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靳辅(1633-1692年),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水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务。靳辅与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一起,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  相似文献   

2.
《治河方略》是继明代潘季驯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之后,又一部研究治黄的重要文献。清初靳辅(1633~1692年)编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黄河)河道总督时,正是黄、淮交敝、漕运梗阻之时。经他10余年的治理,黄、淮故道次第修复,漕运大通,治绩卓著。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玄烨皇帝南巡阅工时,念其治河有功,曾面谕靳辅:俟河道告成之日,纂述治河书,以垂永久。靳辅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完成《治河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治河奏绩  相似文献   

3.
北宋末年以前,黄河多自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黄河从此南下夺淮,历经金、元、明、清七百多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过问堵口事,黄河遂由铜瓦厢折向东  相似文献   

4.
也谈黄河夺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决而南流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北徙,史称“夺淮七百年”。本文仅就黄河夺淮的实质及表现、夺淮发展阶段、原因及影响略作剖析,期有所识。 一、夺淮的实质及表现 黄河夺淮是黄河以泥沙侵淤致于淮河河性的变化而呈现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夺淮的最终形成表现为黄河被堤防束导,河道稳定地经流徐、邳、夺淮河清口以下的河段。这时是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始南流入淮逾四百年后的明隆庆、万历年间,相应于万恭、潘季驯的治河,可以潘季驯的治河(万历六年三任总河时)为标志。为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河下游河道在兰考东坝头以南有明清时代的河道(以下简称明清故道),亦称“南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经河南商丘、虞城,山东曹县、单县,江苏丰县、沛县和砀山至徐州合泗夺淮,经涟水由云梯关东注黄海。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改道后,经河南长垣、濮阳、范县,山东菏泽、梁山县夺大清河,经济南由利津东注渤海,即为现行河道。而东坝头以上到沁河口这段河道,既是明清故道的上游河段,也是现行河道的上游河段。黄河这段  相似文献   

6.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南派由泗水故道入淮。金政权不但不加堵塞,反而乘势推波助澜,以宋为壑。从此黄河夺淮,黄淮合流,历时661年。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南泛,对淮河流域的水利影响很大,使淮河干支流河床逐渐淤高,下游的入海出路被淤塞,将黄、淮交汇处的许多小湖连成了洪泽湖。明代中叶以前,黄河泥沙仍多沿泛区停滞沉淀,浊流入淮已成清流,对淮河下游危害程度远比中游地区为轻。据武同举《淮系年表》云,至明正统二年(1437  相似文献   

7.
“去国之臣,心犹在河”。这是我国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72岁退休时说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潘季驯(公元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湖州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吴兴)。嘉靖29年进士,曾任江西、广东、河南等省地方官。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45岁起,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淮、运河,前后历时27年,为我国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任“总理河道”职务中,以第三次任职时的成绩最为显著。那是在万历6年(公元1578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决溢,以致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淤塞,淮河南徙,灾情非常严重。朝廷无计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危害非常严重.黄河下游南决乱淮(河)、北决乱海(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淮,在冀、鲁、豫、皖、苏25万km2的土地上均有黄河洪水肆虐的痕迹.在目前地形地物条件下,黄河洪泛可能影响范围涉及上述5省的24个地区(市)所属的110个县(市),总面积12万km2,耕地733万hm2,人口8510万,洪水决溢经济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9.
1 历史洪灾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洪涝灾害加剧.据统计:在黄河夺淮(1194年)以前的1379年中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75次,平均每8年发生1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19次(不含黄河决溢水灾149次),平均5.6年发生1次.1856~1948年的93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85次,平均1.1年发生1次洪涝灾害(钱名开等,《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上,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仅文治武功多所建树,在治理黄河水患上也留下过铭之典籍的史事。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经今河南东北部及河北南部、东部入海,由于河床严重淤积,堤防过于狭窄,河道变化频繁,堤防决溢日见增多。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又在南岸濮阳瓠子冲开大堤,河水汹涌南流直达淮泗,山东巨野、江苏沛县等16个郡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灾情报到京师长安,汉武帝即派大臣汲黯、郑当时二人去主持堵塞决口,结果没有成功。这时丞相田鼢因自己的封地紧靠黄河北岸,河水既已决而南流,其  相似文献   

