地下因素复杂,再加上表层静校正、波场复杂及有效信号提取难、速度场复杂以致成像精度低于各方面因素,给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地震燃料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该区低信噪比资料的特点,曾以WGC批处理软件平台上建立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技术难以适应勘探开发的需要。为此,1999年在引进的FOCUS交互处理软件的平台上,充分利用FOCUS处理软件灵活方便的交互手段及数据库管理方法,开发了一套较完善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方法,并在实际资料处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解决该区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思路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作简要介绍,以推进复杂地表条件下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榆树林地区的地质特征,以三维地震剖面为基础,提出了1套地质-测井-地震相结合的三维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方法,建立起榆树林三维工区(树8井区)内杨三组岩性与反射波振幅之间的3种对应关系,经地质地震模拟技术验证,结论可靠,为了解决该区复杂的岩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潜江凹陷拖谢地区油气滚动开发的需要,2006年江汉物探公司对该区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通过采用宽方位小面元、高覆盖以及优选激发岩性等采集方法,运用复杂地表条件的观测系统变观技术,使该区次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品质较以往三维地震采集资料有较大的提高,构造剖面的小断块清晰、反射波组连续性强,有利于低幅构造、小断块和岩...  相似文献   

9.
沉积环境与多元统计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根据地震资料提取了十二种地震参数,然后通过对LH油田TZ地区沙三上段下部地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确定了可能存在的沉积相类型,并用有序样品聚类的方法对过井和井旁地震测线按沉积相个数进行分割,由此而建立了该区各类沉积相的判别函数。通过这些判别函数,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其它地震测线的参数进行判别分类,最后搞清了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相展布。通过分析和计算证明,这一方法对有地震资料的盆地或地区进行沉积相的划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和过去采集装备及技术手段的限制,潭口地区以往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信噪比和改善成像效果.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在复杂构造叠前精细处理、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乌伦古地区地表为戈壁砾石和沙漠区,低降速带厚度大,地下构造复杂,以往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单炮记录信噪比低,剖面效果不理想。在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大吨位可控震源在该区的激发效果,结合观测系统设计优化方法发现构造复杂地区采用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采用多台震源联合激发,可提高激发能量,获得较高信噪比单炮记录。  相似文献   

12.
江陵凹陷金家场地区属典型的江汉平原水网地形,受长江及其堤防禁炮区范围制约,存在大面积的空道空炮区,导致地震资料采集不完整,造成中深层成像效果差,无法有效识别薄砂岩储层,严重制约了江陵凹陷金家场地区的勘探进展。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以道补炮、以炮补道、变线改桩等技术手段,来克服复杂地表对地震资料的影响,通过对多种震源的激发一致性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一致性处理效果的关键处理步骤,取得了良好的采集效果,满足了构造精细解释、火成岩及薄砂岩储层精细刻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鄂东南地区属于逆冲推覆地质构造,地震勘探资料信噪比低,叠加成像效果差。针对该地质构造,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激发点位设计,应用地质模型炮检点布设模拟技术及加强检波器的耦合埋置工作,以此提高推覆体下伏地层的成像效果;二是采用宽线接收方式,拓宽反射面元和获取更全面的深层地震反射信息,以增加覆盖次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从而获得较高质量的叠加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板凹陷工区内大面积的禁炮区给地震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保证剖面缺口不会太大,浅层地震资料不会缺失,深层覆盖次数均匀,针对性地采取了在汉江、天门河和汉北河放水炮的方法,弥补浅层资料,缩小剖面缺口;在测线穿越大堤平行段,采取测线拐角的方法保证满覆盖段;在大面积村庄和障碍物段,采取变观措施保证深层覆盖次数均匀;逐点踏勘,...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江汉油田在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进行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但是由于受当时采集技术和设备的制约,所获资料已不能满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因此,江汉油田于2008年又在该区部署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项目。针对以往采集技术缺陷,结合地质任务,对采集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激发采取了动态井深设计,并在过汉江禁炮区采用了多种震源联合施工优化设计技术,最终所获地震剖面品质较以往有显著改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其高精度三维采集方法值得在江汉水网地区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勘探的前期工作中,对野外激发参数的合适选择是关系到勘探后期资料处理和解释的重要环节。激发参数包括激发药量、激发井深和激发源的选择,本文以川南大足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泥岩近排列和砂岩远排列的激发药量试验为例,就三维地震勘探前期不同激发参数条件下试验获取的资料,从频宽、频谱能量和信噪比上给予了相应的质量分析,并给出在资料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定量评价的方法,从而保证地震勘探中使用合适的激发参数。该方法在实际的野外激发参数试验结果的讨论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彬县-长武区块以往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情况特点,通过系统激发和接收试验,进一步明确适合该地区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参数。阶梯式微测井调查方法,适用于厚黄土塬区,能够提高表层结构调查精度;采用优选激发点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不仅能保证激发能量的均衡,而且还能保证覆盖次数的相对均匀;采用大组合激发方式,可压制表层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中的地震激发方式,针对激发深度、激发药量、激发井组合试验分析和研究对比,选择适合本工区的参数,以确定最终激发参数。  相似文献   

19.
A recent seismic event was recorded by a deep longwall mine in Virginia at 3.7 ML on the local magnitude scale and 3.4 MMS by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 in 2016.Further investigations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 and Coronado Coal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this event was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features that have also been associated with other, similar seismic events in Virginia.Detailed mapping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forecast possible locations for future seismic activity.In order to use the geology as a forecaster of mining-induced seismic events and their energy potential, two primary components are needed.The first component is a long history of recorded seismic events with accurately plotted locations.The second component is a high density of geologic data within the mining area.In this case, 181 events of 1.0 MLor greater were recorded by the mine's seismic network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October, 2016.Within the mining area, 897 geophysical logs, 224 core holes, and 1031 fiberscope holes were examined by mine geologists.From this information, it was found that overburden thickness,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sandstone qualit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seismic locations.After the data was analyzed, a pattern became apparent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ity of seismic events occurr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Three forecast maps were created based on geology of previous seismic locations.The forecast maps have shown an accuracy of within 74%–89% when compared to the recorded 181 events that were1.0 MLor greater when considering three major geological criteria of overburden thickness of 579.12 m or greater, 6.096–12.192 m of sandstone within 15.24 m of the Pocahontas number 3 seam, and a longwall caving height of 4.572 m or less.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发展,勘探目标的精度和覆盖次数越来越高,超高覆盖次数的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已成为当前三维采集的主流.大数据体三维项目的不断增加,资料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覆盖次数越来越高、道距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提供高带宽、低延迟、可扩展的数据共享服务及对异构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从而达到克服传统存储模式下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