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土工合成材料在黄河河道工程抢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工程出险资料统计,在现状河道与来水条件下,河道整治工程在涨峰阶段,洪峰阶段和落峰阶段均会发生险情,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不仅易在大水时期发生,小流量,非汛期也会发生。抢险试验研究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在实际抢险中的应用表明,利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防汛抢险与根石加固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坝垛险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淤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坝垛险情较50-70年代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坝垛出险原因和险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道整治工程布局,修建少抢险新型丁坝和对已有坝进行加固,以减少坝垛出险几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河流流量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利用黄河下游河南段河道整治工程出险资料,统计分析了工程出险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入了正则化分析方法,使能在同样发生概率条件下比较不同流量的河道整治工程出险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有近32%的险情发生在1 000~2000m3/s流量级;有近70%的险情发生在500~3000m3/s流量级。表面上看,流量大于3000m3/s时,发生险情的比率反而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下游发生大流量的概率较低的缘故。采用正则化处理,即在同样发生概率的条件下比较发现,随河流流量的增大,整治工程出险次数和出险级别均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2~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山东段河道整治工程出险情况,简要分析了险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探寻出险机理、减少险情发生、险情有效抢护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需要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①河势演变规律研究;②优化河道整治工程布局;③根石踪迹及出险机理研究;④坝岸稳定研究;⑤河床基础硬化加固研究;⑥机械化抢险设备优化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横河出险是游荡性河道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中、小洪水。结合黄河四科河头险工近年来出险情况及抢护,对河道控导工程出险及抢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黄河兰考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属典型的游荡性河段。为掌握黄河下游河道工程的出险规律,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据一些典型险情以及以往抢险的经验,分析了中常洪水下控导工程频频出险的原因,总结了以往的抢险实践经验,并提出河道工程常见险情的抢护方法和对策,为河道工程治理及中常洪水险情抢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河道整治工程是控制行洪和防止黄河堤防决口的重要工程。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由于工程基础薄弱、新修坝岸尚不稳定、根石探测和抢险手段落后等原因,在长期中常洪水作用下,险情不断,工程安全受到威胁。分析了中常洪水情况下山东黄河河道工程险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查险、报险、抢险运行新体系、加强工程巡查与观测、建设黄河下游窄河段河道模型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3年汛期,黄河山东段河道较大流量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河道整治工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根(坦)石走失、坍塌险情,有的工程甚至出现了较大、重大险情,防洪工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河道工程险情情况、特点、出险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工程抢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及时加固根石,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工程的监测和日常管理、维护;抢早、抢小,争取抢险主动;有计划地拆改、加固结构不合理的坝岸;研制、推广新型根石探测设备;探索适合黄河下游的根石加固方式方法,确保根石抛投到位,为其他河道工程管理、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在较长时间内受下泄清水影响,河道冲淤演变及排泄能力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现场查勘的基础上,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演变、排泄能力变化特点的对比,分析了黄河下游防洪面临的新形势;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但艾山以下窄河段冲淤变化不大,近年来形成的淤积萎缩的状况难以很快改观。游荡性河段调整剧烈,工程出险机遇增大;河道水位流量关系中水流量以下部分同流量水位明显降低,中水流量 以上部分水位降低幅度可能会明显偏小,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注意黄河下游河道工程的中小水出险李铁臣(山东东明县黄河河务局东明274500)1黄河下游出现中小水的时间越来越长黄河下游自从1982年出现花园口站15300m3/s。高村站13000m3/s的大洪水后,至今出现的最大流量是花园口站8370m3/s(1...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96.8”洪水及河势工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6.8”洪水是1985年以来黄河下游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演进速度慢,传播时间长,长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洪水期间,除缺少整治的河段外,河势没有发生的变化,堤防险情相对较少,但由于坝垛根石额大,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多,滩区淹没面积较大,经过抗洪抢险、洪水安全入海。  相似文献   

12.
河道工程是河道整治工程的简称,主要包括险工和控导工程,由丁坝、垛及护岸组成。丁坝、垛、护岸简称坝垛,由土坝体、担石(护坡)、坦石(护根)三部分组成。河道工程大都在汛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完工的河道工程既是度汛的重点,同时也在防汛抗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近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整治是防止堤防冲决、减少堤防险情的关键措施。黄河历史上的河道工程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修建的,近50a来才逐渐有计划地开展河道整治,修建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工程,并在防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下游特别是游荡型河段的河道整治难度极大,因而在水利科研界一...  相似文献   

14.
肖文昌 《人民黄河》1998,20(1):12-13
通过对濮阳黄河河段部分靠河险工和控导工程坝垛出险类型与抢护方法的总结,认为控导 小坝垛、小裆距为好;拐头型坝迎溜顺、送了、易防守、省工料;乱石坝稳定性好;坚持按规定巡坝查险、探摸根石是预防和控制险情扩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出险原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多年来出险情况的统计分析,指出工程出险的内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外因主要在于水沙条件、洪水、河势变化、暴雨、冰凌、河道形态、河床土质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据此提出了防护对策:①加强水文监测预报;②加大工程观测巡查力度;③加强河道整治;④加强工程日常维修管理,及时进行根石加固;⑤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⑥加强河道管理,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河道工程的不利影响;⑦改善水沙条件,防止出现不利河势;⑧因险施策,科学抢险。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本 《人民黄河》1997,19(6):9-11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是坝岸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从水流条件、根石断面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管护人员应该对坝岸和基础情况、河势变化、险情判断、抢护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防护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同时着重指出抓发管理,注意正确防护是防止根石走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21,(1):48-52
渭河大荔仓西控导工程对于保滩、护堤,控制弯道,稳定该段河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工程近几年连续出险。分析工程出险原因,对于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意义重大。从河势演变对工程安全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大荔仓西工程出险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仓西工程对该河段河势的稳定有一定的控导作用;仓西工程河势变化对工程出险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顺流侧向淘刷是造成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提出建议:密切关注河势的演变情况,掌握畸形河势的演变趋势,为进一步河道整治提供依据;汛期应加强巡河巡坝,尽早精准识别险情,制定科学的抢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渭河流域先后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①洪峰接连发生,洪水持续时问长;②洪峰流量小;③洪水位高,洪峰传播时间长;④洪水含沙量与洪水来源区联系紧密;⑤河道削峰作用明显。6次洪水使渭南市遭受严重损失。渭河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水测验及工程管理设施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险情。总结抢险过程,提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按照河道整治规划尽快完善河道整治工程;②加强巡堤查险,发现险情及时抢护;③搞好工程规划,提高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黄河游荡型河道整治工程经常出现险情,并且坝垛出险往往是在大水之后的落水期间,即小水出大险。从来水来沙、河势游荡多变、河床地质等方面剖析出险的原因,提出了加固根石、利用机械化抢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河道中的在建工程进行抢险是确保河道安全度汛的关键,抢险方法的选用是影响抢险时间和效果的直接因素。如果河道中的在建工程出现险情,要立即查看险情情况,分析出险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处理,防止险情扩大。对于较大险情,还应及时上报。抢险工作结束后,要继续留人观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河道中在建工程抗洪抢险的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