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中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功能复合的会展综合体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会展建筑类型,其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功能、空间,越来越强的社会性和城市型需求引发了更精细的设计要求。本文以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为例,从三个方面浅析当代会展综合体的设计要素:总体布局,功能空间,绿色实践。在总体布局层面探讨了复合型会展中心单体分布,交通流线组织,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呼应等。在建筑设计层面讨论了会展综合体功能空间布置要点,同时对建筑立面在绿色实践方面的发展趋势做了陈述。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的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具有相似的自然生态属性,在生态功能效益等方面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绿色与蓝色空间各成体系,制约了蓝绿空间的生态效益发挥。在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蓝绿融合发展”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课题。在厘清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21年三者中英文献的发文量变化、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迁移进行了定量分析、定性归纳与比较,梳理了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的发展脉络,并针对雨洪管理、降温效应、碳汇效益三个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城市蓝绿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绿色、蓝色空间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了一定基础。近年的研究已由单一城市绿色、蓝色空间逐步转向蓝绿空间整体生态效益。日后可围绕蓝绿空间生态效益协同机制、耦合评价体系构建、生态绩效评估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在蓝绿空间规划方法、定量化分析评价技术、蓝绿空间融合模式等方面结合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十多年来,法国逐步完成了城市规划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并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巴黎在其高密度城市中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非同寻常,因而也具有着更宝贵的借鉴价值。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巴黎首先充分挖掘了现有绿色空间资源以及计划增加的绿色空间资源。对于计划增加的绿色空间,除了通过传统绿化方式以外,还特别重视与交通基础设施及建筑结合等新方式。同时,面对当代城市问题,巴黎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确保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和协调多样化的使用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后,本文讨论了巴黎的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方法、组成以及与政策和城市规划对接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蒋敏  王子轶  卢峰  杨绎 《中国园林》2023,39(7):65-70
城市绿色空间评价认证体系能够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标准,为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耦合提供依据,为绿色空间的精细化发展助力。20世纪50—90年代,日本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理念经历了从以“量”为纲的被动调控到以“效”为纲的量化探索的转变,相关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构建以“质”为纲的评价认证制度,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进入精细化品质提升阶段。从制定目标、评价体系和评审机制3个方面介绍了以SEGES、JHEP和ABINC为代表的日本城市绿色空间评价体系,总结其异同,进而结合实例大手町之森展开全面立体的对比分析,最后从机制探索、制度构建和评价实施3个方面,总结了日本相关经验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营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对于时空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以文献和现存案例为基础,首先从园林中的宇宙模型、方位描述、对中国地理的模拟和想象等方面讨论古代皇家园林中的空间观,然后从园林中包含的时间单位、时间方向、次序及快慢等方面讨论皇家园林中的时间观念,进而按对应、错综、联动等几种方式讨论了皇家园林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皇家园林时空观的来源,并认为其他类型的古代园林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金大厦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融入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充分采用了被动式生态设计策略,关注并提升建筑的环境性能及空间品质。在机电系统方面则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进行了合理配置,实现了高品质、人性化的可持续建筑整合设计。着重从生态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策略2个方面,对项目的绿色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骁丁 《山西建筑》2012,38(24):18-19
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讨论了绿色住宅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理论和方法,并研究了在住宅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从总体规划、平面布局、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设计效果的绿色设计思路,解决了绿色建筑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振坤  董心悦  邵明  姚朋 《风景园林》2023,30(2):115-122
【目的】城乡绿色空间是国土空间中发挥碳汇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明确其碳汇相关研究进展,对优化城乡绿色空间格局、提升碳汇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为主题,从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计量监测方法4个方面梳理研究进展,总结国内外研究异同与热点领域,并归纳时段特征。【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上述4个方面上大体呈现相近趋势,但2010年以后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碳汇计量与评估、碳汇响应机制探究与绿色空间优化实践等领域。【结论】将研究进展划分为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萌芽期(2003年以前)、聚焦城乡绿色空间本体要素的碳汇研究初期(2003—2010年)、面向低碳城市与多领域协同的碳汇研究发展期(2010—2020年)、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汇研究新时期(2020年至今)4个阶段,并对中国未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等方面都考虑了通风、采光、风水等各种因素,在没有采暖、空调设备的情况下,营造出了良好的空间和宜人的热舒适度。文章通过对婺源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实地调研,从材料的使用、通风、采光和保温隔热四个方面来探讨其被动式节能技术,以及其如何与当下的新技术、新设备结合以迎合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绿色空间正义是城市空间正义的典型代表,意为在人群中公平分配维护绿色空间的责任和享有绿色空间的权益。