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很多从事餐饮行业或者对美食有极大热情的人,都熟知一个忙碌在美食界的评论家——蔡澜。对蔡先生的印象,很多人都是闪现同一个概念,那不离他左右的猪油拌饭。那罐伴有独家“秘笈”的猪油似乎和纪晓岚的烟斗一样成为了蔡先生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蔡先生不是一个小气之人,他和崔明贵先生联手在沪港两地开辟了一个能与天下所有食客共享美食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人大抵都有某种习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上也有自己的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鲁迅先生从不隐讳自己的饮食观,他说“我们也大可以不必讳言要吃饭”,他甚至认为“食欲的根抵,实在比性欲还要深”。但是,鲁迅先生的饮食与普通人一样,尽管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完全有条件享用美味佳肴,可他认为燕窝、银耳等昂贵食品的价值和营养并不相称,因此,除了外出赴宴,他平时是反对食用这些东西的.鲁迅先生日常饮食十分简单,如果没有客人,通常一餐只是三四个菜:素炒豌豆苗、笋沙咸菜、一点鱼、几小块鸡肉.…  相似文献   

3.
馋嘴的鲁迅     
正鲁迅先生这一辈子,除了令人仰视的各种成就,还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美食,也有着馋嘴的一面。其实,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还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独到的见解。鲁迅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早年鲁迅请胡适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4.
正美食,从古至今都是最能挑逗味蕾的,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一不在美食面前折腰,就连我们很熟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不例外。他手里竟有一份自己"绘制"的北京美食地图,美食让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成了品味酸甜苦辣的平常人。一个作家的艺术趣味,不仅与他的知识、阅历相关,还与他的饮食喜好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美食图书行业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爱德华·君度先生。他为传播世界美食文化呕心沥血,四处奔波,为传播饮食文化,推广科学饮食.健康人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是美食文化的传播者。爱德华·君度先生是世界美食美酒评委会主席.也是世界美食美酒图书会展的创办人(Paris Cook Book Fair),每年来自世界的顶级厨师名星和各大出版商、作者、摄影师、记者会集这里。记者们称此为“世界美食美酒领域里的奥斯卡奖”。  相似文献   

6.
方大芳 《四川烹饪》2006,(12):22-22
“大嘴吃四方,还是锅贴香”。这是著名词作家晓光先生在品尝了朱坝活鱼锅贴后发出的感慨。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很多的宾馆、饭店里都可以品尝到一种淮扬美食——活鱼锅贴。  相似文献   

7.
<正> 有一位伟人曾高度赞扬过鲁迅,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确实,鲁迅先生在很多领域有很多卓越的贡献,值得作大特写,而就我们印刷业界,鲁迅对印刷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现值鲁迅诞辰115周年,逝世60周年之  相似文献   

8.
尘欢 《饮食科学》2014,(9):60-63
结婚以后,开始下厨,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职业:自由职业美食宣言:把对老公的爱揉进美食中,让“他”尝到满满的幸福滋味。结婚之前,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工作努力拼搏,生活非常不规律,吃饭经常是胡乱对付。在先生车祸住院,照顾他的那段时间,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好好地给他做过一顿饭,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感到十分的惭愧。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张大千先生是近代中国画坛的杰出大师,然而,张大千还是一位懂吃会做的美食家,还在他生前时,就已经被称作是画坛真正的老饕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张大千携其家眷来到成都,住在藏书家严谷孙家里。当时书画界的知名人士都经常去他那里聚餐。大千先生不仅请有家厨,  相似文献   

