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声不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郑风,作为一种百姓唱的歌谣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它既是当时郑国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结晶,给《诗经》这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增添了不少光彩。见于史书记载,最早评论郑风的当是吴国公子季札:“美哉!甚细也,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对郑风在艺术上是肯定的,而对其思想内容是否定的。但作为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却对郑风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孔子将郑风与小人相提并论,以”淫“字概括之,并深恶痛绝地要舍弃之。这一说就为后世封建文人评价郑风定了基调,为斥郑风淫秽提供了理论依据,显然这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义"历来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从三个方面对《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义"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以便后人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不同注家对《诗经》"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其注解莫衷一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爰",探寻其真正意义和用法所在。研究发现,《诗经》中的"爰"均有实义,为单纯介词,可训释为"於",表示处所。"爰"不存在内部结构层次关系,也不表示任何语气。  相似文献   

4.
对《诗经·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句中“尸”字的训释,历代传本多作“主设羹”、“主祭”、“主持”讲,而徐灏《通介堂经说》和王夫之《诗经稗疏》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尸”“主”的定义,联系《采蓣》描述的问答情形和《仪礼》中记载的祭祀礼俗,认为诗中的“季女”是师生问答之外的第三人,而“尸”、字应训为“主”,是指已故祖先神灵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的"有""无"概念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阐述了老子哲学思想中"有""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认为对"有""无"的认识是老子辩证思维的起点,是其哲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理论为指导,结合《概论》课的课程特性,在实践中探索出《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四个基本阶段——"事、思、识、实",概述为"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式来进行科学发展观专题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义"历来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从三个方面对《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义"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以便后人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分析《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论述。孝顺父母是个人的修养之德,是子女与父母之间血缘情感的自然流露。"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合乎"礼"的孝行之中,父母健在时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祭之以礼。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儒家的孝道思想从伦理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而"孝"则被延展为"忠"。  相似文献   

9.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10.
对《诗经&#183;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句中“尸”字的训释,历代传本多作“主设羹”、“主祭”、“主持”讲,而徐灏《通介堂经说》和王夫之《诗经稗疏》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尸”“主”的定义,联系《采蓣》描述的问答情形和《仪礼》中记载的祭祀礼俗,认为诗中的“季女”是师生问答之外的第三人,而“尸”、字应训为“主”,是指已故祖先神灵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现存唐前典籍中保存秦始皇材料最丰富的史书。通过对《史记》相关篇目的探析,就秦始皇建立秦朝时期的施政方针进行研究,得出两点结论: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国家政策主要是以德仁为基本方针,外以法家思想、刑术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施行;②秦始皇设立博士,其根本原因源出于对周武时期"德政"的尊崇,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尚德尊礼的心理。结论对于重新认识秦始皇以及秦朝统治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5.
陈卓伦 《商品与质量》2012,(S8):188-189
本文选取了《诗经·郑风·子衿》较为经典的三篇英译文,分析其异同的同时提出了对诗中所涉及到的颜色词语的翻译疑问,希望能为大家对诗文的确切解读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的哲学核心概念,无独有偶,杨伯峻发现":孔子言道,仅《论语》中就有六十处。",文章中通过对《论语》中所有"道"字进行穷尽的统计发现",道"在《论语》中一共出现89次,其中用作名词80次,用作动词9次。试图从语义角度对《论语》中"道"字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与《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有关"道"字的解释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论语》中"道"字语义使用及后代延续使用情况,并试图揭示出其词义引申的规律性,方便今后的语义训释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这一本源出发,结合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论证,可求得《卷耳》一诗实为妻子与身处流放途中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一生力行"因材施教",其中诗教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就《论语》中的记载所知,可与谈诗者,仅有子贡和子夏两人。可见,孔子与弟子谈诗的条件是相当高的,他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原因和高远的目标。诗教对其弟子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力行“因材施教”,其中诗教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就《论语》中的记载所知,可与谈诗者,仅有子贡和子夏两人.可见,孔子与弟子谈诗的条件是相当高的,他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原因和高远的目标.诗教对其弟子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韦应物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兴讽"之作。结合韦应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其"兴讽"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