根据其定义,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从责任和权益2个角度着眼,一方面基于百度街景地图数据提炼街道空间绿视率的空间分布特点,表征街道绿色空间的客观可感知水平;另一方面将街道绿视率和实时人口热力叠加,探讨街道绿色空间的实际被感知程度,从而完成对北京市东城区街道绿色空间维护和享有情况的评估。发现邻近使用者维护街道绿色空间的责任对绿化客观可感知水平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道路断面设计对同时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和绿视率即绿化实际被感知程度的有效性。由此总结出2点街道绿色空间规划设计建议,即明晰权责边界并保证公共权益优先级,以及加强落地性设计导则中对绿色空间正义问题的关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景园林作为构建人居环境的重要学科,在建立城乡空间公共安全体系,促进居民卫生健康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发展统一性入题,探索风景园林学科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支撑内容和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和健康风险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明确风景园林作为可提供高质量公共健康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其次探析风景园林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空间与政策、要素与行为、景观与情感3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讨论风景园林在主动响应城市公共健康和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供给、防控、调适三大响应对策;最后,对风景园林支撑公共健康提出了丰富学科理论、完善绿地供给以及革新技术手段3个维度的建设意见。希冀为营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滨河绿地拥有水、陆域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是城市 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从游人需求角度出 发,探究游人偏好何种植物景观,对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 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以郑州市东风渠、七里河、熊耳 河3条河流滨河绿地为例,在调研分析滨河绿地植物多样性水 平的基础上,运用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收集游人拍照点位 置及偏好植物景观照片,并借助ArcGIS和SPSS软件分析游 人拍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游人在动态游览时对滨河绿地整体植物多样性感知程度较低, 更关注视野范围内较小面积样地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近水道 路植物景观空间、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拍摄点密集区域;游人 拍摄照片时关注植物个体特色、植物景观空间及个人在植物景 观空间中的感受;游人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具有植物种类 及观赏特性丰富、可进入草地面积大、地形起伏、有花卉装 饰、空间视线开敞、与水体相结合、色彩和谐、适中的硬质铺 装面积及绿视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1):6-14
高层建筑群的兴起为人类景观感知带来了新问题——高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高空的聚居者由建筑或场所之内向外部周围观看引发的景观空间感知。高层景观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聚居者“一览众山晓”的积极作用与远离绿化、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的负面影响并存。然而,迄今关于这种高层景观的人类身心影响研究尚未开展。作为起步性研究,尝试从揭示基本规律着手,选取上海地区相对120m高度上的高层景观,研究面对城市空间、绿地和水景的景观时,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影响:基于阶段性视觉刺激,借助脑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测量了20名被试者的压力水平,并使用改进的语义差异问卷评估了其心理反应。结果显示,面对绿色空间和水景的高层景观,会引起α相对波活动增加,使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相比面对城市建筑的高层景观,被试者的放松程度更高。此外,相比于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被试者在高层观看绿色景观和水景图像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舒适感和放松感。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居聚于城市高层建筑中的人类个体关于高层景观感受的基本规律,凸显了为高层聚居个体提供自然景观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曹朔  刘晖  陈宇  许博文 《中国园林》2023,39(9):61-66
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景观连通性的评价标准。若以鸟类、哺乳动物等物种的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参照,通常会超出城市建成环境中小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评价的阈值范围。以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为研究对象,基于昆虫扩散能力,选取25、50、75、100、125、150、175、200m共8个距离阈值,采用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和斑块重要性指标,对研究区域内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与实践尺度下应选取适宜的指示物种,以其扩散能力作为景观连通性评价的参照,其中,城市街区尺度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相关研究宜选择昆虫作为指示物种;2)2020年西安市街区尺度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接度的适宜距离阈值范围为50~150m,以125m为宜;3)西安市4种典型街区样方的绿色空间格局对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存在一定影响,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选择可依据城市绿色空间景观连通性的优化目标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空间,社区内的景观承载着居民日常休闲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在传染性疾病暴发和防控期间,人们出行范围与时间受到限制,社区成为人们可活动的最大区域,社区景观则成为人们唯一可接触到的绿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食景观倡导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不仅可以加深绿地与民众生活的深度融合,还可以提供新鲜优质安全的食品,实现景观与自然、城市与乡郊、美观与食用的融合。通过对社区外、社区内、家庭半户外3个层次的公共空间进行可食景观的营造探索,构建社区传染性疾病防疫圈和蔬菜供应缓冲链,以期成为"战时"生命花园和"平时"社区花园,使有限的社区公共空间承担更多的健康韧性功能,为未来可食景观在城市社区中的应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试图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可参考的社区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石废弃地被修复为城市绿色空间,亟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研究采石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分析现阶段多种基于土地复垦学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解读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并提出修复原则。结合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的实践案例,总结适合于景观营建的植被修复策略和方法。针对岩壁与裸岩陡坡、边坡、坑口迹地和其他受干扰类废弃地提出15种植被修复策略,并指出其技术、景观与经济特点,以及修复策略的选择依据和修复过程中需要的多学科技术与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