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区M区块在潜山发育裂缝储层,会导致方位AVO变化。分析裂缝储层方位AVO特征对于了解该区裂缝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单井裂缝测井响应特征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典型裂缝储层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位AVO正演模拟及分析。研究表明,M区块裂缝储层厚度与地震分辨厚度相当,大入射角度入射时,地震记录方位AVO特征响应最明显,更有利于基于方位AVO裂缝检测方法进行裂缝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2.
AVO是研究含气储层的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通过对AVO异常属性特征分析,将AVO技术应用于商都地区火成岩储层预测,为勘探做下一步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AVO原理,研究含气砂岩的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及AVO异常属性特征。并将AVO技术应用于疙瘩台构造带疙8井区的天然气藏研究,分析其异常响应特征,总结含气储层AVO异常类型,对该区的储层预测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AVO (Amplitude Various with Offset)技术则是通过建立储层合流体性质与AVO的关系,应用AVO的属性参数来对储层的合流体性质进行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的CDP道集资料,分析储层界面上的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或通过计算反射波振幅随其入射角(的变化参数.估算界面上的AVO属性参(AVO截距P和AVO斜率G)、泊松比和流体因子等,进一步推断储层的岩性和合油气性质。我们把AVO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AVO技术的验证。最后指出,AVO技术目前还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时,以某省某区煤层气为靶区,探寻煤层气赋存导致其与正常煤层之间的振幅属性、能量属性、频率属性与相位属性等多种地震属性的差异,其次构建了与实际勘探目标储层物性参数近似的地质模型,利用地震记录和井信息为BP神经网络的学习提供样本进行训练,将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优化后的地震属性输入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预测煤层的分布、厚度、煤层埋深、含气量、构造发育情况。从实际测区的预测情况看,该地震属性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地震属性应用在煤层气中是可行的技术,可对实际生产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就叠前地震储层预测而言,AVO方法的应用可分作两个部分:一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基于地震反射原理通过AVO正演模拟来研究含气储层的AVO异常响应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对基于叠前地震资料反演AVO异常属性的解释;二是基于叠前地震资料进行AVO反演,提取AVO异常属性参数,基于泊松比和流体因子特征来预测储层的分布和含气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AVO技术是研究含气储层的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通过对AVO异常属性特征分析,将AVO技术应用于涟源凹陷地区碳酸岩盐储层天然气藏研究,预测出该区的含气性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煤层气储量巨大,但由于深部煤层压力大,含气饱和度低,煤储层的非均质性较高,开采难度大。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测井、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深埋煤层的测井与评价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其储层压力预测、储层含气率及储层物理性质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本文根据山西吕梁周缘煤层的测井数据,对其进行了试验和分析。实践证明,采用此方法能提高对深层煤层气的预测效果。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深部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云南化工》2019,(10):148-149
致密砂岩气藏,作为最为现实的未来油气资源的接替领域,与早期常规天然气气藏研究的不同在于其勘探思路及指导思想的不断转变。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点集中于在有效生烃范围内寻找优质储层甜点,烃源岩和高效储层展布规律的研究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曲线重构储层预测技术以及叠前AVO属性分析烃类检测方法三者有效结合,为实现致密砂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汪家屯地区营城组为火成岩地层具有整体不连续,延伸范围小、相变较快、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等特点,加之营城组地震资料品质影响,使储层预测难度进一步增大。根据以上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地质特征的AVO储层预测方法,并对该区含气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有利储层发育带及有利含气储集带。所得到的含气性预测结果对该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Xuehai Fu  Yong Qin  Victor Rudolph 《Fuel》2009,88(11):2269-127
The geophysical logg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mployed in connection with field and laboratory tests for coal reservoir evaluation in Huainan and Huaibei coalfields,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albed gas content of coal reservoi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physical log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combined analyses of experimental and geophysical logging data. Coalbed gas content of drilling core samples from coal seams wa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e log data obtained from geophysical logg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analyzed by using geological statistics, permitting correlation of the coalbed gas content to the log responses. The correlation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provid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l reservoir for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in given coalfields by an improved prediction of the coalbed gas content.