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华北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植物组合,某些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地层分布,从海水进退、沉积建造和古植物群面貌因素考虑,根据化石材料的分析,探讨了某些大羽羊齿类植物的演化和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福建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即童子岩组,它是福建省的主要含煤地层,一种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它不仅发育完整,含煤层数多,也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笔者通过对采自天湖山煤田、龙岩、永定等地植物化石系统研究,总结了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的面貌和特征。该植物群组成共计33属80种,分属于九大类群,其中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的大羽羊齿类和栉羊齿类最丰富为特征,并称之为Cigantonoclea spp.—Tingia carbonica Flora。此外,笔者将该植物群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植物组合,对早二叠世晚期古气候和古地理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1959年夏,笔者在南京北郊迈皋桥西北石炭山,采到一种形态罕见的化石。它产于上二迭统龙潭组炭质泥岩中,共生的化石有腕足类、头足类、瓣鳃类和少量植物碎片。标本以黄铁矿浸染方式保存,与空气接触即氧化成为暗黑色。当时,笔者误认为是植物化石,后经显微镜下观察,确定为动物化石,但由于形态特别,长期无法确定其分类位置。经过长期反复详细观察,最后认为它属于棘皮动物门中的海羊齿科。海羊齿科Antedoniidae海羊齿属Antedon Freminville,1811Antedon sp.(图版Ⅰ,图1—4)描述:标本仅保存数个羽腕,一个正型(外模),二个副型(内模),前者中部略遭破损,但仍可清晰地看出其整个外貌。乳白色,羽状:腕一次分歧,羽肢呈管状,对生或近于对生,基部略收缩;腕的表面呈不明显凸起,有与羽肢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淮北煤田二叠纪含煤地层植物群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鉴定了植物化石62属、137种,总结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含煤地层植物群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该植物群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怀特华夏羊齿 Cathaysiopteris whitei —朝鲜羊齿 Callipteridium koraiense —疏脉科达 Cordaites schenkii 组合和早二叠世晚期剑瓣轮叶 Lobtannularia ensifblia—单网羊齿 Gigantonoclea spp. —蹄痕茎 Caulopteris spp.组合。  相似文献   

5.
在顾知微、张文堂两先生1953年采自河北南部峯峯煤田上石盒子组的植物化石中,有两种带羊齿值得描述公诸于世。这两种带羊齿与笔者等1955年记述的翁氏原始乌毛蕨是产于同一层位的(野外号码:FF 23)。斯行健教授、李星学先生修改文稿并给以宝贵指示,顾知微、张文堂两先生惠予标本,均此志谢。带羊齿Taeniopteris Brongniart斯氏带羊齿(新种) Taeniopteris szei(sp.nov.)(图版Ⅰ,图1a,2,2a,3,3a,4,?5)  相似文献   

6.
玛利羊齿(Mariopteris)是欧美石炭系最重要的一属植物化石,种数很多,分布很广,最繁盛于中石炭世的维斯发期,纳缪尔晚期也颇常见;其中不少的种是划分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不久之前,唐茜、柯桑(P.Danse-Corsin,1953)将常见于法国北部的许多种玛利羊齿,以及通常归于玛利羊齿这一个科内的Mariopteris,Tetramema,Dicksonites 和Pseudomariopteris 等几个形态属,都作了一次较全面的研究。令人惊异的是,在东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中,玛利羊齿属一直还缺乏可靠的发现,虽然出于朝鲜寺洞羣被川崎(1931—34,页157,图28,图53)描述为Mariopteris?sp.,出于内蒙大青山拴马桩羣被斯行健(1934,页604,图版5,图8)描述为?Mariopteris sp.,和出  相似文献   

7.
<正> 四、山西组各层段古植物对比(一)山西组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通过对山西组岩性、岩相和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将山西组分为三个层段.即二,煤层底板砂岩——大占砂岩底为第一层段;大占砂岩——香炭砂岩底为第二层段;香炭砂岩——砂锅窑砂岩底为第三层段。依据各类植物的兴衰、演替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山西组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与三个层段基本相一致的三个植物组合。1.翅编羊齿——华夏齿叶——菱齿叶组合(Emplectopteridium alatum——  相似文献   