10.
据一些高级厨师回忆,他们给老舍做饭非常小心,因为他常能指出一些菜的不足和应该怎样做。他还和几家饭馆整理过五六十种失传的食谱。1965年,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所到之处,他谈吃喝文化,谈和吃喝有关的故事、讲究、风俗习惯,谈吃中的历史、文学、文化和人文内涵,日本朋友大为折服。在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对“吃”的描写尤为在行。老舍认为“吃在中国是一件大事”。今天,很多人一谈饮食就是美食,如“满汉全席”都有什么,谭家菜如何做,张大干如何用飞机空运当天的“黄焖鱼翅”等等。而老舍所写的“吃”,是劳动人民的“吃”,而不是什么“美食”。他很少谈皇帝吃什么,大臣吃什么。他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先生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画、一是吃。他把绘画当作第一职业,把烹饪当作第二“职业”。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由此,他把绘画艺术视为追求意境和笔墨情趣,把烹饪艺术视为味觉艺术和美食情趣。故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谈画时离不开说吃,绘画时又离不开烹调,正如他本人所言:“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的两张“食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深秋 《美食》2005,(2):21-21
张大千不仅是大画家、大书法家,而且是少有的美食家。早年他在大陆时就以美食家称。之后,无论住在国外还是定居台北,一日三餐都十分讲究。他家中时常宾客如云,很多是仰慕他家的美食盛名而前往一饱口福的。他在台北的家叫“大风堂”,因此,张大干的菜也叫“大风堂菜”,只是不营业罢了。他晚年与张群、张学良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3.
自江苏《美食》杂志2003年第4期发表张士魁先生所撰《“中国烹饪”心解》一文以来,轻舒的行文、新颖的主张、别致又深邃的见解,无不吸引着业内、外相关人士的注目。事实上,早在2002年第4期的《华夏美食》杂志上他就发表过题为《“味”之议——兼与张永义先生商榷》的文章。其时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烹饪》2014,(6):137-137
汪老被文坛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他不仅懂美食,也会做美食。他曾夸口说自己什么都吃,而上文也是他劝人多尝试的只言片语。除了是作家和美食家,他还搞京剧、擅绘画、精书法,个个都玩得不俗。天赋之外,这与其宽杂的生活态度也不无关系。观其一生,真觉得他是个好玩的老头儿,他自己也说过“生活很好玩”。由此想到如今网上动不动就兴起的“甜成之争”,不知是现代网友太空虚无聊,还是饮食经验太局限呢?不妨多向前辈学习吧。  相似文献   

15.
《美食与美酒》2014,(2):164-164
深圳,又称“鹏城”。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又处于粤菜美食的地缘和人文环境中。因此造就了深圳美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不仅是岭南地区美食发展的活力之都。更是粤菜与其他菜系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地。2013年12月22日至23日在深圳欢乐海岸广场举办的“卡萨帝创艺厨房中国行”活动.就向人们展现了美味“鸱城”“粤”食“悦”香的深圳味道。  相似文献   

16.
正在香港品尝美食,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椰汁。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在港式美食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角色。许多知名美食或创新美食都离不开椰汁的鼎力相助。我的朋友黄永帜先生是香港十大名厨之一,也是杨枝甘露的首创者,后来他自主创业,开办了"龙皇酒家",至今已近20年。一次,他特地请我们去品尝他的最新菜式,一盅龙趸汤如牛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是地中海一个美丽的半岛国家,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使其成为欧洲著名的“菜篮子”。意大利菜点就像意大利3000多年的历史一样闻名于世,早在古罗马帝国时代,意大利就以美食著称,意大利境内及其周围海域的丰富物产为意大利人的美食人生提供了物质保障。在那里,不仅烹调历史悠久,菜点脍炙人口,而且饮食卫生和服务水平也很高。服务于北京长城饭店丝绸之路意大利餐厅的蒋鲁卡先生来自意大利的罗马,他有着16年丰富的餐饮经验,意大利、中东和亚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这些经历赋予了他高超的厨艺和与众不同的烹饪体会。他坚持用完善良…  相似文献   

18.
蚕豆清香     
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社戏》中,提到他与外婆家的小伙伴开了夜航船去看戏,回来肚饿,就商量要拔了地里的罗汉豆来,架火烧了吃。第二天,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竟不怪罪,还特意摇船送了豆来,让“城里来的迅哥儿”尝鲜,当时我大惑:是什么美味豆子,让鲁迅先生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9.
《中外食品工业》2008,(4):40-42,44,46
他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一首“爱情鸟”至今仍在人们的心头萦绕。他热爱美食,以吃遍天下为己任,所以唱歌演戏以外,他还主持美食节目,开设美食专栏,与更多的朋友分享美食,分享健康。他曾经是一个身高1.83米、体重183斤的“壮小伙”,之后却凭借自己制订的运动和饮食计划成功减重50斤。他就是林依轮,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快乐的、热爱生活的、注重品质的老男人”。  相似文献   

20.
我们很多人对于绍兴的印象,应该最早都来自于鲁迅、来自于孔已己、三味书屋,而对绍兴菜的最初印象,应该大多脱不了茴香豆和醇香的绍兴酒,而对其菜,似乎也是文化气息比味道更浓郁一些,其实绍兴有很多的美食.而茴香豆不过是一碟下酒的小菜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