11.
(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谓天上来,《山海经》有“昆仑之丘……河水生焉”之说。黄河源出于青海省约古宗列盆地,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所谓奔流到海,先入渤海,后河泛入黄海,再入渤海。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河决酸枣,初次南泛由泗入淮,开始南侵淮河流域。到了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宋将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从此黄河大规模南移,已成定局。到了十五世纪,黄淮交  相似文献   

12.
谈到黄河断流时,普遍认为始于1972年。其实黄河断流的现象早已见于记载。据《今本竹书纪年》,周贞定王六年(公元前463年),“河绝于扈”,黄河曾经在扈(今河南原阳县西)一带断流。 黄河断流主要是由于干旱引起的,如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全国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黄河和其他大河都可以涉水而过;黄河决口改道后,由于河水溢出或流入新的河道,也会使下游断流。如清道光二十二年(1824年),黄河在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泗洪县)十五里堡、萧家庄决口,主流夺六塘河入海,使萧家庄以下河道断流。 断流一般发生在黄河下游,但个  相似文献   

13.
<正>郭大昌(1742~1815年),字禹修,江苏山阳(今淮安)人,乾隆、嘉庆年间河工,精通堤坝工程,是黄、淮、运治理中的一位传奇性人物。郭大昌出身贫民,秉性刚正不阿,不与贪污成风的河道官员同流合污,深得百姓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老坝工"。1758年,16岁的郭大昌亲眼目睹了百姓因黄河决口而流离失所的惨状,立志做一名与黄河作斗争的治河工。后经人帮忙,进入河库道任贴书。他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工程计算的财务收  相似文献   

14.
<正>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今织金)人。清代名臣。丁宝桢秉性刚直,曾智杀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大快人心。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1875年创设山东机器局,还曾兴办学堂,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堪称时代先驱。同时,丁宝桢在水利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引发河道的一次历史性大变化,严重威胁清王朝南北经济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丁宝桢从国计民生之大计出发,主张堵塞决口,挽河回淮徐故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主张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的661年中,整个苏北成为承受黄淮两大流域来水的“洪水走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决不是文学的夸张,而是黄河夺淮后河渠垫淤蓄泄失据的必然结果和灾害频发的真实写照。在黄河夺淮(1194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756年间,苏北共发生洪灾211次,涝灾96次,旱灾130次,共437次,平均不到2年就要发生一次水旱灾害。苏北人民虽然世代与灾害抗争,但是,在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科技水平非常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始终是苏北人民无法摆  相似文献   

16.
在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急剧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增长,水库调水调沙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改善了泥沙淤积部位。拦沙期(1999年10月—2018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共计冲刷21.015亿m~3。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时空变化特性及水库对水沙的调控效果,对比计算有、无小浪底水库两种工况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变化及减淤作用。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比为1.373∶1,其拦沙减淤效果与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及河道边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从河流能量损失的角度入手,采用理论研究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花园口-利津)河流能量损失与河道冲淤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流一般能量损失(如机械能损失、动能损失、势能损失)和动量损失与黄河下游河道年冲淤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河流有用功损失、推移功损失与河道年冲淤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但河流悬浮功损失与黄河下游河道年冲淤量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维持黄河下游河道(花园口-利津)冲淤平衡的能量损失临界条件是水文年内河流悬浮功损失0.75亿J.当悬浮功损失大于此临界值,下游河道将发生淤积;小于此临界值,下游河道将发生冲刷.  相似文献   

18.
钱敏 《治淮》2007,(12):7-10
一、历史洪灾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洪涝灾害加剧。据统计:在黄河夺淮(1194年)以前的1379年中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75  相似文献   

19.
《治淮》2011,(11):1-1
淮河,蜿蜒千里,奔腾不息,孕育了灿烂的淮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文明的一方沃土,但也时常因天灾而使沿淮儿女饱受灾难。1961年11月,安徽省淮河修防局(1991年更名为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成立,承担起了沿淮6市14个县(区)900公里堤防、730公里河道、19座大中型水闸和近百座小型涵闸等重要防洪工程的管理重任,保护着安徽省沿淮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重要的能源、化工、农产品基地和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20.
黄河故道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后,主流北徙而下,而原黄河在商丘境内留下的百里故道,称为黄河明清故道,也称为咸丰黄河故道。金代以前为古汴渠流路,元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黄河决溢南泛,多道分流入淮,流经襄邑(今睢县)、宁陵、归德(今睢阳区)、虞城诸县,这是黄河流经商丘的起源。至正十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