8.
Cladophlebis一属植物一般视为中生代最丰盛的标准植物化石。但它也偶而发现于上部古生代的沉积中。其出现于上部古生代的种通常是当作它的“先驱(forerunner)”来解释的。东亚上部古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属于此属的植物化石,计有Cladophlebisnystroemii Halle,C.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C.ozakiiYabe and Oishi,C.aff.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 等,这些化石都是出现于中、下二叠纪的石盒子统,大羽羊齿植物煤系或共同期沉积之中的。本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 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 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 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 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上石炭统在四川省境内分布范围较窄,除涪陵一带可能有中石炭统沉积外,只在西北部龙门山一带及松潘区(?)有零星出露。其中以江油马角坝附近发育比较完整,产化石较丰富。1961年,我所川北地层队在江油县马角坝附近张坝沟一个采石场测得中、上石炭统剖面一个,采集了(竹蜓)类及珊瑚类化石若干。剖面的层序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1.
多管珊瑚类是志留、泥盆纪地层中分布广泛的一类床板珊瑚。其中,多管珊瑚(Multisolenia)一属,盛产于中志留世温洛克期地层内,为中志留统的重要化石。多管瑚瑚类的个体极为细小,在过去的文献中,曾被误认作苔藓虫或刺毛类(Chaetetida);也有人把它们当作床板珊瑚中的槽珊瑚(Alveolites)或蜂巢珊瑚(Favosites)。因此,关于它们的分类位置问题曾经引起长期的讨论。多管珊瑚类在我国过去的文献中尚未见有正式的描述和报导。  相似文献   

12.
这里记述的几种哺乳动物化石是1955年西北地质局的一个工作队所采集的。发现地点在甘肃灵武县清水营。产出化石的地层根据标本看来是一种浅灰绿色的砂质泥灰土,含许多白云母碎片。泥灰土层中夹石膏脉,厚度可以到5厘米以上,有的贯穿和填充在化石骨胳内。采到的化石包括啮齿类,奇蹄类及偶蹄类等,其中可以作种的鉴定的,有下列三种:  相似文献   

13.
在这篇报告中记述了三种新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我国南方第三纪晚期及第四纪早期地层的研究上有着较大的意义。标本都还是在1954年前采集的,几年来因作者想能积集有关的地层资料和较多的化石,因此没有正式报导。目前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前往化石地点进行调查,故作者先将一些资料和观察结果作初步的报导,提供参考和讨论。化石的来源和产出地点如下:1.原始剑齿象类的一个新种,淮河古剑齿象(Stegolophodon hueiheensis sp.nov.)。化石是1952年治淮工程中,在江苏北部泗洪县下草湾(洪泽湖边)引河切岭工程中发现的,后来由华东文化工作队收集后转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这个化石地点的一般地质情况和一部分化石,已由杨钟健及本文作者研究发表(杨、周,1954)。  相似文献   

14.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探索性地利用GC-MS技术检测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分子化石的组成,并探讨其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各样品中主要的分子化石有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部分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等。依据主碳峰、碳优势指数、Pr/Ph值以及支链烷烃等分子化石参数,叠层石中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输入源主要指示为蓝藻类和细菌,低Pr/Ph值(0.61)指示当时沉积环境可能为较强的还原环境。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叠层石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分子化石特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一.绪言本文记述的两种白垩纪龟类化石,是1951年前新生代及脊椎古生物研究室在山东莱阳采集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中的一部分,系刘东生与王存义两同志在莱阳的陡山及金刚口两处所发现。金刚口发现的仅一片肋甲;陡山的包括一异常完整的龟类甲壳与另一个体的一部分甲壳,前者为我国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中生代龟类化石中最完整的标本,在地层与地理分布上都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牙形类的一般介绍(一)概论自从俄国古生物学家潘得尔发现了牙形类化石之后,至今,国外对牙形类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一百零七年的历史了。尤其近三十年来,大量的新属新种陆续创立,至1946年,牙形类已包有132属,1,500余种——其中有可靠的属82个(Ellison,S.1946)。最近十年,在牙形类化石特别丰富的泥盆纪和石炭纪地层内,还确立了若干化  相似文献   

18.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 ,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 ,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 (如 Ba,Cs,Rb,Sc,Hf,Zr Co,Cr)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 K+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 Ca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揭示 :自晚侏罗世开始 ,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描述的介形类化石,系某地质队于1955年秋在柴达木盆地甘森区北部一层淡黄色泥岩中采集的。样品野外编号G467。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据野外队的意见,很可能是上新世至第四纪的。与介形类共生的化石,有轮藻一种Chara gansenensis Wang(王水,1961)属上新世或更晚一些;腹足类经余汶同志初步鉴定,为上新世至现代的种属,有Planorbis sp.和Limnaea sp.;植物和鱼骨,因过于破碎,未作鉴定。化石保存状况:介形类绝大多数壳体白色透明,仅少数微带淡褐黄色。轮藻和腹足类呈乳白色。鱼骨碎片为深褐色。植物仅具印痕。  相似文献   

20.
归纳总结了四川盆地珍珠冲组植物化石7类50属128种,须家河组植物化石10类71属267种,并将珍珠冲组植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通过分析两组植物群的发育特点及演化规律,结合区域有关资料,对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厘定。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依据珍珠冲组(白田坝组)的岩性特征和所含植物化石特征,将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置于含Coniopteris植物化石的珍珠冲组(白田坝组)底部石英质砾岩或石英砂岩之下的假整合面或剥蚀面上;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及长江以南万县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在云阳南溪剖面上含Coniopterismurrayana植物化石8.3m之下的珍珠冲组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