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和成气过程的研究现状,说明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是煤层气的2种主要成因类型,且煤层气生成过程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为辅。通过分析不同煤化度煤层气的生成过程,说明在整个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层气的生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由植物遗体转化为泥炭阶段、褐煤转型阶段、长焰煤~瘦煤转化阶段以及贫煤~无烟煤阶段。从煤化度角度阐述了不同煤化度煤层气的贮藏特性,即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差异影响了其吸附成藏、解吸、渗流及产出的整个过程;煤吸附CH4的能力随着煤化度的增加呈现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最后分析了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存在成藏差异的原因,说明煤化学结构、煤物理结构以及成煤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富集成藏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气是贮存于煤层及其邻近围岩之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其成藏机理包括煤层气从生成、赋存到运聚成藏的整个过程。本文是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煤层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历史;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煤层气在生成、赋存、运移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指出了煤层气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系统地开展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基础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庆外围探区油气资源丰富,包括致密油以及致密砂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具有杨氏模量低、泊松比高、节理发育等特点,对于砂煤互层类低渗透砂岩储层,水力压裂时裂缝容易穿入煤层或沿砂煤界面延伸,造成高停泵、裂缝扭曲、裂缝形态复杂等现象。同时由于煤层动态滤失大,易造成局部过液不过砂,加大施工难度,导致目前施工成功率低。综合分析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及煤层气技术发展现状,开展了砂煤互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岩石力学测试及应力精确解释,结合现场试验,形成压裂优化设计及现场施工工况诊断、分析控制方法,现场试验效果良好,为非常规储层压裂深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兴东 《辽宁化工》2013,(10):1187-1189
煤中会自然形成裂隙,从人类认识到其存在,其历史到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开发煤层气的实践已经表明了:煤岩的裂缝与渗透率是制约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关健因素。裂缝性质对煤层气的产出有着很大的影响。煤层是属于裂缝性的储层,它的煤层的渗透率以及其的排液能力,被其裂缝的孔隙度、开度、及间距等所控制着。  相似文献   

16.
低浓度煤层气提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矿开采过程中排放出大量低浓度煤层气,提纯利用这部分煤层气对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其难点是经济高效地分离CH4和N2.本文从CH4/N2分离技术、变压吸附分离CH4/N2吸附剂和制备新型炭分子筛3个方面逐层对低浓度煤层气提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介绍了CH4/N2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对其在低浓度煤层气提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对比.概述了常用变压吸附剂分离CH4/N2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它们在低浓度煤层气提纯应用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制取适合低浓度煤层气提纯用的新型炭分子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培 《洁净煤技术》2011,17(5):104-105
贵州煤层气资源丰富,笔者在分析了贵州省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得出影响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复杂的地形条件;煤层气开采成本较高,且成品价格较低;煤层气与煤炭矿权没有分离是导致煤层气不能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尝试煤层气的井下液化,国家重点扶持大型企业等。  相似文献   

18.
含氧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氧气和氮气,为了回收利用煤层气中的甲烷,需要对煤层气进行脱氧和脱氮处理,以提高甲烷浓度.通过调研统计,甲烷提浓技术主要包括三种:含氧-低温精馏、脱氧-低温精馏和脱氧-吸附分离-液化技术.并从安全、造价和功耗三个方面对这三种提浓技术的工艺方案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脱氧-低温精馏提浓技术的安全性高、造价较低,功耗居中.因此,含氧煤层气提浓甲烷推荐使用脱氧-低温精馏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煤层气水合化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可用于煤层气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的可视化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多孔介质煤对煤层气水合物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煤层气水合物生成相平衡参数和分解热力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促进了水合物的生长,但水合物的生成情况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条件;水合物分解过程所需热量较多,证实了利用煤层气水合化技术预防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以及进行煤层气固化储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晋城市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德 《洁净煤技术》2005,11(3):9-12,8
煤层气可以用来发电和化工原料,但是现在却随着采煤过程继续大量排入大气,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又污染了大气环境.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作为一种补充能源煤层气将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